喻绎泷
2021-07-15
《 弟子规》是清朝 康熙年间著名学者、 教育家,山西新绛县人 李毓秀编写的少儿启蒙读物,和流传甚广的同样是少儿启蒙读物《 三字经》等的不同,它主要是指导 儿童如何做人的书。书中对在家庭中 生活中怎样做到 孝顺父母,兄弟姐妹怎样和睦相处,出外怎样对人彬彬有礼,以及 一个人的 言语行动方面应注意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读书等都做了详尽的指导。书中始终贯穿着 孔子的 儒家思想,总叙首句“弟子规 圣人训”即点明该书出自孔子学说,其后“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则是《 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缩写而成。因为李毓秀是研究 四书的,所以书中内容采用的多是“四书”的内容,又因为《弟子规》针对的是教育儿童 学会做人的书,所以书中采用的多是“诚意,正心,修身”方面的内容,如:“见未真,勿 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是《论语 阳货》中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的具体解释;“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则是《论语 颜渊》中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直接引用;至于 礼仪和如何读书等方面的内容多采用的“五经”之一《 礼记》中《礼记 曲礼上》内容和 朱熹的《 朱子 童蒙须知》的内容。 全书言简意赅,三字一句,只有1080字,内容却博大精深,书中用的最多的是含有“勿”,“不”,“为”,“无”等告戒孩子们的话,其中:“勿”,43个,“不”,25个,“为”10个,“无”9个,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敦厚的长者谆谆告诫孩子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孩子们从心理上到行动上循循善诱。《弟子规》与同是流传甚广的其他儿童启蒙读物的区别:《三字经》包含了很多生活中的 常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千字文》不仅是儿童的启蒙 教材,更由于教材中的“千字”用的是著名 书法家 王羲之 书法作品中拓出的1000个不同的 汉字(实用994个,有六个字重复),所以历朝历代又都把它作为儿童练习 书法及认字之用;《 百家姓》则 基本上是朗朗上口的 识字课本;《 幼学琼林》对许多风土人情方面的 词语做了介绍;《 龙文鞭影》收辑了管宁割席,毛遂脱颖,王祥求鲤,塞翁失马等流传甚广的典故,可称之为典故大全。与这些侧重于知识、识字、练字方面对少儿启蒙培养的启蒙教材不同的是,《弟子规》不重 文采,不重典故,不重 知识面的大而全,它侧重于对做人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做准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使人们看到了知识 给人带来了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的深刻变化, 使人认识到了知识能改变 人的命运。所以对教育 子女都热衷于对知识的培养和灌输,想让孩子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 古人却看的更深,看的更远。他们看到除了知识能使人改变命运外,更看到了做人的不同给人带来一生的兴衰与荣辱。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做人更加重要,所以更看重的是对孩子“做人”能力的培养。对不同的人来讲,知识改变了命运,但改变了命运之后的人的命运各有各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知识层面的人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对同一个人来讲,虽然知识改变了命运,但是,再往后呢?改变了命运之后的又有什么命运呢?所以古人看重的不是孩子的前二三十年的命运,更看重的是孩子一生的命运,一生的兴衰与荣辱。 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有时选择权在于自己,在于自己如何做人。学会做人非常重要,不知道如何做人,人有可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到 邪路,歪路上去,成为危害社会的坏人;成为排挤,诋毁他人的小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知识可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做人却不会,并且在一个人认知怎样做人的过程中又同时受到周围错综复杂环境的影响,它是一个 修心养正的长期过程。但它的影响却既深又远,不光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而且他做人的方式, 人生观, 价值观更能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幸福。《弟子规》全书共有360句,暗合了农历一年360天,也许是让孩子一日一句,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吧。《弟子规》不仅是指导儿童如何做人的启蒙教材,更因为它的内容多取自于儒学经典“四书”,所以对 成人修身修心也非常有益处。《弟子规》是一本可以让人受益终身的书,它和一个人的 为人处世,和一个人的家庭幸福息息相关。《弟子规》的每一个字,每 一句话都很重要,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蕴含着为人处世的玄妙,如果人们能够按照《弟子规》一字一句的要求去做,人生之路会更顺利些,少走一些弯路;家庭成员之间会更和睦些,少些吵闹和争端, 居家过日子则会更幸福些。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