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陕西—画中人

2015-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0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陕西—画中人,同州梆子传统剧目。事见明英炳《画中人》传奇和清吴石渠《画中人》传奇。叙明洪武

  同州梆子传统剧目。事见明英炳《画中人》传奇和清吴石渠《画中人》传奇。叙明洪武时琼枝随父母赴山东途中患病,寄居再生庵。紫阳真人卜算,琼枝与常明有宿世姻缘,遂化道童,赠常明以美人画,嘱其每日专诚拜唤,画中即现美人。常明归家照行,琼枝果自画现。父余安图怪之,责令常明焚画。常明失画成疾,真人又赐美人画与常明。常明于再生庵挂画拜呼,琼枝复出,二人再会,结为夫妻。

    此剧为老生、小生、小旦、唱做工并重戏。同州梆子现藏早期古本之一。其情节、结构、意境多模仿汤显祖《牡丹亭》,故事曲折动人。亦与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李艺兰主演的《画中人》情节略同。今存1980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同州梆子》第二集收录清嘉庆十年(1805)大荔老县班雷玉孝藏抄本及《秦腔》三十三集书录同名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凤翔民间木版年画
灶神凤翔,古称雍城。秦十九公建都于雍,是先秦的发祥地。凤翔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极为丰富。风翔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四大产地之一,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凤翔木版年画,源于凤翔南肖李村,据《西凤世新兴画局》记载,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明正德二年(1507年)前,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距今以五百多年,二十代历史。至1950年,发展到960多种,分五大类,有门神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神马画等。门神画,有驱邪门神秦琼、敬德,大小将军等有20余对,40多种。美人画有《十美图》,风俗画有《男十忙》、《女十忙》、《春牛》、《谷雨画》、《耕读渔樵》等200余幅。戏剧故事有《白蛇转》、《杨家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数十种,大都成组成套,共有400余种。神马以天神、土地、雷电王、龙王、仓神、牛马王为主,而各样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和规格。全以手工印刷而成,色彩对比强烈,...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户县农民画
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经过不断的提高、创新、升华、成熟,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后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在199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文化部、人事部又授予户县"全国文化先进地区"称号。邮电部还曾以户县农民画作品为题材发行过一套邮票。今天,户县农民画已走过4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给了农民画新的发展机遇,其中有百余农民画画家成为省以上美术家协会的会员,有的被评为省级民间美术师,或评为县级一、二、三级农民画家,作品丰硕。近20年内,户县农民画获奖很多,还有很多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和国际友人收藏(大概18700余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是很惊人的。有几十位农民画画家作为文化使者应邀到国外访问、讲学,这在国内数十个民间美术画乡中也是很突出的。户县农民画甚至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元首。户县农民画以其贴近生活...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 秦陇文化—陕西—破宁国
同州梆子传统剧目。又名《宁国府》、《收朱亮祖》、《天关长》。事见《大英烈》第二十五回至二十六回。叙元末,山东连遭三年荒旱,朱亮祖请银赈济黎民。奸相哈马谗言加害亮祖。元顺帝终将亮祖贬为宁国都尉。在亮祖离开南京赴任途中,哈马暗差张龙、赵虎埋伏观音堂截杀。亮祖刀劈二贼,安全赴任。朱元璋率师北伐,直捣燕京,唯宁国久攻不克。遂遣常遇春为帅,力战朱亮祖。朱亮祖孤军无援,战败被俘。常遇春为国求才,晓以大义,朱亮祖终归降。此剧为须生、净脚唱打工并重戏。前半部为文戏,后半部为武戏,重要人物均配有文、武二脚色。其中《收朱亮祖》可作折戏单独演出。同州儿、王谋儿、兰州红、高陵红均擅演此剧。1960年有赵伯平、罗明改编本,陕西省戏曲学校同州梆子班首演。艺术指导尚小云、徐碧云,导演郭昆山、惠济民,音乐设计张醒民等。雷乎良、杨三瑜饰朱亮祖,党树仁饰常遇春,杜爱仙饰朱夫人,白岳焰、王银香饰朱女儿,张惠兰饰郭英。二弦杨君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