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骠人和骠国去哪儿了?被缅人同化了吗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40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的骠人和骠国去哪儿了?被缅人同化了吗,骠人是今天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入主缅甸之前生活在缅甸境内的一个民族群体,曾经建

  骠人是今天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入主缅甸之前生活在缅甸境内的一个民族群体,曾经建立过一个骠国。

  在中南半岛藏缅语民族中最大的民族缅族形成并发展成为缅甸的主体民族之前,缅甸境内已有一些民族群体,其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中国史籍中提到的“骠人”。“骠”是中国史书对这个族群的称谓,后来缅人把他们称为 Pvu 国人的称呼叫的,因为据史书记载,骠人自己叫“突罗朱”。缅甸的孟人把骠人称为“Tirsul”,当时来自西方的一些商人则把他们叫做Tashul。

  中国史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骠人的记载,早在汉代,永昌境内就有了骠人。骠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建立了国家,中国史书把他们建立的国家叫做“骠国”。根据缅甸考古材料,骠人出现在缅甸的历史还要更早。早在公元前一千纪,骠人就已经出现在缅甸了,而且,在公元前2—1 世纪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农业经济方面如灌溉系统方面有了很大的建树。到中国唐代时,骠人建立的骠国国势达到极盛。

  关于骠国早期的情况,中国古籍虽有一些记载,但过于简单。多亏缅甸考古工作者对毗湿奴城和汉林古城遗址的发掘,使我们能够对骠国早期的情况有更为清楚的认识。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缅甸就已经有了骠人。毗湿奴城时期,骠人已经建立了城市,毗湿奴城可能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骠人盛行瓮葬,人死后将尸体火化,骨灰装入瓮、罐中。在毗湿奴城发现了大量的骨灰瓮、罐。毗湿奴城时期骠人的墓葬习俗,同后来汉林、室利差咀罗时期骠人的习俗,是完全相同的。

  到汗林时期,骠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汗林遗址出土的铁器更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铁制工具,如铁凿子、扁斧、钳子、刮刀、铁铲、铁链和铁钉等,另一类是武器,有刀、剑、矛头、箭簇等。出土的铜器有铜镜、铜匕首等。在汉林遗址很少发现金属农具,也许当时金属还较为珍贵,还没有广泛地使用。相反,该遗址发掘出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工具,其中有石斧、石环等。石器在当时的生产活动着还起着重要的作用。汉林时期的商业也比毗湿奴时期发达,主要反映在出土的货币较毗湿奴时期多。汉林周围一带,在耕田犁地时,也往往有骠国钱币出土。出土的不仅有汉林当地的钱币,还有来自室利差咀罗的。在室利差咀罗也多次发现汉林钱币。这说明两地有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汉林时期骠文化分布的范围大致是:以汉林为中心,东边越过伊洛瓦底江到达新固、马达牙一带,西边越过钦敦江到阿亚多镇区,南边到达伊洛瓦底江与模河汇流之处的敏巫镇区。

  汉林时期骠人肯定已开始使用文字。早在1904年,考古学者就在汉林古城墙外东南角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有两种文字的碑文,一种是骠文,其文字与室利差咀罗石质骨灰罐上的骠文字母形状相似,共有两行。每行骠文文字的下面,都用梵文刻着几个字。据考证,其年代为公元4 世纪,这是最早的骠文之一。第二块石碑是1929 年在第一块石碑出土处的南面发掘到的,碑文共有8行。缅甸考古学者认为,其年代为公元7—8 世纪。在汉林也没有发现能够确凿证明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出土文物。但出土的一块石碑,上下两端有浮雕人像,中间刻有骠文,上端雕刻的似乎是神像,很可能佛教或印度教已传入。

  骠国的都城移到了室利差怛罗。室利差咀罗这一名称,始见于中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10 世纪南诏军队侵入后,室利差咀罗便走向衰落。

  从中国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到公元7 世纪时,骠国已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了。综合中国史籍的有关记载,在其最强盛时期,骠国的疆域大致应是东起萨尔温江流域,西接阿拉干和今印度曼尼坡,北与南诏相邻,南邻孟加拉湾。但从缅甸的考古发掘来看,骠国的文化还传播到了今天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和西部的阿拉干地区。在这两个地方都发现有骠文化的遗迹,在阿拉干还发现有骠文碑铭。室利差咀罗时期的骠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它似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很可能是~个以室利差咀罗为中心的,包括各个属国和部落的较为松散的联盟。

  关于骠人的政治制度,迄今为止我们知道得还不多。但从中国史籍的记载来看,骠国的国家政治制度还是比较简单和原始的。骠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在国王之下,按《旧唐书》的记载,有“国相”,名摩诃思那。公元7—9 世纪时的骠国似乎已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骠国也已有了刑法,骠国的刑法是较为宽松的,除了杀人者处以死刑外,没有其他太严酷的刑罚。骠国的经济主要是热带农业经济。此外,骠国也出产金、银、铜、铅、锡等矿产。骠国的手工业也较发达,最主要的是纺织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商业贸易。骠人在交易时已使用金银钱币。

  骠人也有信仰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但小乘佛教影响最大。骠人能歌善舞,音乐舞蹈艺术具有较高的水平。公元 802 年,骠国国王雍羌派遣王子难陀访唐。随使团一起来中国的还有一个庞大的歌舞团,仅伴奏的乐工就有35人,乐器多达22种,在长安演奏了12 首乐曲。乐队在长安演出时,深受宫廷和文士的喜爱,许多诗人都赋诗以记。

  骠人还创制了他们的文字骠文,但他们同时也使用印度的梵文。在汉林和室利差咀罗都发现刻有骠文的大砖、陶罐等器物,但上面的文字一般都是寥寥几行。公元832 年,骠国遭到南诏的攻伐,史书记载说,南诏从骠国的都城掳掠了三千民众拓东城(今昆明)。从此以后,骠国日趋衰落。到公元11 世纪缅人控制了今天缅甸本部地区以后,骠国渐淡出史籍。

  随着骠国的灭亡,古老的骠人竟然也逐渐在历史上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堆需要我们去解开的谜团。一度雄据中南半岛西部的骠人到底是属于哪一个族系的民族呢?他们后来到底到哪里去了呢?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着探索。曾经有学者认为,骠人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系中的一支。也有学者认为,骠人就是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濮”人中的一支,“骠”字可能就是“濮”字的异写。但是,随着对骠人文字的解读和对骠人语言研究的深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骠人是一个操藏缅语的民族。骠人既不是今天的缅族,也不是今天的彝族,更不是今天的白族。骠人只是先于缅族到达今天缅甸的藏缅语民族的一支。如今已经消失了。更准确地说,是被后来的缅族等民族同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骠国
略历骠国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骠人在上缅甸建立的一系列城邦的统称。这些城邦中,罕林建立于1世纪时期,曾一度是最强大城邦。直到大约7世纪至8世纪的时候,其地位才被室利差呾罗取代。室利差呾罗遗址位于今日缅甸卑谬县境内,这个城邦的规模是罕林的两倍,为骠国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中心。魏晋时期的《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均载其名,有“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记载。另有剽、僄、缥、漂越等异译。其首都在卑谬(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蔑),《大唐西域记》又称之为室利差呾罗。另外,《新唐书》中还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兴衰8世纪时,骠国疆土北至南诏(今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带),东至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地带),西至东天竺(今印度阿萨姆邦等地),拥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共计9个城镇、18个属国、298个部落。唐大和六年(832年),骠国败于南诏,自此衰落,而被缅族建立的...
· 施世骠
参考资料^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第一章人物传.ISBN7-5004-2700-X.
· 梁世骠
生平后七子梁有誉之父。广东乡试第七十一名,后参加会试第一百五十一名。正德十六年(1521年)登进士第三甲第六名。历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官至福建漳南道兵备佥事。家庭及关联曾祖父梁遒祐、祖父梁信、父亲梁韶。母区氏、继母何氏。参考文献张朝瑞,《皇明贡举考》鲁小俊、江俊伟,《贡举志五种(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文海出版社,1981龚延明,《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宁波出版社,2016
· 南诏骠信
南诏骠信,唐朝诗人。生卒年月,籍贯生平不详。
· 骠国是哪个国家?揭秘古代的骠国是现在哪个国家
古代的骠国是哪个国家?骠国(?-832),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国,都城为卑谬,有18个属国。中国史籍曾分志其史略。骠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该国文化发达,擅长音乐。801年骠国王雍羌遣子,献其国乐与唐朝。多涉及佛教。公元832年亡于南诏。简介骠国(Pyu,Kingdomof),7~9世纪缅甸骠人(pyū)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的古国。骠国都城为卑谬(梵文名rī-ksetra《大唐西域记》译为室利差罗[1]),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蔑附近。另外,《新唐书》还记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唐代文献记载骠国都城是圆形砖城,周长160里,有12座门。骠国人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盖以种族名Pyu为国号。魏晋时的《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载其名。同名异译还有剽、僄、缥、漂越等。向达注称:僄越、剽国为“四世纪时缅甸古国之名,至唐代汉译作骠”,以代东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