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首页 > 名人历史
唐文宗李昂
唐文宗李昂,原名李涵,为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母为贞献皇后萧氏,唐朝第十五位皇帝。长庆元年(821年),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即位为帝,年仅十八岁。为人恭俭儒雅,博通群书,喜作五言诗,古调清峻。《全唐诗》等录有其诗6首、联句2句。 李昂在位初年,励精求治,放出宫女三千余人,释放五坊鹰犬,并省冗员,重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人,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1966次浏览
朱允炆的后代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4年(1398—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官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 ,史称“建文新政”。但建文新政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在史料的记载里,朱允炆有2个儿子,朱文奎和朱文圭。 朱文奎:马皇后所生,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靖难之役中与父亲一起失踪,有说死于宫中大火。南明弘光帝追复其为恭愍太子,隆武帝追复其为和简太子。 朱文圭:马皇后所生,靖难之役后被囚禁在凤阳,年仅两岁,称“建庶人”。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对同样被幽禁的“吴庶人”(可能是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产生怜悯之心,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并将其释放。朱文圭此时已被囚禁五十余年,重获自由后已是不辨牛马,不久后去世。南明弘光帝追复其为润王(一说原王),谥号“怀” 。
1679次浏览
曹操儿子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是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根据史料的记载,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6个女儿,而这25个儿子当中,有一半的孩子都夭亡早逝了,11个孩子都没有活到成年。曹操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昂、曹铄、曹冲、曹据、曹宇、曹林、曹衮、曹玹、曹峻、曹矩、曹干、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 而在众多的孩子当中,其中有几个儿子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魏文帝曹丕,魏文帝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丕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时期的开国皇帝,其在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 曹植与曹丕、曹彰都是一母同胞,都是至亲的亲兄弟,我们比较熟悉的《七步诗》就是曹植的一首诗,其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曹植,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曹冲,经典的“曹冲称象”讲的就是他,他是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他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可惜的是,在曹冲十三岁的时候,就得重病去世了。
1824次浏览
冰心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冰心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这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1661次浏览
唐高宗和李世民什么关系
唐高宗李治与唐太宗李世民是父子关系,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后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 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被册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2140次浏览
司马睿是谁的儿子
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司马睿父亲是司马觐,母亲是夏侯光姬。 司马觐 司马觐(256-290年),字思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之孙,琅邪武王司马伷长子,晋元帝司马睿生父,即东晋元帝。太康四年(283年),袭封琅邪王,拜冗从仆射,负责侍卫宫中。太熙元年(290年)去世,终年三十五岁,谥号为恭。 夏侯光姬 夏侯光姬(?~307年),小字铜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征西将军夏侯渊的曾孙女,兖州刺史夏侯威的孙女,淮南太守夏侯庄之女,琅琊恭王司马觐的王妃,晋元帝司马睿的生母。夏侯光姬年幼时便颇为聪慧,因而被聘娶为琅邪恭王司马觐的王妃,公元276年生晋元帝司马睿。司马睿继承琅邪王之时,尊母亲为王太妃。曾经有谶语曰:“铜马入海建邺期”,而夏侯光姬小字铜环,被认为是司马睿得以继承帝位的谶语。
2221次浏览
程砚秋简介
程砚秋,京剧旦角演员,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1932年起,易名砚秋,改字御霜。满族,籍居北京。6岁时从荣蝶仙学戏,11岁登台演出。1919年拜梅兰芳为师,工青衣花衫兼刀马旦,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增。1922年仅18岁便开始独立挑班,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独辟蹊径,勇于革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代表作有《奇双会》、《汾河湾》、《芦花河》、《玉堂春》、《能仁寺》、《虹霓关》、《梨花记》、《龙马姻缘》、《六月雪》、《贺后骂殿》等。成功地塑造了王三姐、申雪贞、窦娥、张玉贞、江采苹、蔡文姬、张慧珠等悲剧人物形象,因此而以擅演悲剧著称。唱腔吸收了京剧其他行当,甚至其他地方戏曲、曲艺的某些音调,加以融化而不露痕迹。唱法上讲究吐字的出字,归韵、收声渚法,务使字的头、腹、尾各部分过渡隐而不显。在表演上,手,眼、身,法各方面都有别出心裁的创造,尤长于水袖技巧,使水袖干变万化,绚丽多彩,成为表现各种人物不同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 抗日战争时期,因屡次拒绝为敌伪演出,隐居北平西郊青龙桥荷锄务农,耕植为生。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0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8年3月9日,因患心肌梗塞症在北京逝世。
1699次浏览
孔子的弟子有哪些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民办教育的先河,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及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深入人心,桃李满天下。 据资料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802次浏览
孔子的后人
孔子,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一子孔鲤,字伯鱼,出生于公元前532年,死于公元前481年,享年51岁。孔鲤死时,孔子69岁。 孔鲤生有一子孔伋,跟孔子一样,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公元1330年(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除了以上两位,著名的孔子后人外还有: 第10代孙 西汉孔藂(?-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谥“夷”。 第11代孙 西汉孔臧,孔藂之子。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 第11代孙 西汉孔安国,著名的注解家。 第14代孙 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迁大将军,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汉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师,称病辞职。卒谥简烈侯。 第19代孙 东汉孔宙(103- 163),字季将。少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郎中,迁元城令。是时,泰山附近动乱,孔宙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门人立碑示后,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 第20代孙 东汉末孔融,“建安七子”之一,故事《孔融让梨》的主人公。 第26代孙 晋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有集传世。
2219次浏览
东晋刘裕
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422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
2814次浏览
北宋四家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他们的书法在这一时期成就最高,且大致可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他遍学各家之长,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黄庭坚称苏轼的书法为:“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也就是说,其书法有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的特点。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宝月帖》、《寒食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自成一家。黄庭坚在书法上以王羲之、苏轼为学习对象。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顿挫而伸展;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节奏变化强烈。黄庭坚书法的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砥柱铭》等。 米芾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 米芾的《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蔡襄是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茶学家,精于书法。其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传世作品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
1805次浏览
尚小云简介
尚小云,京剧演员,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生于北京,名德泉,在家排行为二。幼年家贫,为谋生计,弃学从艺。光绪三十三年,入李际良三乐社学演京剧。初学武生,后改旦脚,主攻青衣。因其天资聪敏,又能刻苦好学,初次演出《桑园会》等戏,就已获得好评。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还形成了自己刚健清晰的艺术风格,人称“尚派”。民国三年(1914)被北京国华社评为“第一童伶”。民国十三年,又被观众评为京剧四大名旦。 1959年2月,尚小云为支援西北地区的艺术事业,赴陕任陕西省艺术学校艺术总指导。6月编导了京剧《双阳公主》,10月参加了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1961年,又率陕西省同州梆子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64年,调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组织编导了现代戏《延安军民》,同年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 尚小云乐于授徒传艺,且教学有方,人称“严师”,来陕以后,曾先后赴河北、山东、内蒙、云南、贵州等地讲学授艺。陕西的马蓝鱼、张彩香、李瑞芳、段林菊、温喜爱、李继祖等,都拜尚为师,得过尚派艺术的真传。1976年,病逝于西安,终年七十七岁。
1966次浏览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作者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创作的年代大致是在元末明初洪武年间,这是一本长篇章回体小说,正本书大约有120回,在历史中也被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这也是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可见他本名为罗本,“贯中”是他的字,他是当时的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从罗贯中的家族世系来看,他的父亲为当时的丝绸商人,但罗贯中对商业不是那么感兴趣,约在在公元1345~1355年间罗贯中来到了杭州,作为前朝的都城,这边不但人口云集、商业发达,且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也较为繁盛,在这样的熏陶下他对民间文学变的极其喜爱,可以说《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代表作,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除此之外,在文学著作上他还著有小说《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此外他还编有不少著名剧本例如《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
1700次浏览
大唐高祖是谁
大唐高祖是指唐高祖李渊。李渊字叔德,是历史中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唐太祖李虎的孙子,父亲为唐世祖李昞,从出身来说,李渊生于一个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在历史中唐高祖李渊确定初唐官制,颁布《武德律》,发行“开元通宝”,在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为太武皇帝,庙号高祖,最后安葬于唐献陵,而献陵为唐高祖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的陵寝,位于现在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
1925次浏览
吴敬梓读音
吴敬梓是清代时期的文学家,他名字拼音读音读作【wú jìng zǐ】。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祖籍在浙江的温州,字敏轩,号粒民,而因为家中有“文木山房”,所以在晚年时期也自称为“文木老人”,从家族世系来看,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从小聪明好学,善于记忆,工诗词散文,是清代著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他除了《儒林外史》还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在现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襄河镇河湾街还有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是纪念这位文学家的,而在安徽省滁州以及江苏南京现在还有吴敬梓故居。
2833次浏览
马三立儿子
马三立的儿子主要有长子马志明、次子马甄以及三子马志良。 马三立是我国著名的相声艺术家,祖籍为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生于北京,在1930年,拜周德山为师,开始撂地演出相声,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逗你玩、开粥厂、卖挂票、买猴儿、十点钟开始”。从相声技艺上来看马三立擅长贯口和文哏相声,相声语言含蓄隽永,平实诙谐,很好地诠释了相声“以说为主,以逗当先”的精要。 从相关文献来看马三立先生祖籍甘肃,先祖世居甘肃省永昌县,在清代末年迁至北京,其祖父马诚芳从事评书表演,而父亲马德禄为“相声八德”之一,是当时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之一,而外祖父是清代的相声艺人恩绪,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
2816次浏览
马三立和侯宝林
马三立和侯宝林都是我国著名的相声艺术家。 马三立出生于北京,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擅长贯口和文哏相声,先祖世居甘肃省永昌县,父马德禄为“相声八德”之一,是当时京津一带名声在外的八位相声艺人,马三立先生诞生于1914年9月25日,逝世于2003年2月11日。马三立一生有过很多的相声作品,其中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逗你玩、买猴儿、卖挂票、十点钟开始、开粥厂”。 侯宝林出生于1917年11月29日的天津市,在1929年曾拜师严泽甫学习京剧,在1933年,侯宝林在西单商场马绍箴的戏班唱京戏。毗邻相声艺人高德明、朱阔泉、汤金澄等人的相声场子,一个偶然机会,开始单独表演相声,并拜相声艺人常宝臣为师,在1939年,开始给师父朱阔泉捧哏,在天桥新民茶社首次正式登台表演相声。侯宝林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戏剧杂谈、夜行记、关公战秦琼、婚姻与迷信”。在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先生在北京逝世。
1716次浏览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为杨玉环、西施、貂蝉、王昭君。现多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代称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西施天生丽质,婀娜迷人,浣纱时鱼见其美而忘记了游水,渐沉于水底,故誉其有“沉鱼”之美。昭君出塞途中,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琵琶的悦耳、昭君的美艳,令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被其父王允用来赞扬其女儿貂蝉的漂亮,自此得名。古有一花卉,名为含羞草,用手一碰,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有一次,杨玉环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花叶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从而以“羞花”形容杨贵妃。 虽以上四位是公认的古代四大美女,但是谁也不知具体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其实这个版本的四大美女是在清朝中晚期才出现的。而“美女”,每个朝代也是不同的。《管子》有言:“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根据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四美图》可知,宋朝时公认的四大美女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 若是以受宠程度而论,褒姒、阿娇、大小乔尽得帝王的偏爱;若论色艺双绝,晋代石崇的宠妾绿珠,与赵飞燕、杨玉环并称“古代中国三大杰出女舞蹈家”;若说美貌,宓妃、秦罗敷则榜上有名。三国时期曹植在《洛神赋》中赞美宓妃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汉乐府诗《陌上桑》中形容秦罗敷的美貌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619次浏览
荀慧生简介
荀慧生(1900.1.5—1968.12.26)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改名荀慧生。他1900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家庭生活艰难,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学戏,后又“写”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受到严格的训练,也吃尽了苦头。8岁登台表演,11岁跟师父入北京三乐班。后从陈桐云、乔惠兰、曹心泉、陈德琳、吴菱仙、孙逸云、路三宝等名师改学京剧。与侯喜瑞、刘鸿声合演《胭脂虎》一炮打响。1919年与杨小楼一起组班赴沪,被剧院一再挽留,前后在沪达四年之久。四年之中投师访友,技艺日进,成为崭露头角的旦角名伶。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 荀慧生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唱念做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在传统唱腔、唱法的基础上,他结合剧中人物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大胆创造,如《勘玉钏》中的“二黄快板”、《红娘》中的反汉调“听琴吟”、反四平调“佳期颂”、《还珠吟》中的四平“节妇吟”等等都成为学习荀派的必修课。在念白上他创造出介于京白、韵白、苏白三者之间的所谓“风搅雪”的念白,顿挫有致,娓娓动听。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2234次浏览
徐光启墓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元扈,谥文定,教名Paul(保禄),上海人,明朝万历进士,官至明朝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近代科学的启蒙者,是上海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治学严谨,为官廉正,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崇祯历书》《农政全书》《徐氏庖言》等多部著译,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和启蒙大师,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中西使者第一人。 徐光启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有10个墓穴,分葬徐光启和夫人吴氏,以及4对孙子孙媳,主要建筑包括华表、石桥、石牌坊、神道、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十字架、照池和墓后托山等。1959年,徐光启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徐光启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55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