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酆天泓
2021-07-14
湘西张家界市桑植具的白族,主要是从云南大理白族派生出来的。他们
自元代以来,一直世世代代居住在武陵山区,一方面保存着本民族独特的文
化与生活习俗,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火把节
是白族传统的风俗和文化的产物。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地有一些不同的说
法,湘西白族火把节的缘起,明显地是与驱除害虫,保护庄稼有关。节日的
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这是白族百姓在秋收之前,预祝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的盛大节日。火把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祭祖、拜火把、
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
节日的前几天,人们就忙着准备了。年轻的男人们上山砍火把杆,然后
各家各户凑集柴草、麦杆、松明,然后开始扎火把。扎的火把有大有小,规
格不一,用途也各不相同。一种是拿在手里可以四处游走的小火把;另一种
则是竖立在各家门前或庭院里的中等火把;还有一种是全村共竖的大火把。
大火把讲究高大雄伟,高约一二十米,用松树作杆,四周捆扎麦杆、松明,
顶端一般都要安一面旗子,旗下用竹杆串联着三个纸蔑扎成的升斗,称为“连
升三级”。每个升斗的四角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字画的小纸旗,下面还挂着火把梨、海
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缤纷的小彩旗,十分美观。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
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面熏墓,必须等火把燃着把儿之后方能回
家。墓地如果离家甚远,一般就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各户都已提前吃过晚饭,便于全家人出门观赏火把和
跑马。骑马的大人、小孩,都要绕火把跑三圈,才向远处驰骋。不骑马的人,
就挨家挨户去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竖得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
火把点燃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花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据
说可以除邪得福。当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并向大火把礼拜、
叩头。村里的乐队奏起白族调。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
竖的大火把,然后将点燃的小火把递给最上面的青年,由他在顶部点火。刹
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声、欢呼声响彻云霄,场面非常壮观。当火
焰把升斗杆子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坠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
人,受到大家的祝贺。人们簇拥着他回家,主人则用烟、酒、茶款待客人。
待到明年火把节时,大火把上悬挂的升斗,自然就由这家 “有福之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白族男女青少年每人手拿一个小火把,见人就
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面,往火把上用力一撒,只听 “哄”的一声,火苗燎
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被燎的人则认为燎掉了身上的晦气,喜气洋洋。
人们相互燎耍,有些青年男女竟因此而相爱相恋。燎耍过后,农村青年还要
成群结队地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燎松香面,给谷物照穗,认为这
样能消除害虫,保佑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在跳火把。午夜前后,经过狂欢后燃烧着的火把底部的柴
火所剩不多,人们把它们堆成一堆堆的篝火。于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
来回跨 (跳)越二三遍,祈求火神“禳灾祛邪”。青年们则还要开展比赛,
看谁从篝火上跳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至此,湘西白族一年一度的
火把节才愉快地结束。
桑植县东南边陲的天子山为武陵源风景区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这里的西
北一带瑞塔铺、刘家坪、麦地坪、芙蓉桥、洪家关、马合口等地都是白族乡。
如果是农历六月下旬前来武陵源旅游,不妨去天子山附近观赏白族火把节的
习俗风情,游人一定会对这个多才多艺、热情好客的民族以及炽热奇异的火
把节有更多的了解和难忘的印象。

0条评论
当前问题最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