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宋代编纂的一部姓氏启蒙读物,收录的主要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姓氏,并非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姓氏。中国历史上和现存的姓氏数量远超《百家姓》的收录范围,因此未被收录的姓氏非常多。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百家姓》原版收录约 411 个姓氏,后经增补至 504 个(单姓 444 个,复姓 60 个);而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等权威资料统计,中国现存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超过 1.2 万个。
以下从不同类别列举一些未被《百家姓》收录的典型姓氏,并解释其未被收录的主要原因。
一、 未被《百家姓》收录的姓氏类型及举例
1. 生僻单姓(因使用人口极少、地域局限大未被收录)
这类姓氏字形复杂、起源小众,在宋代的社会普及中不具代表性,因此未被纳入《百家姓》。
爨(cuàn):起源于古代西南地区的爨氏政权,现存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极为罕见。
酆(fēng):虽为上古八大姓 “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衍生的姓氏,但因使用人口少,未被收录。
邗(hán):以古代 “邗国”(今江苏扬州一带)为氏,属于地域衍生的小众姓氏。
幺(yāo):多为少数民族汉化姓氏或由 “么” 演变而来,使用范围狭窄。
弋(yì):起源于古代官职 “弋射”(负责射箭的官员),后世子孙以职为姓,人口稀少。
2. 大量复姓(仅收录 60 个,多数未被纳入)
《百家姓》仅收录了 “欧阳、上官、司马” 等 60 个常见复姓,而中国历史上的复姓超过 2000 个,绝大多数未被收录,主要包括:
古代贵族 / 官制复姓:如 “公孙、仲孙、叔孙”(周代贵族后裔)、“司空、司徒、司寇”(上古官职)、“太史、太祝、太宰”(周代官职)等,虽曾常见,但因后世简化为单姓(如 “公孙” 简化为 “孙”),宋代编纂时未重点收录。
少数民族复姓:如 “耶律、完颜”(辽金皇室姓氏)、“慕容、拓跋”(鲜卑族姓氏)、“呼延、赫连”(匈奴族姓氏)等,因宋代与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或交流有限,未被纳入。
罕见复姓:如 “漆雕、公羊、谷梁、左丘”(多与古代学术、地域相关)、“东方、西门”(以方位为氏,部分地区使用)等,因使用人口极少未被收录。
3. 少数民族姓氏(因编纂时的民族视野局限未被收录)
《百家姓》以汉姓为核心,宋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姓氏了解有限,因此大量少数民族姓氏未被收录,包括:
蒙古族姓氏:如 “孛儿只斤”(成吉思汗家族姓氏)、“泰赤乌”“弘吉剌” 等,均为蒙古部落名演变的姓氏。
维吾尔族姓氏:如 “买买提”“阿不都” 等(多与伊斯兰教文化相关)。
藏族姓氏:如 “松赞”“达赖”(部分为封号演变)、“卓玛”“格桑”(多为名字音译,后逐渐固定为姓)。
满族姓氏:如 “爱新觉罗”(清朝皇室)、“钮祜禄”“瓜尔佳”“那拉” 等(满族八大姓),宋代尚未形成系统的满族姓氏文化,自然未被收录。
4. 现代衍生或罕见姓氏
部分姓氏是后世(宋以后)因避祸、改姓、融合等原因形成的,或一直未被典籍记载,自然不在《百家姓》中:
简化 / 改姓衍生:如 “闫”(由 “阎” 简化而来)、“肖”(部分为 “萧” 的俗写,后独立为姓)。
组合姓氏:如 “父母姓氏组合”(如 “张李”“王杨” 等,现代新生的双姓形式)。
极端罕见姓:如 “死”“难”“黑”“老” 等(因寓意特殊或起源模糊,使用人口极少,未被传统典籍收录)。
二、 为何《百家姓》未收录所有姓氏?
《百家姓》的核心定位是儿童启蒙读物,而非 “中国姓氏大全”,其编纂逻辑决定了它必然存在局限性:
时代性局限:宋代的人口流动、民族交流远不如现代频繁,编纂者只能基于当时的社会认知(主要是中原地区的汉姓)收录姓氏。
实用性导向:启蒙读物需要选择常见、易读、易记的姓氏,生僻姓、小众姓不符合 “普及” 需求。
篇幅限制:作为短篇启蒙文本,无法容纳数千个姓氏,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三、 补充:如何了解中国完整的姓氏体系?
如果想了解更全面的姓氏,可参考以下权威资料:
《中华姓氏大辞典》:由袁义达主编,收录了中国历史上和现存的 11969 个姓氏,是目前最全面的姓氏工具书。
《姓氏考略》:清代学者张澍所著,考证了数千个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公安部户籍数据:每年发布的 “全国姓名报告”,可了解当代常见姓氏的分布和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