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首页 > 宗祠印迹
宁远奉氏宗祠
云潭奉氏宗祠,始建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同造中厅并门而上,左右两廊陆续早就。隆庆二年(公元1668年),思聪公之子玉环公、玉城公、玉玑公三派,共立祠堂并造公厅。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合族议定,接造家塾宏开寒门子侄求知之所,春涌夏咏、和唱有佳、人材辈出。当代祠堂是全族宗亲清明祭祖、家族聚会、商议公事、聚餐、休闲、娱乐、学习集中之地。光绪十年(1884年)合族新建戏台一处,以为娱乐之所,历经1962年大整修,面貌焕然一新,十全县为数不多大古戏台之一。1969年戏台大后半部在原地重建,把原来的学室改为现在的礼堂。一九九五年全村筹资重新装修焕然一新。 云潭奉氏宗祠别称玉玑宗祠,即新屋地宗祠,玉玑后裔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新屋地兴造宗祠,祭祀先祖。公祠由于管理不善,年代久远,已成危房。在族人地要求下,村支两委大力支持下,集体筹资,族人捐献在原地基础上再造,于一九九屋年竣工。新屋地宗祠,焕然一新,矗立在云潭东方。为清明祭祖、设席、族人议事、休闲、娱乐场所。
3226次浏览
潘氏宗祠
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潘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始建于1585年,清朝同治年间重修。整个建筑依“来龙山”地形而建,座北朝南,气势恢宏,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为三进,通宽19米,通进深42.6米,门厅为五凤楼,中有庭院,两侧为庑廊,中进五开间。雀替、平盘头等处雕藏百骏,俗称“百马图”。月梁上高悬历朝潘氏名人匾额。现存13块,这在徽州祠宇中不多见。后进七开间,有楼,青石檐柱,重檐。该祠气势壮观,雕饰独特。
2696次浏览
西安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乔山,古城“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子午岭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1995次浏览
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一般就是指“陈家祠堂”,俗称陈家祠,是广东省广州市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经过六年的时间,在清光绪二十年的时候落成,这个陈氏书院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当时兴建陈氏书院主要是为了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陈氏书院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还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面宽、纵深均为80米,它的平面呈正方形,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整个陈氏书院的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 陈氏书院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还被收录进了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另外陈氏书院作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一直在书院内举办各种展览。
2193次浏览
德远堂
德远堂,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德远堂为张氏家庙,是塔下张姓族人在明朝后期修建的,为了敬奉仙祖,弘扬祖德。德远堂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溪流,设计精致,古朴典雅,属于“二进建筑”。这座祠堂是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 德远堂包含诸多文物遗存,德远堂大门两边各摆着一个大石鼓,石鼓屏风穿凿雕刻着二十四孝传统人物塑像。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国志、八仙、封神榜等历史流传人物。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清太宗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仕的一对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旅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等。德远堂最为罕见的是其23根石龙旗杆,是国内现存最多的石龙旗。
2681次浏览
罗东舒祠
东舒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原属歙县)呈坎镇呈坎村内,罗东舒祠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祠堂规模宏大,营造精细,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这座明代徽州古祠堂所蕴含的建筑历史文化,以及这种祠堂文化对古祠堂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罗东舒祠坐西朝东,包括照壁、棂星门、前天井、左右两座碑亭、仪门、两庑、拜台、厅堂、后天井、后寝以及南侧的女祠和北侧的厨房、杂院等部分组成,共四进四院,依轴线对称分布,占地面积达3300平方米。
2383次浏览
己略黄公祠
己略黄公祠是潮州市湘桥区的祠堂建筑,位于潮州市湘桥区义安路铁巷2号。己略黄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三年,是一座二进院,面宽15.4米,进深 25.7米,门楼楼屋架饰以精美的石雕,门额到“己略黄公祠”,背镌“孝思维则”。 己略黄公祠可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潮州木雕艺术的殿堂,在梁枋两端饰以形象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戏曲传奇、民间故事则是木雕创作的主要题材,“韩江丽景”地方风光类也有体现。己略黄公祠木雕的装饰,在技法上所用手法是比较多的,有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手法。当然了,己略黄公祠规模虽然不大,除了木雕外,还有石雕、金漆画、嵌瓷,这些做工都是比较精巧华丽的。 当我们走过古城义安路,来到铁巷头,就可见到己略黄公祠,最先看到的是祠堂的正面外观,在他的正中间有一个横额正面阴刻“己略黄公祠”,背面镌有“孝思维则”,走过门楼,进入前厅,过前进屏门,可见到祠堂中央的天井,天井种有花草,一派春色盎然的景色,另有一番情趣。在主座大厅前,天井中央,有一拜亭;拜亭位于祠堂平面构图中心,又是人们进入祠堂后的视角中心,后走过拜亭,就是祠堂大厅了。 己略黄公祠以精美绝伦的潮汕木雕装饰艺术著称,又集中体现清末潮汕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一颗嵌在古城潮州上的明珠,它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那些来参观己略黄公祠的人看到那精美的金漆木雕装饰,都非常赞叹。
2335次浏览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是陕西省韩城市4A级景点,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平方米。 司马迁祠,又被称为司马庙,其就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而创建的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距离现在已有1700年的历史了,根据县志的记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司马迁祠在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后来的时间里,也有过修缮和增建。 关于修建太史祠,在历史上是有一次大规模扩建太史祠的,时间是在清康熙七年,是由当时的县令翟世琪以及芝川乡老扬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议,甚至还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用车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马祠前。没过几天,就填起堂基长9.6丈,宽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宽。为求巩固又将堂基及右岸用灰砖三层,从外严加封裹。基下左侧沟涧,自东绕而前,也填沟数丈为神路,并用砖石砌成九十九层台阶,拾级而上,高入云表。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也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2085次浏览
东阳卢宅
东阳卢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卢宅街与花厅路交叉口西北100米,纵深230余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占地面积2.68万平方米,共40多处园林、书院、寺观和26座牌坊,是一座由许多轴线组成的建筑群,也是包含了宗祠、书院、寺观、牌坊的江南古建筑群落,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名列2006年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 东阳卢宅古建筑风格多样,别具特色,如肃雍堂宏敞肃穆,树德堂高大巍峨,东吟堂小巧精致,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建筑理念和文化思想。其建筑形式也异常丰富,仅屋顶就有多种悬山和硬山式,既代表了不同的等级,也增加了建筑形式的变化。卢宅的府第厅堂院落重重,雕饰华丽,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艺术于一体,其中尤以木雕艺术最为突出,各处的梁枋、斗拱、雀替、门窗格扇等均雕刻精美,显示了高超精湛的手工技艺。
2242次浏览
潮州市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2006年5月25日,韩文公祠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文公祠背靠韩山,面临韩江。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祠前甬道尽端处之五十一级笔直石蹬道,祠体正面墙壁近90厘米高工整的石裙板上砌筑平整、坚实的淡绿色砍磨砖墙面(与广州陈家祠、越秀山上五羊楼砍磨砖壁面甚为一致),砖墙至坡屋面与桁桷衔接处,皆沿各自曲面仔细凿挖,使砖、木之间如同其下之砍磨砖缝一样紧密吻接。淡绿色壁面,衬托着当中凹肚门上方“韩文公之祠”蓝色隶书匾额之清淡文雅与沉静端肃。
2327次浏览
淮安韩侯祠
韩侯祠位于淮安市镇淮楼东约200多米处,是淮安城著名的名胜古迹。韩侯祠是纪念汉初军事家韩信的祠。 韩侯祠始建年代不详,原建有大殿、中殿、前殿及一些附设建筑。大殿门朝南,典雅古朴,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大殿中置有韩信及侍从的泥塑偶像。过了中殿来到前殿,前殿大门额-有“汉韩侯祠”四个大字,祠中存有“精白乃心”、“国上无双”、“兴汉三杰”等匾额。祠内悬有几副槛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粹;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3210次浏览
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故居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顾炎武故居包括顾炎武起居生活区、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和顾园等多个区域。故居朝东落西, 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 除此之外,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报国寺西院也建有顾炎武故居。 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何绍基、张穆等人集资修建。有佛殿、享堂、碑亭等建筑。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强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2433次浏览
佴氏祠堂
至东汉光武帝有左相佴茂为佴氏始祖,佴姓姓氏源流有四:1、源于黄帝后裔商汤。至东汉光武帝有左相佴茂为佴氏始祖。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年以上的历史。但晋代以后,佴氏很少见。2、源于器物,出自古代制做爵冠弼珥之工匠后裔,属于以器物名称改字为氏。3、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洱海地区住民,属于以地名改字为氏。4、源于古波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记载中,目前佴姓主要有四个分布地区。1、在江苏南京江浦县石桥镇有一个佴家庄,分佴南组和佴北组,每隔三年祭奠祖先一次,整个佴家庄依据祖先后人繁衍尊卑分出佴氏八大家。2、句容市陈武有佴池,那里的佴姓人士都按词典上称“姓 Nài”。3、江苏省扬州市东南40公里处有座奇特的村庄--波斯村,不过这里的佴姓人称自己姓“li”。4、云南昆明有条街道叫“佴家湾”,云南佴姓家族据家谱记载系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调山东济阳卫都督佴勇任云南临安卫(建水县)。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人读ní。
2858次浏览
关羽墓在哪里
关羽的墓有三处。一是关羽故里山西解州衣冠冢,称为关庙;二是河南洛阳厚葬关羽首级处,称为关林;三是当阳关陵。 1、解州关帝庙 山西运城解州是关羽的老家,在隋开皇九年(589),解州建立了关于的衣冠冢。经过历代帝王赦封重建等等,逐渐就成了最大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被美誉为:武庙之祖。 2、洛阳关林 洛阳关林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康熙敕封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洛阳关林现在是我国唯有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 3、当阳关陵 关陵,原称“大王冢”,位于湖北当阳城区西北,是三处陵寝中唯一按皇帝陵寝定制的墓葬地。 4、成都关羽墓 这个墓只在史书上有记载,清朝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中记载:“成都万里桥南,亦有(关羽)墓,相传招魂以葬者,岁久荒圮。”位于四川成都的衣冠冢已经找不到了。
2471次浏览
吴氏著存堂
吴氏著存堂也就是河陇吴氏著存堂大宗祠,又被称为贺陇老祠。其位于河陇村老寨内中街巷头,坐东北向西南。 吴氏著存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河陇村吴氏祖始天元公的家庙,因为在之前的朝代政策不同,所以民间不能立祠,直到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允许民间联宗立庙,但是又不能称其为“家庙”“家祠”,可以“祖祠”“宗祠”名之。自明万历始至清乾嘉300年间,河陇吴氏子孙已播衍15辈子孙,人口近2000。随着劳力物质不断发展,亦为附风雅,族人乃倡议建祠以祭祖认宗,命名“吴氏祖祠”。而河陇吴氏著存堂天元公世下自公元1500年传至2000年共500年间,已传25代,分河陇、洋美2个自然村,人口11075。 吴氏著存堂的建筑是以上寨老爷宫来龙入首,跌宕起伏,尽尾而结,后埕为生化脑,后沟水环抱绕过面前,前掘“水门仔”风水池,溪边溪水逆朝有情,诚为美地。 整体建筑为三进旁门砖瓦木结构“卧狮”造型,前中后脊俱飞火星檐,三山略去,设倒反照壁,内设正殿正龛,拜亭,灰岗岩石旗杆夹多座,雕栏画栋,气象万千。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等特色工艺随处可见。吴氏著存堂不设旁龛,正龛供贺陇(河陇)吴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岗公牌位。 现存的吴氏著存堂是2005年的时候,各派系子孙捐资重修,勒石为记。设定一年一祭,祀日为每年农历十月二十。
2700次浏览
甘肃李家龙宫
甘肃李家龙宫现在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其实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 甘肃李家龙宫始建于唐初,是唐代宫廷式的古建筑群,不过后来唐王朝末年的时候,李唐王朝没落,陇西李氏的族人举族南迁,李家龙宫也遭到毁坏,变成废墟,如今李家龙宫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仍然堆积厚厚的瓦砾,有的地方厚达十几米,当地人称为“瓦渣坡”。宋、元时期也曾陆续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到了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后又多次被毁,直到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甘肃李家龙宫的建筑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其被称之为宫,但是规模并不是很大,规格只是高于庙,分为上中下三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环境肃穆,颇为壮观。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九条雕龙栩栩如生,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主祭堂上悬挂“陇西堂”巨匾。自古李姓族人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 甘肃李家龙宫也算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开发陇西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在2011年12月的时候,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409次浏览
永嘉郡祠
永嘉郡祠原名为刘氏宗祠,其位于碧莲镇上村。永嘉郡祠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后,取名永嘉郡祠,后来在明朝中期的时候重建过,是明朝初年开国功臣刘基的世祖的祠堂。刘基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其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永嘉郡祠占地面积大概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其为二进二厢四合院木构建筑,前为门厅,面阔五间,达20.4米,进深二间,达22.8米,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后为正殿,面阔五间,达22.8米,进深六间,达 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悬山顶,脊饰龙头凤尾吻兽。天井东西为厢楼,面阔各四间,中有戏台,四柱歇山顶,施八角重栱覆斗式藻井。永嘉郡祠是研究祠堂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 永嘉郡祠中还有长方形的戏楼,歇山顶,八角复斗式藻井。祠中的楹柱上有多幅如宋濂、刘基等名家的联语,祠中还藏有刘基所著《诸葛攻守战略》兵书,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整个永嘉郡祠布局严谨,用料粗壮,是典型的明代祠宇建筑。 由此可见永嘉郡祠的历史是比较久了,在1997 年被列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楠溪江宗祠建筑群(永嘉郡祠)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45次浏览
诚敬堂
诚敬堂是福田镇王家村的古迹,始建于明朝中期,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宗祠,有“江南第一祠”的称号。祠堂长82.3米,宽44.3米,总面积为3645.89平米。 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989年),王家村开基祖王经信(字诚敬)由庐陵七十六都甲村迁入富田,繁衍至今已有1200余户、近8000人,并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大家族之一。后人为了纪念开基祖,将这座祠堂称为诚敬堂。王家人的祖先是从商的,这为建造如此之大的祠堂提供了经济基础。 诚敬堂建筑整体呈“丁”字形,当时建造诚敬堂的先祖为了为了祈愿后代繁荣昌盛,特意将祠堂建成“丁”字形,同时将祠堂前的照壁建成“人”字形,合起来正好是“人丁”,寓意家族人丁兴旺。除整体建筑之外,王家祖先对子孙的殷切希望体现在多方面。祠堂门楼牌匾上的“兰桂馥馨”四个大字,聚巢阁上的“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楹联等,也都体现了建造者对于子孙后代的期冀。
3023次浏览
汨罗屈子祠
汨罗屈子祠现在位于湖南省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 汨罗屈子祠的前身其实是汉代所建的屈原庙,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汨罗屈子祠原地址是在屈原沉江地汨罗凤凰乡河泊潭渊北的汨罗戍地汨罗山上,凤凰山凤凰台南、玉笥山西;唐始也称三闾祠、宋代确定此庙为屈原正庙,端午祭祀屈之地,所以三闾庙相沿称之为汨罗庙。后来因为这个地址在湘水之中,常年会遇水,历代多有重修,因此到了乾隆二十一年的时候,就被移建于玉笥山东,民国时改称屈子祠,现辟为屈原纪念馆。 汨罗屈子祠中的建筑面积是有1651平方米,其整体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江南古建筑。汨罗屈子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站在屈子祠上南眺,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目。而汨罗屈子祠最热闹的时候,应该是每年端午的时候,人们都会在这个地方举办龙舟竞渡,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织,格外热闹。 汨罗屈子祠正屋大概有三进,中、后进之间有过亭,前后、左右两侧有天井。天井里各栽有两株200年以上的桂花。祠的建筑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肃穆幽雅。在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石碑,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祠赋。 屈子祠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三进,祠正面为三孔大门,中门为牌坊式,下面镶嵌五龙捧白垂石雕刻,镌“屈子祠”三字。门坊和山墙上有17幅关于屈原的浮雕,如渔父谈心图、怀沙投江图等。由正门入中殿,可见巨幅雕屏,上刻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全文,其上梁则悬一幅“光争日明”横匾。 屈子祠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由五十六根木柱支撑。整个建筑厅、堂、池、廊、楼、阁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雕花精细。屈子祠内现辟八个陈列室,对屈原的生平、著作,屈原在汨罗江一带的遗迹以及后人纪念屈原的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 屈子祠前有宽阔的石坪,石坪南侧有石阶梯119级直通汨罗江边。屈子祠周围还有独醒亭、骚坛、桃花洞、招屈亭等纪念性的建筑。祠东的屈原碑林嵌当代名家书法碑刻356块。
2819次浏览
汪家祠堂
汪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位于安徽宏村。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阔24.40米,进深32.70米,脊高10.20米。现为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家祠堂建筑结构】 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全饲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正厅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实,呈棱形。明间金柱也为梭形。前檐柱及廊柱均有"柱斗科",柱头科之间有"平身科",均为二跳斗拱。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粗大,柱头科16朵,平身科18朵,转角铺作"小拱头"。曲梁与柱子衔接处均有丁头拱承托,拱眼如单幅云。斗拱、梁架、梭柱等镂刻精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2977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