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农历

农历

农历,常被误称“阴历”,是现今东亚地区民间传统广泛使用的阴阳历及中国传统历法。古代相传为黄帝时代或者夏朝创制,又称黄历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格里历为“公历”,旧历改称“农历”,但在汉语,西方的格里历也称阳历,因此农历常被误称为阴历。

若从黄帝时代的公元前2698年起算,至今年为4714年。

注意:因为西元没有0年,故须再加或减1。

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其有配合太阳阳光的二十四节气,其月球的部分是根据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其岁是以回归年为基准确定的。当前,农历是依据既定的规则,完全依照天文数据计算得来的,因此农历本质上也是一种天文历月球历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成书于西汉时期,以后历法不断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时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历法规则,之后又经历过多次修改。中国的农历,至今仍使用由西方传教士制订、从清初开始推行的时宪书,一直源用至今。

农历和格里历(现行...

农历相关文献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是对不对?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是对不对?,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还说什么要给农民一个“真农历”,我个人不能苟同他们的
查看全文
农历
阴历、阳历与阴阳合历多数民族都有年和月的概念:通俗地说,所谓年,就是四季的周期;所谓月,就是月相盈亏周期。准确地测量年的长度和月的长度,可以发现一年比十二个月多大约11天,即一个普通的历法无法同时满足年和月的准确周期,这就有了阴历和阳历的区分。阴历的历月是以月相盈亏周期(朔望月)来制定,有着准确的月的周期,而年只是大体上符合一个四季循环,但其长度和四季周期有一些差异,这就导致新年并非固定于某个季节,而是缓慢推移,从冬季逐年移动到夏季。例如回历、古希腊历都是如此。阳历的历年是以太阳视运动周期(回归年)为制定的标准,故有着准确的年的周期,没有真正的月的概念,或者月只是大体符合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周期长度,1个朔望月长约29.530588日,故历月的制订上大月就是30日,小月就是29日,若以12个月为1年,那1年的长度就落在354日或355日之间。例如公历中的月与一个真正的朔望月只相差0.5至1....
查看全文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 假农历 是对不对?
答: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还说什么要给农民一个“真农历”,我个人不能苟同他们的说法;因为农历是一部特殊的阴阳合历(它是普通阴阳历性质和特殊的太阳历性质的集合),之所以说它特殊,就是因为普通的阴阳历只有闰月和固定的闰周(属于平气),而我们的农历则包含有太阳历性质的二十四节气,它是一个特殊的太阳历(特殊之处就是直接用太阳高度作为制历标准)另外还从节气引出的七十候(气候历)一起成为农历的一部分。我国农历还包含干支历(节气历)就是有关人所说的真农历;他们称农历是“假农历”的理由之一是说,农历有包含阴历的历月(即农历不是太阳历的),按传统的观点是和气候无关的,但现代科学发现,月相同样影响气候,所以在作精确的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报时一定要考虑月相,现阶段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级;且不说这个,我国劳动人民积累的各种谚语(是农业生产中经验的总结)都是以农历(节气的和历月历日的)为准的。另外,...
查看全文
什么是农历
由于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查看全文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是对不对?
有人称现行农历为“假农历”,还说什么要给农民一个“真农历”,我个人不能苟同他们的说法;因为农历是一部特殊的阴阳合历(它是普通阴阳历性质和特殊的太阳历性质的集合),之所以说它特殊,就是因为普通的阴阳历只有闰月和固定的闰周(属于平气),而我们的农历则包含有太阳历性质的二十四节气,它是一个特殊的太阳历(特殊之处就是直接用太阳高度作为制历标准)另外还从节气引出的七十候(气候历)一起成为农历的一部分。我国农历还包含干支历(节气历)就是有关人所说的真农历;他们称农历是“假农历”的理由之一是说,农历有包含阴历的历月(即农历不是太阳历的),按传统的观点是和气候无关的,但现代科学发现,月相同样影响气候,所以在作精确的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报时一定要考虑月相,现阶段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级;且不说这个,我国劳动人民积累的各种谚语(是农业生产中经验的总结)都是以农历(节气的和历月历日的)为准的。另外,阴历...
查看全文
农历相关标签
农历
中国历法
历法
农历导读知识
农历冬至
农历冬至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人类文明史上产生的历法,基本上可分为3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以四季变化周期即回归年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所以属阳历范畴。世界范围内凡是使用二十四节气的都按阳历计算。冬至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因此,冬至日主要有两个活动:吃饺子和祭祖。
浏览量:1695次
农历十月初一是什么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什么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民俗上一年一度的“寒衣节”。“寒衣节”在古时也称为冥阴节、秋祭以及祭祖节,和祭祀相关的活动分不开,可以说在我国古代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对家族的先祖以及逝者进行祭扫。从农历上来讲,在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之后的第一天,自古就有授衣、开炉及祭祀等习俗,这也是提醒人们寒冷的冬天要到来了,在民间不少地方还将寒衣节与清明、中元节并成为三大鬼节。《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而从古代文献《诗经》上的记载也可以看出这一天的寓意在于天气转凉和添加衣物有很多联系,所以古代很多时候也称呼这一天也称为“授衣节”。  在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这天全国各地还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如冬祭、修祖坟、买寒衣纸、烧寒衣、送寒衣等等。
浏览量:2904次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在中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三月三上巳节由来已久,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古时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袭下来。 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祓禊一般指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寓意。从习俗来看,古时的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比较热闹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点就是“生发”,所以这时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们多活动,热爱生命。
浏览量:1546次
农历正月初九
农历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三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祭拜天公的仪式也相当隆重,需要在正厅公炉下摆设祭坛,然后在下面摆上八仙桌,八仙桌下还有要设置一个下桌。供奉的食品要包含五果(柑、橘、苹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斋(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绿豆等)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鸡、鸭、鱼、卵、猪肉或猪肚、猪肝)、甜料(生仁、米枣、糕仔等)、红龟粿(像龟形,外染红色,打龟甲印,以象征人之长寿)等祭玉皇大帝的从神。正月初九有“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的民间传说。“七不出”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没置办好不要出门;“八不归”是指违背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无颜回家面对家人。还有一个说法是,正初七不出门,正月初八不回家,正月初九这天办事会被天公庇佑,凡事都能做成。
浏览量:1656次
农历正月十三
农历正月十三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 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大连:正月十三放海灯放海灯民俗手机北方诸多海岛及沿海地区的渔户在农历正月十三(传说海神娘娘的生日),给海神娘娘送灯的民间传统庆典活动。活动当天,各地渔家带着自制的灯船,汇集到渔港岸边,摆设供品,焚香烧纸,祭拜海神娘娘,并将海灯放入大海,祈祷一年的渔事活动平安丰收。正月十三点灯买灯笼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古话是这样讲的: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开始张灯。制作灯塔、灯山、灯球、灯牌楼等,以及烟花火树。在古代,地方上常在公共场所,集资搭灯棚,请乐户演唱三日。去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自备一盏花灯,在公共场所集中悬挂,名“庆新丁灯”。
浏览量:18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