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蔡姓

2015-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3
转发:0
评论:0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蔡姓,   蔡姓人口在当今中华姓氏中排第34位,分布很广,广东、浙江、江苏、四川居多。

    蔡姓人口在当今中华姓氏中排第34位,分布很广,广东、浙江、江苏、四川居多。
 
    一、出自姞姓。《国语》记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箴、僖、姞、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出自姞姓之后的此支蔡姓,追根溯源,是黄帝后裔。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二、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后。《姓解》、《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史记•管蔡世家》、《华亭蔡氏新谱序》等姓氏古籍均有记载,尤《通志》记载得详尽、准确:“蔡: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国也。武王平天下,乃封叔鲜于管,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商馀民。武王崩,成王少,管、蔡疑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以王命平之,杀管叔而放蔡叔,与车千乘、徒七十人。从而分商馀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商祀;其二封康叔为卫君。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改德率行。周公闻而举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叔度之祀,是为蔡仲。其地今上蔡县西南十里故蔡城是也。至平侯,徙居新蔡。至昭侯,衰微,服役于楚,遂徙于州来,谓之九江下蔡是也。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周灭商以后,武王大封同姓诸侯于各地,同时封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朝歌(今淇县),让他管殷民,其中,又封文王第5子(一说第14子)叔度于蔡(故城在今上蔡县西南),让他一起与管叔、霍叔监管殷的遗民,称为“三监”。蔡叔度始封于蔡而居卫。蔡为卫之辖地,也为姞姓之蔡故地,所以,姬姓之蔡取代了姞姓之蔡。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姬旦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妒忌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奉成王之命,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来周成王发现蔡叔的儿子很争气,便改封蔡叔的儿子,名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蔡国因常受楚国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6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秦、晋、齐等各国,以故国为姓氏,称蔡氏。

    由此可见,上述两支蔡姓,追根究底,都是黄帝后裔。

    三、其他一些小的来源。北宋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末民初,满族之蔡佳氏、萨玛喇氏、乌灵阿氏等改为单姓蔡。贵州、广西的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姓。

    发源于中原的蔡姓,唐朝开始南迁至福建等地,后来又去台湾,现在蔡姓人口在台湾排在第8位,约有9万人。现有世界柯蔡宗亲会。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蔡姓名人219名,主要有:蔡泽,在卫国不得重用,后到秦国当了宰相,帮助秦国消灭了周朝。汉代发明造纸术的大发明家、世界名人蔡伦;政治家、文学家蔡邕;著名的妇女文学家、大诗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友好使者蔡琰(蔡文姬),被曹操接回来写《后汉书》;汉阳侯蔡瑁;主持修建泉州洛阳桥的唐朝泉州太守蔡襄,诗人蔡元恭;南北朝后周大将军蔡祜;南朝宋荆州刺史、征西将军蔡廓;宋朝宰相蔡京、名臣蔡攸、蔡卞,大儒家蔡元定,又有蔡必胜;金代文学家蔡圭;明朝有吏部侍郎蔡天祐;清朝名臣蔡新、蔡锡勇、蔡进远、蔡廷干;民国有将领蔡锷、教育家蔡元培等。华侨以及居住在台湾、香港、澳门的蔡姓人才不少。

    蔡姓郡望:济阳郡(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汝南郡(今河南境内)。其堂号有: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30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们称他“九峰先生”)、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济阳堂、克慎堂。

    其常用楹联:理学传程朱之脉(指南宋理学家蔡元定);著述授谷梁之书(指汉代学者蔡千秋)。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蔡锷祠联)。琴声字体中郎业(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因上书而获罪流放,后官至左中郎将,通经史、音律,并善文赋辞,又工隶书,创“飞白”体,也善画);荔谱茶笺学士风(北宋书法家蔡襄,端门殿学士,其楷、行、草书,皆独特色,为“宋四家”之一,有《茶录》、《荔枝谱》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芝草无根醴泉无源(清代诗人、书法家蔡之定书联)。耒将兰气冲皇泽;去引星文捧碧空(唐代诗人蔡希周诗联句)。芳池月映;故宅风存(湖南耒阳蔡侯(伦)祠联)。宾客填门倒履迎王粲(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事典);士卒分赐布衣乏私财(汉代将令蔡遵的事典)。

    从大槐树迁民之蔡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皖、苏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姓氏起源
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宫姓
宫姓来源有四:一、以官职为姓,形成于西周,周王朝有专司宫廷修缮、清洁事宜的官,名为“宫人”。其后人遂为宫姓。另两部分均出自黄帝之后。其具体情况分别如下:二、以封地名为姓。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记载:“宫姓,鲁孟僖子之子韬,食邑南宫,即孔子弟子南宫适,其后支子为宫氏。”春秋时,鲁国有孟僖子,其儿子韬,封于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县),其支子遂以封地名“南宫”为姓。后又分化为南、宫二姓,春秋时孔子弟子南宫适即此支。此支宫姓是周公姬旦的后裔,也是黄帝后裔。三、以国名为姓。《国名记》记载:“宫国,姬姓。灭于虞。”古有宫国,是周初所封姬姓僚国(今山西省陆平县东)。春秋时,宫国被虞国灭掉,子孙遂改以国名为姓,表示离开故国,所以称为宫氏。宫国国君族人宫之奇逃到虞国,在虞国当了大夫。晋国欲借道虞国伐虢国,宫子奇向虞君苦谏,痛陈“唇亡齿寒”的道理,虞君贪图晋国行贿的小利而答应了借道的要求。晋灭虢后顺便消灭了横在晋...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虎姓
关于虎姓的来源,《古今姓氏书辨证•十老》记载:“高辛氏子八元伯虎之后,子华子虎,以字为氏。”因为高辛氏出自黄帝,所以此支虎姓是黄帝后裔。白族之虎姓,当为“腊波”氏所改。土族之虎氏,当由苏胡氏所改。虎姓名人有:汉朝合蒲太守虎旗。元朝河内知县虎秉。明朝南昌训导虎子威;正统举人虎继宗;塞外降卒,累功至总兵、大元帅虎大威。清朝咸丰年间提督虎坤元。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居姓
关于居姓的来源,《插图•百家姓》云:“源自姬姓。春秋时晋国大夫先且居以军中元帅而执掌国政,其子孙以祖字为氏,有的为先氏,有的为居氏。”因为晋国是姬姓诸侯国,晋国公族姓姬,所以居姓是黄帝后裔。古有居国,其后去邑为居氏。(见《集韵》)。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早期活动在山西、河南,汉唐时已扩展到河北北部,并以渤海郡为郡望。现在江苏、浙江、湖北安徽一带仍有居姓分布。居姓堂号:湘侯堂(汉朝居翁,以南越桂林监,听到汉兵攻破番禺,策动欧骆氏四十多万人降汉,因功封湘成侯。)、瞻庵堂(明朝居仁,学问渊博,行为正,洪武年间,朝廷征他出来做官,拒绝不仕,在家隐居,建轩种竹,读书到老,晚年号为“瞻庵”,意思是看着绿色的竹子自乐。)。其适用楹联:父子皆是元帅(晋国居姓先祖且居与其父先轸都任过中军元帅,打败过秦军);姊妹俱为画家(清朝画家居仁长女居庆、次女居玉征姊妹二人,继承家学,以工花卉而闻名)。承先启后...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祭姓
罕见姓氏。河北辛集有分布。祭姓来源有三,其中主要的两支出于姬姓,是黄帝后裔。一、为周公姬旦之后。多部姓氏古籍均有记载,如:《广韵•怪》记载:“祭:姓。周公第五子祭伯,其后以为氏。”《通志•二七•以邑为氏》记载:“祭氏,姬姓。周公第七子所封。其地今郑州管城东北祭城是也。周畿内之邑,故祭氏世为卿士。子孙以邑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六怪》记载:“祭氏,姬姓。周公子祭伯,为畿内诸侯,后以国为氏。”《世本》则云:“周公第五子祭伯之后。”从上述史料可以肯定:祭姓出自姬姓。至于祭伯是周公姬旦的五子,还是第七子?倒是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无论如何,祭姓出自鲁国的姬姓则是不容置疑的。此支祭姓为周公姬旦的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周文王子姬旦,即周公,其子有封于祭,为伯爵,称作祭伯,为外畿之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北祭城)。祭国被郑国灭亡后,祭伯支庶子孙以原国名为祭姓。祭姓望出太原郡。二、《郑通志•氏族略》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