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苗族

苗族

苗族(苗语湘西方言:Ghaob Xongb、黔东方言:Hmub、川黔滇方言:Mongb;泰语:แม้ว / ม้ง;越南语:H"mông),是一个发源于东南亚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苗族人口9,426,007人,占总人口的0.70%,为中国第五大民族。在越南和老挝名为赫蒙族(越南语:H"mông),人口78万7604人,列第8位。

苗族相关文献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
查看全文
苗族先民是怎样创立苗族医药文化的
苗族先民是怎样创立苗族医药文化的,苗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距今5000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
查看全文
苗族历法有什么历史来源?苗族历法简介
苗族历法有什么历史来源?苗族历法简介,苗族历法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1、2、3、4、5、6、7、8、9
查看全文
苗族
分布苗族的银饰苗族发源于东南亚与中国,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西南与中南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数万苗族人成为难民,部分移居到美国和法国。中国的分布中国苗族世居地分布于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及其毗邻的黔东南的苗岭、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广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乌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个省区,居于这8省区的苗族达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苗族人口过百万的有三个省份,其中贵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32.24%,占全省人口的12.2%,为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湖南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数民族人口的29.97%,占全省人口的3.04%,为仅次于汉族...
查看全文
中华民俗 - 苗族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习俗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查看全文
苗族相关标签
四川族群
重庆族群
苗族
海南族群
中华民族
越南民族
家族谱大览
王氏苗族族谱
王氏苗族族谱
尊敬的王氏苗族众们: 你们好!党的改革开放深得人心,国家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各族人民慎终追远,寻根觅源,团聚祭祖,加强交流,共同进步,亦成为越广泛的时尚要求。 王氏苗族是一个聪明智慧,勤劳忠厚,诚恳善良的民族。旧社会受尽剥削压迫和统治者的民族歧视,长期居住在边远山区,衣不护体,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上不起学,读不起书,祖祖辈辈无文化,对王氏苗族家谱无文字记载,只是言传口教,在言传中,传说不一。听长辈传说和现今走访了解,我们王氏先祖是在明朝末年,大约公元1640年间,距今400多年,张献忠剿四川后,四川人口大减,明廷强令“湖广填四川”我们王氏苗族随汉族从湖南移居迁来,落业四川泸州合江大朝沟,现四川合江九支镇龙洞场十字岭下面。来时八兄弟,后由生活所迫,两兄弟回湖南,两兄弟迁往贵州赤水元厚一带,还要四兄弟定居下来,其中一兄弟未婚,赤水河帮船落水失踪。三兄弟定居下来后繁衍子孙。现居住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九支镇龙洞,大井,五通、顶子一带;贵州赤水市大同镇,复兴镇,望龙镇一带的王氏苗族兄弟,只要是祖辈传说是湖广上川落业大朝沟的,均为我们王氏苗族兄弟家族,当时还立了字牌诗,即“登明朝天厚,文志学碧佑,跃德崇乾啓,玉正续炳荣”。现我们为理顺王氏苗族兄弟的字牌关系,根据同时期迁来的汉族兄弟家谱记载,到今已发展到二十一代,现我们以天字辈为十七代来理顺王氏苗族兄弟的字牌关系,特书次族谱,以此相传。
浏览:0
黔东南凯里市板溪苗族杨氏族谱
黔东南凯里市板溪苗族杨氏族谱
提要:一、杨姓起源 二、本支杨姓迁徙情况本支杨姓先祖居于江西省南昌府邓球县米市巷岗大丘 一、杨姓起源 二、本支杨姓迁徙情况 本支杨姓先祖居于江西省南昌府邓球县米市巷岗大丘,江西填湖广填贵州,迁到贵州省天柱县天二途里七甲岩门寨居数世后,迁入剑河太拥九脸寨后辗转嘎晒(巫兄)后迁台江排羊分迁凯里市板溪老寨。 三、辈次 本派杨姓迁到台江排羊后,其字辈一直用七字辈轮流转,其辈次是如下:再正通光昌胜秀(俊) 四、 繁衍情况 我祖总录:昔我祖自江西泰和县鹅颈大丘圳上迁到湖南靖州卫会同县西楼居住,家景厚实,人丁兴旺。生八子,有四子万福、万义、万业、万桥住西楼,有四子回江西泰和管家守业。万福公十六世孙俊德配蒋氏生秀柏。秀柏配刘氏生再智、再福、再富、再贵。智公配唐氏生政海,福公生政祥。海、祥二公仍居杨家渡。海公生四子:长子通国,字星朝,居高团;次子通泰,字月朝,居公翁博;三子通明,字煌朝,居溪;四子通清,字炉朝,居杨家渡。祥公配马氏生四子:通朝、通升、通珍、通雷,与三侄通明同居溪。帝至正四年(1344年)甲申岁冬月,政祥公殁后葬溪人形祖地。后马氏太婆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庚寅岁引四子由会同县溪迁到贵州天柱县渡马下洞龙洞溪双井坝盘坡,后称火杨庄,现称度暮寨。在此居住十七年,时度暮寨周、陈二姓人多势众,杨氏每受欺凌。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6)年丙午岁八月十五日马氏太婆逝世,葬度暮火杨庄。同年十二月,四子同迁岩门寨三层坡消水洞居住。兄弟四人在岩门共居二十六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岁,长房通朝,配阳氏炳妹,迁到邦洞摆头居住;二房通升配陈氏,续配赵氏迁到社学长团老寨居住;三房通珍配黄氏凤娇,仍居岩门;四房通雷配万氏留香,迁移到蓝田歇团辗转剑河太拥。 明洪武年间,入黔始祖杨政祥后裔通雷从天柱岩门寨迁至黔东南台江稿桥(今三穗县),后继续向南迁至剑河县太拥乡九脸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剑河太拥辗转迁入嘎晒(巫兄),后于明末迁入台江排羊岩寨附近。始祖杨囊配刘氏生相囊一子,居台江排羊岩寨,杨囊兄弟从排羊迁入凯里挂丁干掌别勾(今朗利附近),后定居洞下,并分迁至翁项、格河、五里桥等地。杨囊系世族形成了台江排羊苗族西氏宗支为中心的聚居点,以明末清初从台江排羊向外扩散。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杨囊后裔杨忽非从台江排羊岩寨迁入台盘大寨(大白杨树遗址)居住。最先是杨囊后裔杨忽非在台盘大寨居住后上山砍柴时,偶然遇到有一户杨姓从台江方召反排寨迁来居住在半山腰上(属于黔东南苗族方氏宗支)。久而久之同居在台盘大寨生活,西氏宗支发展到两三户人家,而方氏宗支却发展很快到十几户人家。由于方氏宗支杨姓人多势众经常欺负西氏宗支人家,不让在地盘生活下去,暗处阻挠西氏宗支正常生活。经常看到西氏宗支早出晚归,方氏宗支有一些心胸狭隘的人整治西氏宗支杨姓杨囊后裔杨忽非家族从何处出何处归来,并在水田填用泥浆水缝起让西氏宗支杨囊后裔从何处走是否有脚影子,却每一次都看不到满意,结果来无影去无踪。在最终也不让水流进田地里,却把水车流水向外漂流,不让进水田里,真欺人太甚。最终让西氏宗支杨囊后裔杨锅嫩携带家族同堂侄子杨卯定一起跟着一只大白鹅沿着小溪向西出发十几里路移迁到了贵州凯里境内(今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板溪片区老寨村)。 黔东南凯里市三棵树镇板溪片区(老寨、新寨、克板)杨氏传承杨家子弟七字辈轮流转“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家族始祖从江西米市街(米市巷)逃难徒经湖南进入贵州黔东南境内天柱岩门寨辗转迁入剑河太拥嘎晒迁入台江排羊(苗音译:卡腊娘)后分居台江台盘大寨(大白杨树下遗址)明朝嘉靖年间属台江苗族"西"氏宗支杨姓一族后被迫迁入凯里市三棵树镇板溪片区老寨居住后迁入板新(新寨)分居到克板(苗族父子连名)苗谱:健勇(通)→勇乔(正)→乔你(再)→你嘎(秀)→嘎胡(胜)→胡卯(昌)→卯九(光)→九帽(通)→帽立(正)→立相(再)→相勿(秀)→勿卯(胜)→卯定(昌)(清朝康熙王朝年间居住板溪老寨坡哑祖宗后迁入新寨分居克板)→定计(光)(从台江台盘大寨大白杨树下迁移到凯里市三棵树镇板溪片区老寨始祖)→计忽(通)→忽非(正)→非蒋(再)→蒋相(秀)→相囊(胜)→杨囊公(始祖囊公"昌"字辈)杨囊后裔分布在黔东南凯里、台江、雷山交界处地段并居住在台江排羊岩寨及附近(明朝嘉靖年间时期属黔东南苗族''西"氏宗支台江排羊始祖杨姓囊公)由于当时台江排羊政治原因杨囊后裔到处搬迁逃难被迫囊公一子杨相囊及后裔一支迁移到台江台盘大寨居住一段时间后又迁入凯里市三棵树镇板溪片区老寨村居住至今已经第二十二代人,希望各位有关联的宗亲认知杨氏家族的资料祖谱私发来研究研究,本宗亲联系方式:13985844481(同微信)
浏览:0
李氏族谱。广南县八宝苗族
李氏族谱。广南县八宝苗族
浏览:0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平寨乡木柏村民委小西笼下寨何氏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平寨乡木柏村民委小西笼下寨何氏
浏览:0
苗氏族谱[2卷]
此谱为能即时提供网路用户搜寻, 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回馈」反应.
浏览:0
苗氏家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3年续编. 1册. 一世祖(1世) : (明) 苗国瑞(崇阳支) ; 苗国栋(程岭支). 先祖于永乐年间由山西平阳洪洞县迁河南洛阳.后于万历年间由洛阳迁永宁(今洛宁县)杨楼村. 崇阳支下分五门(3世) : 苗云季(长门,居崇阳) ; 苗云璋(二门,移居河东村) ; 苗云生(三门,居崇阳) ; 苗云成(四门,居崇阳) ; 苗云升(五门,居崇阳,8世起与四门合并). 程岭支下支祖(4世) : 苗学贤. 住程岭村. 部分子孙移住崇阳村. 崇阳支二门河东村迁泮村祖(8世) : 苗天喜 ; 苗天霖 ; 苗天宝. 崇阳支二门河东村迁硖石村祖(8世) : 苗天乙. 崇阳支四门下南院祖(9世) : 苗世伟 ; 苗世俨 ; 苗世义 ; 苗世杰. 崇阳支四门下北院祖(10世) : 苗子让 ; 苗子盈 ; 苗子胜 ; 苗子延. 父辈不详. 字派 : 国有云学廷 春永天世子 年永文克继 仁新振玉成 崇旭生辉万 阳明青书载 立雨润川相 祖馥芳益传. 散居地 : 河南省洛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