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核雕非遗传承人让民间艺术走向全世界

2014-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50
转发:0
评论:0
核雕非遗传承人让民间艺术走向全世界,中新社大连2月28日电题:核雕非遗传承人让民间艺术走向全世界作者杨毅

  中新社大连2月28日电 题:核雕非遗传承人让民间艺术走向全世界

  作者 杨毅

  一把雕刻刀、一颗核桃,韩志耀专心于创作,全然没有感觉到记者来访。60岁的他戴着老花镜,手拿雕刻刀在核桃上雕刻装饰,厚薄有度,刚柔相济,精致的《核舟记》图案慢慢显现。

  韩志耀是大连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他的话讲,外公把技艺传给了母亲,母亲又把技艺传给了他。能够考证的传承历史,起码有100多年。

  “历史上的桃核是风雅之物,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可传到外公那一辈儿,一些精湛的技艺已经失传。”韩志耀说,桃核雕属于民间艺术中的杂项,是雕刻艺术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境内干这一行的也就二三十人,能雕刻出的更是少之又少。

  《核舟记》是韩志耀继明代核雕名家王叔远的桃核微雕“核舟记”失传近500年之后的一个奇作。历史记载中王叔远的《核舟记》中有8扇窗,而韩志耀将其拓展为24扇窗,而且每扇窗都是镂空的。凭借此作品,韩志耀在2001年夺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随后,韩志耀又创作出作品《扬帆》,小舟上有24扇窗、21人,更有趣的是,打开窗户还能看到雕刻的人物,技艺精湛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世间万物,经受疼痛才能有所收获的,必将得到加倍的珍惜。”韩志耀对自己核雕刻作品的评价如是说。由于长时间的拿雕刻刀,韩志耀的右手食指关节变得粗大变形,他说这是爱上这门手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能把一颗颗看似无用的桃核,刻进国家级“非遗”,仅仅还原和传承显然是不够的。在韩志耀看来,像皮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是陈列式保护,而核雕则需要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提升。

  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是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和主要场景进行二度创作,在69只桃核上精雕细刻出100多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为创作这一作品,耗时3年,仅桃核就用掉了2000多只。凭这一作品,2013年12月,他再度夺得“山花奖”。

  2010年,韩志耀带着《核舟记》、和《扬帆》等作品出席了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韩志耀的核雕技艺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此外,韩志耀的作品也曾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但现在若是有核雕收藏家、爱好者上门求购,均会被他婉拒。“除非是只做纯粹收藏的博物馆,我才会考虑出售。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创作一些作品。好的东西就应该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

  “核雕艺术迫切需要传承。”韩志耀感叹,“现在我的儿女正在学习这项技术,如果有年轻人上门学艺,我也会毫无保留教授,希望这项技艺能走向世界。”(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付氏核雕——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
核雕是在果核质料基础上,利用雕刻技术和造型想象加工制作出的具有实体形象的创造性劳动。城阳区夏庄街道夏庄社区(村)以付洪波为代表的付氏家族的果核材质雕刻,经过几代传人的精心探究、薪火相传,形成个性鲜明的工艺,于2013年12月纳入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7月纳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付氏族人回忆,早在以古不其、古即墨为方域建置的城阳、崂山一带,有关砖雕的形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木雕、木偶雕、葫芦雕等,虽然没有准确的记载时间,但却都有久远或者较长的演变及发展历史。付氏先人通过雕刻技术的延伸,将砖材、木材等材质上的雕刻技术应用到果核上,又借助对雕刻工具、刀具的改造与改进,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刻制出实体形象造型,核雕技术或核雕工艺亦就有了萌芽或起源。经过几代人的悉心钻研、刻意实践,付氏核雕在到了付洪波这一代传人时,发展成为一门颇具水准的艺术形式。创作主题日益凝练集中...
· 荥阳非遗:楚氏石雕
荥阳楚氏石雕诞生至今已有300年历史,以石雕、石刻为主,选矿取材、工具锻打为辅。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技法,以刻、切、磨、雕、硺等手法,配以祖上口传心授的石雕口诀,凝固历史记忆。荥阳楚氏石雕与龙门石雕、宋陵石雕、巩义石窟等技法一脉相承。手法细腻、线条流畅、生动精美、简练朴实、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在中原雕塑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楚氏石雕在古建筑营造上雕花刻字、在民间房屋修建上镌刻乡愁,在民族宗教文化上雕刻特色,在民俗传承上妙刻生花。为留住乡愁,带动文旅,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非遗”,我们该传承什么?
近期,本报对扬州第一批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报道,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表示,看得过瘾!希望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了解扬州的“非遗”、“非遗”保护与经济、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情况。昨天下午,本报专门邀请了这六位大师以及非遗保护中心、工艺美术行业的专家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碰撞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是“文脉”,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非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管世俊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历经千百年而不绝?就在于其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户不绝是真魂。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这一点,对于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扬州来说,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扬州的雕版印刷,一个版片,既有文物价值,又有收藏价值,既有工艺价值,又有版本价值,但总的来说,都是文化价值,如果自毁家门,用机器压制版片,那么可以想象,“非遗”的保护也就...
· 德州古琴传人庞雨珠当选省级非遗传承人
日前,山东省文化厅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德州市推荐的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传承人庞雨珠被评为第四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古琴,原名七弦琴,亦名瑶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诞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古琴的形制,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特点,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乐器。一般乐器的共鸣箱只占乐器的一部分,而古琴则占了整个琴体;一般乐器指板只占乐器本身的一个局部,而古琴则占了整个琴面的有弦部分;一般乐器的弦是内低外高,而古琴的弦则是内高外低;一般乐器共鸣腔(如琵琶)是面平背穹,而古琴的共鸣腔则是面穹底平。与众不同的形制结构,铸就了它独特的音韵特点,古朴、典雅、余韵悠长,乃至“绕梁三日而不绝”,体现出了古琴音乐特有的韵味和气质。79岁的庞雨珠是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传人,自从1960年7月师从张育瑾先生学琴起,与古琴结缘已有5...
· 芮名扬传承“非遗”倍感自豪
芮名扬,1955年出生,中国雕版、活字专业写样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写得一手标准的宋体字,其墨迹曾被微软字体库选用。阳光透过双博馆的玻璃顶棚,在桌案上的白色宣纸上,洒下点点金色斑驳。端坐桌前的芮名扬,一身银色的唐装。凝气,定神,提笔,落墨,一行行妍丽秀逸的小楷黑字,现在纸面之上。或是《赤壁赋》,或是《琵琶行》,原本洁白的纸张,转瞬华彩四溢。满纸书文,他已写了近五十年。雕版写样,他已做了三十二载。扬州习书法者众,能者甚多,可从事雕版写样的大师,如今只芮名扬一人而已。1出身“墨香世家”一天要写800个大字1955年,芮名扬出生在扬州东营头巷一所民宅里,顺着蜿蜒的巷道,走出去就是得胜桥,就是富春茶社,飘了满城的茶香墨气,也润泽了芮名扬的幼年时光。芮名扬的父母,都是教师,都写得一手好字。在芮名扬的童年记忆中,家中除了古色古香的橱柜,就是放在书桌上的一根根毛笔,一方方端砚,一只只笔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