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没有哪个姓
百家姓中没有哪个姓 导读:

《百家姓》是宋代编纂的一部姓氏启蒙读物,收录的主要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姓氏,并非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姓氏。中国历史上和现存的姓氏数量远超《百家姓》的收录范围,因此未被收录的姓氏非常多。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百家姓》原版收录约 411 个姓氏,后经增补至 504 个(单姓 444 个,复姓 60 个);而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等权威资料统计,中国现存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超过 1.2 万个。

以下从不同类别列举一些未被《百家姓》收录的典型姓氏,并解释其未被收录的主要原因。

一、 未被《百家姓》收录的姓氏类型及举例

1. 生僻单姓(因使用人口极少、地域局限大未被收录)

这类姓氏字形复杂、起源小众,在宋代的社会普及中不具代表性,因此未被纳入《百家姓》。

爨(cuàn):起源于古代西南地区的爨氏政权,现存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极为罕见。

酆(fēng):虽为上古八大姓 “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衍生的姓氏,但因使用人口少,未被收录。

邗(hán):以古代 “邗国”(今江苏扬州一带)为氏,属于地域衍生的小众姓氏。

幺(yāo):多为少数民族汉化姓氏或由 “么” 演变而来,使用范围狭窄。

弋(yì):起源于古代官职 “弋射”(负责射箭的官员),后世子孙以职为姓,人口稀少。

2. 大量复姓(仅收录 60 个,多数未被纳入)

《百家姓》仅收录了 “欧阳、上官、司马” 等 60 个常见复姓,而中国历史上的复姓超过 2000 个,绝大多数未被收录,主要包括:

古代贵族 / 官制复姓:如 “公孙、仲孙、叔孙”(周代贵族后裔)、“司空、司徒、司寇”(上古官职)、“太史、太祝、太宰”(周代官职)等,虽曾常见,但因后世简化为单姓(如 “公孙” 简化为 “孙”),宋代编纂时未重点收录。

少数民族复姓:如 “耶律、完颜”(辽金皇室姓氏)、“慕容、拓跋”(鲜卑族姓氏)、“呼延、赫连”(匈奴族姓氏)等,因宋代与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或交流有限,未被纳入。

罕见复姓:如 “漆雕、公羊、谷梁、左丘”(多与古代学术、地域相关)、“东方、西门”(以方位为氏,部分地区使用)等,因使用人口极少未被收录。

3. 少数民族姓氏(因编纂时的民族视野局限未被收录)

《百家姓》以汉姓为核心,宋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姓氏了解有限,因此大量少数民族姓氏未被收录,包括:

蒙古族姓氏:如 “孛儿只斤”(成吉思汗家族姓氏)、“泰赤乌”“弘吉剌” 等,均为蒙古部落名演变的姓氏。

维吾尔族姓氏:如 “买买提”“阿不都” 等(多与伊斯兰教文化相关)。

藏族姓氏:如 “松赞”“达赖”(部分为封号演变)、“卓玛”“格桑”(多为名字音译,后逐渐固定为姓)。

满族姓氏:如 “爱新觉罗”(清朝皇室)、“钮祜禄”“瓜尔佳”“那拉” 等(满族八大姓),宋代尚未形成系统的满族姓氏文化,自然未被收录。

4. 现代衍生或罕见姓氏

部分姓氏是后世(宋以后)因避祸、改姓、融合等原因形成的,或一直未被典籍记载,自然不在《百家姓》中:

简化 / 改姓衍生:如 “闫”(由 “阎” 简化而来)、“肖”(部分为 “萧” 的俗写,后独立为姓)。

组合姓氏:如 “父母姓氏组合”(如 “张李”“王杨” 等,现代新生的双姓形式)。

极端罕见姓:如 “死”“难”“黑”“老” 等(因寓意特殊或起源模糊,使用人口极少,未被传统典籍收录)。

二、 为何《百家姓》未收录所有姓氏?

《百家姓》的核心定位是儿童启蒙读物,而非 “中国姓氏大全”,其编纂逻辑决定了它必然存在局限性:

时代性局限:宋代的人口流动、民族交流远不如现代频繁,编纂者只能基于当时的社会认知(主要是中原地区的汉姓)收录姓氏。

实用性导向:启蒙读物需要选择常见、易读、易记的姓氏,生僻姓、小众姓不符合 “普及” 需求。

篇幅限制:作为短篇启蒙文本,无法容纳数千个姓氏,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三、 补充:如何了解中国完整的姓氏体系?

如果想了解更全面的姓氏,可参考以下权威资料:

《中华姓氏大辞典》:由袁义达主编,收录了中国历史上和现存的 11969 个姓氏,是目前最全面的姓氏工具书。

《姓氏考略》:清代学者张澍所著,考证了数千个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公安部户籍数据:每年发布的 “全国姓名报告”,可了解当代常见姓氏的分布和使用情况。

...
文史图集精选
历史上哪个姓氏的血缘最纯正还出了位书法家
历史上哪个姓氏的血缘最纯正还出了位书法家
褚姓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姓,和其他姓氏不同的是,它有着比较纯正的来源,这种情况在百家姓中十分少见。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我们讲过,《百家姓》是按照琅琅上口的原则排列的。接着陈姓的褚姓,按照人口数量排名可没这么靠前,它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姓。褚姓的来源很纯粹,不像别的姓那么复杂,它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官名--褚师。当时宋国、卫国、郑国都有这个官职,管什么呢?主要分管集市贸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殷商之后,宋国的宋共公有一个孩子曾被封在褚地。这个人道德很高尚,“其德可师”,所以就被称为“褚师”,后来褚师就演变成了一个官名。之后他的子孙就以褚师为姓,并逐渐把师字去掉,就变成了褚姓。为什么我说褚姓来源很纯粹呢?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赐姓、改姓或者冒充过来的禇姓,从来没哪个皇帝赐人为褚姓,也没有谁说把自己的姓改成褚。当然,我们千万得注意,做人文科学的,特别是做历史学的,有一个规矩,是什么呢?"说有容易...
山东有个罕见姓氏自称是明朝皇室后人,你知道是哪个姓氏吗?
山东有个罕见姓氏自称是明朝皇室后人,你知道是哪个姓氏吗?
姓氏是标志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姓氏之初只有姓,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也比较稳定,而氏是后产生的,氏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况。图源自网络随着时间的发展,秦汉以后,姓氏合为一体,一般来说“坐不改姓,行不改名”,但并不绝对,一个人姓什么,有时候是会变动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皇帝赐姓,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以及避祸改姓,因此到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姓氏了,不过有的姓氏比较常见,也有的比较罕见,而在山东就有一个罕见姓氏,其后人自称是明朝皇室的后人,那么你知道是哪个姓氏吗?在山东淄博有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叫做“昃家庄”,这个村子里和周围聚集了大量姓昃的村民,而这个昃姓在《百家姓》中没有记载,清末的《续百家姓》里也没有昃姓的存在,甚至连“昃”这个字很多人都不认识,那么这样一个罕见的姓氏,其从何而来?图源自网络目前昃家庄有着两千多人,其中有...
凭什么赵钱孙李排在百家姓前面?我隔壁老王不服!
凭什么赵钱孙李排在百家姓前面?我隔壁老王不服!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因其朗朗上口,简洁易懂的四字语句,超越众多姓氏典籍,成为了我们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书籍,很多孩子都会背诵。那么,《百家姓》的排序有什么讲究呢?为什么赵钱孙李排在百家姓前面呢?我们都知道,王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很多人都有个隔壁老王的邻居,没听说有叫隔壁老赵的。其实,《百家姓》并不是按照人口排名来排序的,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而宋朝“赵”是国姓,皇帝都姓赵,赵姓如果排第二,哪个姓氏敢排第一啊?那么,为什么钱氏排行第二呢?这和吴越国有关,当时,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叫钱镠liú,他是一个优秀贤明的君主,当时战乱频繁,而在他的治理下,吴越国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吴越国主钱镠之孙钱弘俶chù,遵循王祖钱镠“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投降了北宋,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纳土归宋。纳土归宋,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赵匡胤感念他的功...
宋朝仅有2万多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却能排前几的姓氏是哪个?
宋朝仅有2万多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却能排前几的姓氏是哪个?
说起这《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根据文献的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在《百家姓》中的前四个姓氏都是宋朝时期比较有名的官宦之家的,像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所以赵姓放在第一位。不过也有这么一个姓氏,宋朝时期仅有2万多人,在《百家姓》中却能排前几,那么这个姓氏是哪个呢?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相信大家都读过《百家姓》的前几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其中褚姓排名第十一位,而这个姓氏在宋代的时候,大约有2万多人。而关于这褚姓的起源,普遍是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褚姓来源于"褚师",是在春秋时期的时候,宋恭公(宋共公)子瑕有个儿子叫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阳),因“其德可师”,后来就被人称之为"褚师"。后代的子孙就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第二种说法,是源自于官位,是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褚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褚师,亦称市令,是春秋时期周王...
百家姓真的只有100个姓吗?百家姓有多少个姓
百家姓真的只有100个姓吗?百家姓有多少个姓
不是只有100个。这个“百”并不是100的意思,而是个虚数,是多的意思。《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个姓氏,没有统一的说法,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准确说法。《万姓谱》载有单姓30038个,复姓1619个。复姓中,有三字姓66个,四字姓两个。《中国人名大辞典》则集有4129个姓,其中单...
我们现在有多少个复姓?每个复姓有哪些特征?
我们现在有多少个复姓?每个复姓有哪些特征?
中国是一个姓氏大家族,我们的姓氏文化都浓缩在《百家姓》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只能见到一些常见的姓氏,很多罕见的姓氏都不太知道。就比如说复姓,在日常交往中就并不太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我们现在有多少个复姓呢?他们有没有明显的姓氏特征?小谱为你解答。复姓,有些是位于百家姓行列中的,有些则没有。百家姓中的复姓有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慕容、公孙、申屠、太叔、公冶、濮阳、宗政、皇甫、澹台以及诸葛等。在百家姓中有59个复姓,但是中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之所以有这种数字上的差异,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姓氏简化,有些复姓改成单姓了。第二是改姓,就是直接由复姓改成别的姓氏,从而导致复姓没有延续下去。也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图源网络复姓的发展来源主要有三个,跟单姓相比来源较少。1、由官职演变而来。以官名为复姓的例如司马、司徒、乐正、太史、司空、即墨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
人文溯源
乜氏迁徙分布
乜氏迁徙分布
乜氏迁徙分布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代《百家姓》中列于关、岳、公等熟知姓氏之前,这说明乜姓在中国万姓中已名列数百位姓氏之中。据史料可知,乜姓为古代秦、陇,即西北少数民族乜姓郡望晋昌郡姓氏。《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云:“番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照此看,乜姓为“番姓”,即今藏族之姓,其发源地是晋昌、赵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石泉、甘肃等西北地区。山东也有乜姓,是明代瓦剌首领也先的后代改姓为乜的。乜姓至今已十分稀有。今贵德乜姓是世居者,因该地区在秦汉时为先零羌活动地区,即藏族的原始族源地。故在1962年贵德河东朱辑五编《贵德县简志》(续志修改稿)中说,(贵德)“乜纳寺主持和遗老乜生华说,尹等初到斯地识有一人,本羌族,西羌无弋爰剑之苗裔倒贵德最早。尔时此地被水淹没,一片汪洋,人不能住,乜纳族住东山麦浪相卡。不知经多少年所,水渐下去,变为桑田,半数迁...
高安邓姓探源
高安邓姓探源
跻身全市百家姓第17位的高安邓姓,其来源不像贾、卢、何等姓那么单纯,光其主源就有四个,一个是大城镇的邓坊,一个是太阳镇的南阳,一个是杨圩镇的圳上,再一个就是高安城里。此外,高安还有好几个邓姓村分别来自南昌、新建、奉新或湖南的,当然也有几个来源地,比如“本县连塘坪”、“石脑邓坊里”等,笔者就搞不清是指高安的哪个地方。2005年时统计,高安共有71个村庄居有邓姓。其中以大城镇的邓姓村为最多,以邓姓为主的村庄有13个。为此还专门有个两个以“邓”字命名的行政村,分别是“邓龙”和“邓坊”。据1985年版的《高安地名志》记载,“邓龙”行政村的得名,是因为该辖区以邓姓人居多。但查其所辖的10个自然村之名,除了周邓村有姓邓的外,其它9个村都没记录有邓姓人。而且周邓村两姓加起来,在1985年时也不过38户,177人,看来邓龙行政村还不是真正的邓姓人集中地。而邓坊行政村以邓姓人居多倒是名副其实。邓坊村辖有6个...
百家姓之修姓来源
百家姓之修姓来源
姓氏概况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统计,修姓人口数量在全国居第311位,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修姓居351位,主要分布在分布于山东半岛地区(修姓在全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福建,四川,江西。得姓始祖:少昊氏之子修;始祖地:河南偃师郡望堂号:临川卢陵。姓氏起源修姓来源有三支。一支为满清入关后,原满族“休佳氏”改为汉姓“修”。二支相传远古部落首领少昊有儿子名修,曾在高辛氏帝喾时担任玄冥师,掌管天下水利事宜。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历史上形成临川等郡望。(注:玄冥,古代人称雨神、水神为玄冥。玄冥师,即为管水利与气候的官员。)又说,熙为修之辅佐。(注:即熙协助修管理水的问题)修与熙的后人皆姓修。第三支,出自“己姓”。高阳氏之后有“脩及熙”(注:高扬氏即歂顼)脩为帝喾的掌水官,号玄冥氏。脩、熙后人皆为脩姓。综合以上材料,汉族修姓来自少昊氏证据最多,可靠性最大。具体说来,可集中在少昊儿子修文与少昊...
清河大坪房氏的由来及历史
清河大坪房氏的由来及历史
清河郡的由来:自汉高祖帝二年起地方设置郡后,各姓氏都有郡头,房氏自定姓以来,至丹朱第四十八代孙房植(伯武),在清河县遇桓帝,得到重用,为朝右公。第四十九代孙房雅在西汉末年任清河太守,举家迁往仕宦之地,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后代繁衍为当地望族,开辟了房姓清河郡望;此外,还有房雅的十九世孙房湛任南燕太守,在南燕所在地济南郡开创了房姓济南郡望;另一支是晋初房乾为京官,出使鲜卑,后南迁北魏首都洛阳,开创了房姓河南郡望。史称房姓三大郡望。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五代三丞相,小祠太尉家”“三丞相”是指房玄龄为唐贞观宰相;房融为周武后宰相;房琯为唐肃宗宰相。下联"小祠"是大埔银江"国器堂"谦称;太尉指房玄龄卒后御赐"太尉"。房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北宋编印的《百家姓》中,房姓列第170位,在2012年...
勾姓的迁徙分布
勾姓的迁徙分布
勾氏也可以写作“句氏”。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四位门阀。句(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句(Gōu)姓,源起于勾姓,古今通用。相传帝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死后被封为东方之神,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及生老病死,号称勾芒官(又有一说,仅主管树木的官而已),他的子孙引以为荣,称为勾氏。据书载,有一些困民之国里就存在以勾为姓氏的。南宋时,勾氏为避宋高宗赵构的讳,有改为句氏的,但发音均不变;也有改力苟氏的;另有改为钩氏的。句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一带)。如今句(勾)氏族人分布在吉林省的长春市、梅河口市、四平市,辽宁省的盘锦市大洼县、黑山县、大连市、葫芦岛市、抚顺市、凌源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景县、定兴县、衡水市、大城县、沧州市、保定市易县、唐山市、阜平县、廊坊市香河县、徐水县...
巍:魏的本源
巍:魏的本源
巍姓是一个稀姓,宋代编著的《百家姓》没有列入此姓,明代凌迪知编撰的《万姓统谱》和夏树芳编撰的《奇姓通》也没有列入此姓,就是2008年学者贾学平编撰的《新编千家姓》中,在单姓按音序排列的W序列里头读为wei的行列里,34个同音姓里头,也没有巍姓。然而,巍姓却是个真真切切的存在,请看数据——巍Wēi,潮音ngui5(危)小篆“巍”。巍姓在揭阳只有5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428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8%。巍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巍姓源自何姓?人们或许会从字形联想到魏姓,也有人会问:会不会是魏姓形近音近误植呢?魏姓是源自西周初年的小国姬姓魏国。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将他的一个族亲分封到魏地(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古魏镇魏城遗址),建立魏国。这个魏国在到春秋时期晋献公十六年(前661)被晋国灭了,晋献公把它分封给大臣毕万作食邑。周贞定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