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唐代 十三棍僧救唐王

十三棍僧救唐王

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中国的一个传说故事,由于电影《少林寺》而使这个传说变得广为人知。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最早见于民国初年梁启超为《中华新武术棍术科》一书所作的序,文中说:

隋大业末,天下乱。流贼万人,将近少林寺。寺僧将散走。有老头陀短棍冲贼锋,当之者皆辟易,不敢入寺。乃选少壮僧百人授棍法。唐太宗李世民征王世充,用僧众以棍破之。叙其首功者十三人。

此后姜容樵在《少林棍法》中也持此说,韩慕侠为之作序,也持这一说法。

然而根据现存《秦王李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唐太宗赐少林寺教》、《皇唐嵩岳寺碑》等碑文,只有提到昙宗等13人擒王仁则的记载,并没有少林僧人用棍和救李世民的记载。而史籍中更没有唐宋时期少林僧人用棍习武的记载。

十三棍僧救唐王相关文献
四十三世祖僧滢公
四十三世祖僧滢公,
查看全文
唐太宗被少林十三棍僧而救,历史上真有其事么!
唐太宗被少林十三棍僧而救,历史上真有其事么!,传说中的少林寺十三棍僧真的存在吗?他们是否救过李世民?如果不曾得到他们的相助
查看全文
少林寺救李世民故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真相
少林寺救李世民故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真相,少林寺救李世民故事,在历史中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大家是否对十三
查看全文
棍棒
类型棍棒可能是一种最简单的武器。将一块木头切成便于挥动的木棍,或随手觅得一根便于挥动的器具都可作为棍棒。棒球棍、斧柄和锄柄都是最常见的棍棒。警方通常称其为冲击武器(impactweapons)或冲击工具(impacttools)。诃藜棒:以铁包覆的棍棒。狼牙棒:将棍棒的一端布满钉子者。拐:T字型的棍棒,随着手持不同地方而有不同的用法。金碎棒:以铁或木制的棍棒,通常前端有许多尖刺。鞭:一种有柄的棍棒类武器,鞭身呈长圆柱形,有节、顶端尖状。鐗:一种有柄的棍棒类武器,鐗身呈长角柱形,截面呈三角、四方或四角星形。镐柄:镐是美国二十世纪早起最常见的工具,替换下的镐柄随处可见。牢固而沉重的特点使得镐柄成为一件强大的武器。种族隔离主义者莱斯特·麦道斯曾在他的皮克瑞克餐厅里用镐柄来防止有色人种进入。球棒:棒球棍像镐柄一样,常作为临时性武器来使用。在棒球运动并不普及的国家里,人们提到棒球棍第一反应就是一种武...
查看全文
光棍
“光棍”在“充光棍”中,指某种英雄行为,比如在冰天雪地中只穿单衣,就可以被人说成“充光棍”。这里“光棍”一般不儿化。 “光棍”儿化之后指没有结婚没有后代的人。妻子丢失之后的男人一般不会称作“光棍”,有儿有女的人也不会被称为“光棍儿”。 中国历来重视子孙的繁衍,有用枝繁叶茂来比喻子孙众多之说。父母为树干,儿女为枝叶。 故“光棍”,没有枝叶(子孙)的
查看全文
十三棍僧救唐王相关标签
唐太宗
中国民间传说
少林寺
家族谱大览
太原郡王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丁已[1917?]. -- [18] : 56双叶. 始祖: 王子乔(周) 1都王氏始迁祖: 王百十三(元) 散居地: 福建省福鼎县等地.
浏览:100
湘南王氏通谱 [4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太原堂, 记事至约1970. 残存16册 : 世系表.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19, 21, 23, 25, 28上, 32, 37. 仅含世系,不含行传. 受姓祖: 王晋. 汝城祖: 王祥. 迁卢阳(今之汝城). 祥公下三子(1世): (宋) 王念五郎,讳亶(开基汝城,其下三子迁居磻溪) ; 王奭(徒安福县南城矛塘) ; 王充. 桂阳祖(1世): 王均佐. 均佐公派下支祖(3世): 王廷鏸 ; 王廷玉 ; 王廷珪 ; 王廷秀 ; 王廷茂. 永兴育英房下支祖(1世): 王万二十九郎 ; 王万三十郎. 郴县土坡洞始迁祖(1世): 王十三郎. 本谱含十三郎孙王贵三 ; 王贵九 ; 王贵十之后裔系图. 永兴高仓始迁祖(1世): 王仕魁. 生子三: 王文胜 ; 王文禄 ; 王文开. 永兴金龟市始迁祖(1世): 王显武. 生子五: 王昌尧 ; 王昌舜 ; 王昌禹 ; 王昌商 ; 王昌殷. 桂东始迁祖(1世): 王宗绶. 晋公87世孙. 由江西遂川县徒居桂东. 生子二: 王祖升 ; 王祖芳. 资兴始迁祖(1世): 王元文. 本谱为元文公4世孙全封公之后裔. 郴县始迁祖(1世): 王杰. 生子二: 王隆 ; 王全. 注: 卷40, 第41世杰公, 似与卷39第1世杰公为同一人. 卷39为杰公第二子全公世系 ; 卷40为第一子隆公世系. 注: 卷40中影像第19页第15-19世标注似应为第85-89世, 请比照影像第11页. 注: 本谱无作者,派行, 及出版日期的资料. 散居地: 湖南省郴县, 永兴县, 汝城县, 及桂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湘南王氏通谱 [4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太原堂, 记事至约1970. 残存16册 : 世系表.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19, 21, 23, 25, 28上, 32, 37. 仅含世系,不含行传. 受姓祖: 王晋. 汝城祖: 王祥. 迁卢阳(今之汝城). 祥公下三子(1世): (宋) 王念五郎,讳亶(开基汝城,其下三子迁居磻溪) ; 王奭(徒安福县南城矛塘) ; 王充. 桂阳祖(1世): 王均佐. 均佐公派下支祖(3世): 王廷鏸 ; 王廷玉 ; 王廷珪 ; 王廷秀 ; 王廷茂. 永兴育英房下支祖(1世): 王万二十九郎 ; 王万三十郎. 郴县土坡洞始迁祖(1世): 王十三郎. 本谱含十三郎孙王贵三 ; 王贵九 ; 王贵十之后裔系图. 永兴高仓始迁祖(1世): 王仕魁. 生子三: 王文胜 ; 王文禄 ; 王文开. 永兴金龟市始迁祖(1世): 王显武. 生子五: 王昌尧 ; 王昌舜 ; 王昌禹 ; 王昌商 ; 王昌殷. 桂东始迁祖(1世): 王宗绶. 晋公87世孙. 由江西遂川县徒居桂东. 生子二: 王祖升 ; 王祖芳. 资兴始迁祖(1世): 王元文. 本谱为元文公4世孙全封公之后裔. 郴县始迁祖(1世): 王杰. 生子二: 王隆 ; 王全. 注: 卷40, 第41世杰公, 似与卷39第1世杰公为同一人. 卷39为杰公第二子全公世系 ; 卷40为第一子隆公世系. 注: 卷40中影像第19页第15-19世标注似应为第85-89世, 请比照影像第11页. 注: 本谱无作者,派行, 及出版日期的资料. 散居地: 湖南省郴县, 永兴县, 汝城县, 及桂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湘南王氏通谱 [4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太原堂, 记事至约1970. 残存16册 : 世系表.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19, 21, 23, 25, 28上, 32, 37. 仅含世系,不含行传. 受姓祖: 王晋. 汝城祖: 王祥. 迁卢阳(今之汝城). 祥公下三子(1世): (宋) 王念五郎,讳亶(开基汝城,其下三子迁居磻溪) ; 王奭(徒安福县南城矛塘) ; 王充. 桂阳祖(1世): 王均佐. 均佐公派下支祖(3世): 王廷鏸 ; 王廷玉 ; 王廷珪 ; 王廷秀 ; 王廷茂. 永兴育英房下支祖(1世): 王万二十九郎 ; 王万三十郎. 郴县土坡洞始迁祖(1世): 王十三郎. 本谱含十三郎孙王贵三 ; 王贵九 ; 王贵十之后裔系图. 永兴高仓始迁祖(1世): 王仕魁. 生子三: 王文胜 ; 王文禄 ; 王文开. 永兴金龟市始迁祖(1世): 王显武. 生子五: 王昌尧 ; 王昌舜 ; 王昌禹 ; 王昌商 ; 王昌殷. 桂东始迁祖(1世): 王宗绶. 晋公87世孙. 由江西遂川县徒居桂东. 生子二: 王祖升 ; 王祖芳. 资兴始迁祖(1世): 王元文. 本谱为元文公4世孙全封公之后裔. 郴县始迁祖(1世): 王杰. 生子二: 王隆 ; 王全. 注: 卷40, 第41世杰公, 似与卷39第1世杰公为同一人. 卷39为杰公第二子全公世系 ; 卷40为第一子隆公世系. 注: 卷40中影像第19页第15-19世标注似应为第85-89世, 请比照影像第11页. 注: 本谱无作者,派行, 及出版日期的资料. 散居地: 湖南省郴县, 永兴县, 汝城县, 及桂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湘南王氏通谱 [4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太原堂, 记事至约1970. 残存16册 : 世系表.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19, 21, 23, 25, 28上, 32, 37. 仅含世系,不含行传. 受姓祖: 王晋. 汝城祖: 王祥. 迁卢阳(今之汝城). 祥公下三子(1世): (宋) 王念五郎,讳亶(开基汝城,其下三子迁居磻溪) ; 王奭(徒安福县南城矛塘) ; 王充. 桂阳祖(1世): 王均佐. 均佐公派下支祖(3世): 王廷鏸 ; 王廷玉 ; 王廷珪 ; 王廷秀 ; 王廷茂. 永兴育英房下支祖(1世): 王万二十九郎 ; 王万三十郎. 郴县土坡洞始迁祖(1世): 王十三郎. 本谱含十三郎孙王贵三 ; 王贵九 ; 王贵十之后裔系图. 永兴高仓始迁祖(1世): 王仕魁. 生子三: 王文胜 ; 王文禄 ; 王文开. 永兴金龟市始迁祖(1世): 王显武. 生子五: 王昌尧 ; 王昌舜 ; 王昌禹 ; 王昌商 ; 王昌殷. 桂东始迁祖(1世): 王宗绶. 晋公87世孙. 由江西遂川县徒居桂东. 生子二: 王祖升 ; 王祖芳. 资兴始迁祖(1世): 王元文. 本谱为元文公4世孙全封公之后裔. 郴县始迁祖(1世): 王杰. 生子二: 王隆 ; 王全. 注: 卷40, 第41世杰公, 似与卷39第1世杰公为同一人. 卷39为杰公第二子全公世系 ; 卷40为第一子隆公世系. 注: 卷40中影像第19页第15-19世标注似应为第85-89世, 请比照影像第11页. 注: 本谱无作者,派行, 及出版日期的资料. 散居地: 湖南省郴县, 永兴县, 汝城县, 及桂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琅琊王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四知堂镌, 民国36[1947].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周) 王晋,字子乔. 灵王太子. 琅琊祖 : 王元. 避秦乱,迁山东兖州府沂县. 远祖 : (唐) 王璧,字大献. 由江左徙徽州祁门县,居苦竹港. 始祖 : 王千十三,字季升. 伯五公长子. 迁湖口十六都浙桥. 派祖 : 王端六,字显斋. 庚二公之孙. 由浙桥迁文硚. 下有三子,分三大房,支分各处. 文硚房祖 : (元明之际) 王德芳 ; 王德彰,字存心 ; 王德盛,行玉五,字珌静,讳东明. 箬林港支祖(20世) : 王文珩,字修然. 德盛公之孙. 文珩公下二子 : 王世灴 ; 王世煐. 宗派 : 崇必命为孝 长怀及第先 龙飞当盛日 凤纪际熙年 士乐鸿才达 臣欢圣化緜 万方培植后 庻福綂临前 锺毓清宁美 槐堂集象贤. 散居地 : 江西省湖口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书衣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