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学人散议—钱诗和宋诗
吴文化—学人散议—钱诗和宋诗,钱钟书先生喜爱宋诗,有时也情不自禁对宋诗进行取神的模仿,试看下例:《当子夜歌
钱钟书先生喜爱宋诗,有时也情不自禁对宋诗进行取神的模仿,试 看下例:《当子夜歌》之三:“妾为刀背,欢(编者注:古时女子对所 恋男子的爱称)作刀口;欢情自薄,妾情常厚 。”“子夜歌”是南朝乐 府民歌,多写爱情,“当”是模拟,代替的意思。这首缠绵悱恻,取譬 新颖的情诗,其实与宋代许《乐府》之一:“妾心如镜面,一规秋水清 ;郎心如镜背,磨杀不分 明”很有渊源关系,均用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来进行对比,而且取喻新颖,感情深厚。
顺便提一下,《当子夜歌》之一:“妾心如关,守卫严甚;欢竟入 来,如无人境”;之二:“妾心如 室,欢来居中;键户藏钥,欢出无从 。”虽取喻方法不同,也同为比喻新颖的极好的爱情诗,应当同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钱钟书杨绛互请代作诗
钱钟书、杨绛伉俪曾在不同时期互相请求代小说的人物作诗,留下了文坛佳话。钱先生于1941年写《围城》,决定让书中女子写一首幼稚拙劣的情诗。他请杨先生代写,杨先生起初认为作者自己写更好,后经钱先生固请,于是译了一首德国民歌:“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丢了锁上的钥匙,是我,也许你自己。从此无法开门,永远,你关在我心里。”有意点金成铁,使人感到稚劣。后来1991年杨先生想到要写小说,请钱先生为小说人物代拟旧体情诗几首。钱先生说,你自己写,更能体贴入微。杨先生说,你过去写《围城》,需要蹩脚情诗,曾由我捉刀;现在我要你的典雅篇章,你却托辞推诿吗?钱先生说我不熟悉小说情节,杨先生于是略陈人物离合梗概,及他们感情发展的线索,请在他们感情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用诗来表现。钱先生苦思冥想,将近一个月,将七首旧诗放到杨先生面前,并说我的才华尽于此七首,下面等你的大作了。这就是《槐聚诗...
· 吴文化—学人散议—寒山和他的诗
杜牧《江南春》绝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州名胜寒山寺兴建于南北朝的梁代,大概是这“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它只是江南一个普通的寺院罢了。到了唐代,据《高僧传》记载:“丰干师居天台国清寺,出云游,适闾丘胤出守台州,问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闾丘胤至任,入寺见二人拜之。二人曰:‘丰干饶舌’,便连壁出走。”逃到苏州,落脚妙利普明塔院,此后才有寒山寺之名。晚唐诗人张继写了一首七绝《枫桥夜泊》之后,寒山寺声名大噪。游寒山寺的人大都知道寒山、拾得是两位高僧,但知道寒山是一位著名的诗僧的人,恐怕不多。寒山也叫寒山子,他是我国唐代的一位传奇式的诗僧。唐代僧人写诗的很多,著名的有皎然、齐已、贯休等,他们都有诗集流传于世。唐代僧诗总共超过二千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寒山的诗,在唐代僧诗中享有盛名,对唐诗的发展和繁荣起过一定的作用。...
· 吴文化—学人散议—守岁诗话
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习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守岁诗篇,如今品赏起来,仍然十分亲切感人。守岁乃“月穷岁尽之日”。晋代周处《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南北朝诗人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的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以后,除夕守岁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诗中写道:“寒辞去冬雪,暖节入春风”;杜甫有“守岁何成家,椒盘已颂花”;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反映了思乡之情。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歌哗”,将欢聚守岁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他还在《守岁》诗中写道:“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在此强烈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唐代徐振起的“守岁”诗与苏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今夜借年华。”唐代神童诗人史青给皇帝上书说,曹植七步成诗,我五步便可。除夕之夜,皇帝...
· 吴文化—学人散议—穿岩诗文
历代以来到底有多少文人到过浙江新昌的穿岩,并留下诗文,至今尚无有人进行过详细考证和统计。可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就有诗人歌颂它了。如崔颢诗:“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说明从东阳坐船经镜岭江至新昌,一路上看不够游不尽青山绿水。新昌籍的宋代左丞相王仑诗曰:“穿岩之峰高苍苍,峰峦十九摩天光,晨曦煊赫阳出岫,下望沧海何茫茫……”他把十九个山峰的峰名和特征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在一首长诗里,从诗中还可知道南宋时期山下还是沧海茫茫。明代诗人张汝威也有穿岩诗作传世:“十九峰头云作巾,峰峰都是玉嶙峋。半天高插万余丈,一洞可容千数人。人去有门斜漏日,看来无物不生春。番疑刘阮遇仙处,拂袖烟华香满身。”近现代文人游览歌泳穿岩的就更多了,如台湾同胞何缉生游了穿岩十九峰后,作了一首七言绝句:“游遍名山走遍关,从无一十九峰环,峰峰耸起当前望,疑是长城玉笋班。”从上述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穿岩十九峰雄...
· 吴文化—学人散议—“植树”诗话
古代诗人不但酷爱植树,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植树诗篇。东晋诗人陶渊明,生平最喜欢植柳,朝夕与柳为“友”。他不仅在隐居地遍栽柳树,而且还特意在正房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等,都是诗人终身爱柳植柳的传世佳句。诗圣杜甫,除了“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外,还特别宠爱楠木树和桃花。据考证:杜甫生前对楠木情有独钟。他之所以选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原因就是这里有一棵高大的楠木树。“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两百年;株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信佛闻寒蝉。”“奉乞桃花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等等,都是诗人钟情楠木,痴爱桃花的生动写照。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生平最爱松和柳。“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无根亦可活,成荫现非迟;三年来离郡,可以见依依。”“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