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祭天

祭天

祭天是古代出于对天的敬畏,为了战争、祈谷、祈雨等与农业相关的祈求,而对天帝之原始崇拜。进入封建社会后,多由君主或者各级诸侯领主下令修建不同规格的的祭坛或神庙,以用于祭天。在中国史上,由于被“天圆地方”的观念影响,祭坛往往为圆形,象征天的形状,又被称为圜丘。一开始,有祭天之权者多半为贵族,平民只能祭拜各乡土神,不能享有祭天之权,直到民间信仰逐渐演变,平民方能祭天。

祭天相关文献
谈天坛与古代祭天文化
谈天坛与古代祭天文化,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祭天坛庙建筑群,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全文
皇茶祭天祀祖仪式
皇茶祭天祀祖仪式,祭天祀祖是封建中央朝廷虔诚祭祀神灵的大典,所有,.祭祀用品均有严格规定,并且
查看全文
祭天
历史古文献记载,周天子冬至祭天于地上之圜丘,夏至祭地于泽中之方丘。在位于国都的郊外祭祀,故被称为“郊祀”。战国诸侯自号为帝,有其祭天场所。齐国祠天主于天齐,意为“天之肚脐”,象征天的中心位置;天齐渊水,居临淄齐国故城南郊山下。秦国则确立了畤祭,在雍城郊外设立四畤祭祀白帝等四帝,以标榜自己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汉初刘邦入关,在秦四畤基础上增设北畤,合雍五畤,祭祀五方上帝,确立汉王朝的正统地位,刘邦之后西汉前期的皇帝多亲自参加祭祀,规格很高。汉武帝又于云阳县甘泉宫增立泰畤,作为祭泰一之所。西汉晚期由于儒生和儒学的兴起,国家的统治思想发生了变化,对祭祀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匡衡、韦玄成是其中代表人物,但是期间有反复。汉平帝年间王莽颁布元始仪,最终确立了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格局,废除了畤祭,从此一直到隋唐、明清,大多都为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比较显著的郊祀史迹,除了北京天坛之外,尚有南京天坛,...
查看全文
明制祭天礼仪中的“祝文”探究
明制。祭天礼仪中,向太庙报告省牲、请皇祖配帝侑神、告出宿斋宫等均有报告性祝文,一般内容简略。如,明朝嘉靖年间在典礼中的祝文是:“维嘉靖(某)年,岁次(某)月(某)日嗣天子臣御名(朱厚熜,皇帝亲自书写)敢昭奏于皇天上帝,曰:时维冬至,六气资始,敬遵典礼,谨率臣僚,恭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各此禋燎,只祀于上帝。奉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配帝侑神,尚享。”又如,清朝乾隆年间的祝文是:“维(某)年月日,嗣天子臣弘历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曰:时维冬至,六气资始,敬遵典礼,谨率臣,乃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此禋燎,只祀于上帝。奉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
查看全文
祭祀文化:从祭祖到祭天地
“祀”在篆书里面的字形就像是一个人面对祖先的牌位在祷告,而祭祀的对象刚好是祖先、神灵。祭祀先祖,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先祖致以敬意,使用丰厚的牺牲、祭品供奉神灵祖先,请求其帮助后人实现自己难以达成的愿望,庇佑子孙后世幸福安康。
查看全文
祭天相关标签
原始宗教
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