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科举

科举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国科举外,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废除,整个科举共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务员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科举简介资料
科举
1905年
汉朝、隋朝、唐朝三种说法
Imperial examination(English)
科举相关文献
古代科举简史
古代科举简史,隋朝的科举隋朝(581年—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
查看全文
科举制的完善过程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完善过程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独创的考试制度,因为一直采用“分科取士”这种方法录取人才,
查看全文
科举
科举vs.门阀关系图谱查看详细关系图门阀-科举关系图谱起源与成熟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的隋代,秦代之前中国曾采用世袭制度取士。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汉朝时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民间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至三国时代,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两晋、六朝时沿用此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
查看全文
科举对联
据说,清代末年,湖北有个名士叫李仕彬。他从小聪颖好学。因为做联做得非常快,做得非常好,被人称作神童。有一年,李仕彬的父亲背着他,大年初一,给李仕彬的先生拜年去。仕彬的老师从屋里迎出来,一看自己非常喜欢的那个小学生趴在他父亲的背上,身上还穿着天蓝色的缎子棉袄。老师一笑,出了一个对联的上句,说三尺天蓝缎,小仕彬一听,这不是老师又在考我吗?连忙从他父亲的背后爬下来了,站好,一边给老师作揖拜年,一边口里答道五味地黄丸。这小孩厉害啊。三尺天蓝缎,五味地黄丸。答得非常好。老师没吭声,未置可否。就引领着李仕彬父子进了书房。老师又指着书案上一盏烛灯出了一个上句火烛冲天亮,文光射斗。小仕彬一听,立刻从怀里头掏出他随身携带的一支爆竹。举起爆竹,惊爆落地响,怒气迎霄。这回老师才点点头。可是老师略加思索,又出了一个上联,这个联就比较刁了。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它长,很难。这小仕彬就开始眨眼了,一边眨眼...
查看全文
宋朝的科举制度,科举的作用
千年科举历史的分水岭 我们探究宋代士人的心性——这个“心性”不是儒教用语,而是mentality(心理状态)的译语——时,最大的问题是科举。作为一个士,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成为官僚居人之上,而宋代在制度上使之成为可能的是科举考试。 同是父亲早逝、后被母亲和母亲周围的人(娘家或后夫)养育的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成功故事象征性地说明了科举的权威。两人都是科举中进士,后在官
查看全文
科举相关标签
科举
东亚教育史
中国古代官制
家族谱大览
59.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59, 第59册, 郑寿黎 等, 20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2006年. 存73册: 世系表.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此书所收资料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原刊朱卷为主, 加上中国国内数家大型图书馆等藏品. 每种朱卷仅取其履历, 家族资料部分, 而删其应试文字部分. 此书收录清代科举人物约计一万人, 包括中举人及其家族主要成员在内, 合计约数十万人的简要传记资料. 可充当万种家谱使用. 此书索引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 《索引人名首字笔画检字》及《索引人名首字拼音检字》. 散居地: 中国各省.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版心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100
39.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39, 第39册, 查德培 等, 20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2006年. 存73册: 世系表.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此书所收资料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原刊朱卷为主, 加上中国国内数家大型图书馆等藏品. 每种朱卷仅取其履历, 家族资料部分, 而删其应试文字部分. 此书收录清代科举人物约计一万人, 包括中举人及其家族主要成员在内, 合计约数十万人的简要传记资料. 可充当万种家谱使用. 此书索引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 《索引人名首字笔画检字》及《索引人名首字拼音检字》. 散居地: 中国各省.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版心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100
24.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24, 第24册, 屠寄 等, 20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2006年. 存73册: 世系表.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此书所收资料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原刊朱卷为主, 加上中国国内数家大型图书馆等藏品. 每种朱卷仅取其履历, 家族资料部分, 而删其应试文字部分. 此书收录清代科举人物约计一万人, 包括中举人及其家族主要成员在内, 合计约数十万人的简要传记资料. 可充当万种家谱使用. 此书索引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 《索引人名首字笔画检字》及《索引人名首字拼音检字》. 散居地: 中国各省.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版心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100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正文100册,索引1册] :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2006年. 存73册: 世系表.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此书所收资料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原刊朱卷为主, 加上中国国内数家大型图书馆等藏品. 每种朱卷仅取其履历, 家族资料部分, 而删其应试文字部分. 此书收录清代科举人物约计一万人, 包括中举人及其家族主要成员在内, 合计约数十万人的简要传记资料. 可充当万种家谱使用. 此书索引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 《索引人名首字笔画检字》及《索引人名首字拼音检字》. 散居地: 中国各省.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版心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0
11.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11, 第11册, 孙赞清 等, 20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2006年. 存73册: 世系表.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此书所收资料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原刊朱卷为主, 加上中国国内数家大型图书馆等藏品. 每种朱卷仅取其履历, 家族资料部分, 而删其应试文字部分. 此书收录清代科举人物约计一万人, 包括中举人及其家族主要成员在内, 合计约数十万人的简要传记资料. 可充当万种家谱使用. 此书索引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 《索引人名首字笔画检字》及《索引人名首字拼音检字》. 散居地: 中国各省.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版心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100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正文100册,索引1册] :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2006年. 存73册: 世系表.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此书所收资料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原刊朱卷为主, 加上中国国内数家大型图书馆等藏品. 每种朱卷仅取其履历, 家族资料部分, 而删其应试文字部分. 此书收录清代科举人物约计一万人, 包括中举人及其家族主要成员在内, 合计约数十万人的简要传记资料. 可充当万种家谱使用. 此书索引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 《索引人名首字笔画检字》及《索引人名首字拼音检字》. 散居地: 中国各省.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版心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0
科举导读知识
古代高考
古代高考
  古人依靠读书谋出路的渠道,远不像今天这么丰富,几乎只有“学而优则仕”一条路,因此可以把古代的科举可以看作是今天的高考。  科举:封建社会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的相关知识,一直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热门,共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科举考试形式有墨义、帖经、策问(时务策)、诗赋、杂文5种。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浏览量:1796次
古代“高考移民”
古代“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问题在古代中国产生了“高考”制度以后就随之出现了。当然,彼“高考”非此“高考”,它指的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创设进士科开始,到1905年才被废止,是在古代中国绵延了1300多年的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考试的标准而言,科举制度兼具开放性和公平性,但是有关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也一直存在,因此存在着滋生“高考移民”的土壤。  古代的“高考移民”被称为“冒籍”。那时候,无论是唐宋时期的解试(地方州县一级的考试,解试通过者由公费解送到京城参加会试,所以称为“解试”),还是明清时期的乡试,都严格规定各州县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必须在原籍报考,不得越籍参加考试。而那些为了投机取巧,假冒他地之籍参加科举考试的行为就是“冒籍”了。士子“冒籍”的行为,占用了所“冒”籍贯地区的考试名额指标,有违考试的公平,为历朝严令禁止。即便如此,很多考生为了考取功名,仍然不惜犯险,因此“冒籍”行为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直存在。
浏览量:1957次
科举制的意义
科举制的意义
科举制一般指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从开创至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制的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浏览量:1828次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制的影响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积极影响】 政治方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教育、社会风气方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文学艺术方面: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 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浏览量:1455次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隋文帝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皇权与贵族权力博弈下的产物,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它于普罗大众而言,如久旱逢甘霖,为普通人开辟出通向朝廷的径直之路。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读书人多趋之若鹜,每朝代举行科举制度的频次不一,但莫过于备考时天下学士寒窗苦读,放榜时刻有人欢喜有人愁苦。古人多三步成诗五步成篇,所以描绘科举的诗词也比比皆是。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在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在两次落第后忽闻此喜讯,自然是欣喜万分。马蹄轻快疾驰于长安花道上,只剩下畅快。赵恒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这里指代的是科举出人头地后的收获,并不真的指从书中获得。无论是寒窗苦读的阶段,还是金榜题名的时刻,都是科举制度赋予的状态,是诸多朝代中无数学子的必经的、向往的。
浏览量:16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