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李清照为什么和羞走?闯进她心扉的男子是谁?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1
转发:0
评论:0
李清照为什么和羞走?闯进她心扉的男子是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阙清新秀丽的《点绛唇》,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简洁明快的场景:

  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刚刚荡过秋千,正在站起身揉搓纤手的时候,突然听到有客来访,她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光着袜子往闺房跑,因为走的狼狈,发髻上的金钗掉在地上也顾不得拾取。等到了屋门时候,却停下脚步,装作去嗅青梅,实则是想趁机偷觑来者是什么人。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几个一连串的细腻小动作,少女的狡黠聪慧一览无遗。

李清照

网络配图

  一个不知名的少年郎,懵懵懂懂地闯进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心扉。这个少女就是后来名震大宋词坛的李清照(元丰六年1083~?)。

  或者,那个少年郎,就是李清照的未来夫君赵明诚(元丰三年1080~1129)也未可知。(个人以为,二人有婚约在前。赵明诚可能是为婚事而来。所以李清照假借嗅青梅,想要看未来夫君一眼的。)李清照为了纪念这个令自己砰然心动的场景,写下了这首《点绛唇》,也是应有之义。

  可是,后代词评家认为这首词庸俗,甚至说这词并非李清照所作。

  其实,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其时的李清照正值情窦初开的豆蔻年华,写下这样一首欲语还羞的词也并不是什么特别出格的事情。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之句,将一个娇憨小女儿的烂漫天真,刻画的入木三分,绝非庸俗之作。这首小令清新自然,与“”二字似乎并无多少的瓜葛。

李清照

网络配图

  即使较真起来,也唯有词中“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之句令一些人想入非非。倘若只将目光聚焦在少女轻薄的衣衫上,而对那娇羞无限的一抹回眸视而不见,那只能说明词评人的心理阴暗了。

  李清照荡秋千的小园名叫有竹堂,是其父李格非在京师汴梁的居所。(在寸土寸金、居大不易的汴梁城中许多官员都得租房子居住,李格非是有房一族,少女李清照可以在私宅中荡秋千,好幸福!不过,有客人来就得回避,是以知“有竹堂”规模不会很大,更不会有内外宅之分了。另:此词是否作于李格非通判广信军之时,待考。)

  李格非、字文叔,山东济南人。史称“幼时俊警异甚”(《宋史-李格非传》,“出东坡之门,其文亦可观”(邵博,<跋《洛阳名园记》>),苏门弟子晁补之《鸡肋集-有竹堂记》载:“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傍,而名其堂曰有竹、、、”。

  “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韩淲《涧泉日记》)此说虽然有溢美之嫌,但李所作《洛阳名园记》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园林专著,居所称为“有竹堂”其人之审美情趣、心性学问据此亦可见一斑。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专制时代,官宦女子都要经历什么样的成长历程呢?

  晚明才女沈宜修《夏初教女学绣有感》云:“忆昔十三余,倚床初学绣。十五吹琼箫,柳絮飞沾袖。十六画蛾眉,蛾眉春欲瘦。”

  同理,在宋王朝,女孩子不需要读经明史,必修功课也是女红,这是将来在婆家安身立命的本领。官宦人家的千金则有条件学习音乐、练习字画,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

李清照

网络配图

  李格非是名士,其妻也非寻常人。俞正燮《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称“父格非,母王状元拱宸孙女,皆工文章。”(王拱宸、宋仁宗朝名臣,与欧阳修同科且状元及第。二人是连襟,王拱辰续娶妻妹为妻,故此欧阳修嘲其“新女婿是旧女婿,大姨夫为小姨夫”。另有一说,李清照之母乃是王珪之女。还有说李清照先娶王拱宸之女,后娶王珪女之说。不管哪个王氏是李清照生母,毫无疑问的是,二王都是家世显赫、有着极深文学修养的知性女子。她们对年幼的李清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父母的熏陶之下,润物细无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李清照即“幼有才藻”,名动京师。以至于赵明诚为之倾倒不已,自编自导了一出凤求凰的闹剧。

  野史记载,赵明诚“幼梦诵一书曰:‘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请注意这个“幼”字,或者可以证明赵李二人定婚之事是在未成年之前。)。

  据《云麓漫钞》载,其时,李格非之女“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小词多脍炙人口、、、”待字闺中的李清照词名远播,赵挺之岂有不知之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走近香道,心扉愈静
幸得沉香,尤获至宝。我亦喜静,烟云人生。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一缕青烟从半明半灭的微光中徐徐飘出,渐渐消散在空气中。淡雅的香气丝丝缕缕窜入鼻中,香味在空气中筑起一块清静之地,任外界喧嚣,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源于物质,散于精神。品茗焚香,宁静致远。静看烟云,人海浮沉。熙熙攘攘,幸能心安。不少人听说香,就以为是宗教用的香,其实它只是香学中很小的范畴。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从宋代起,出现了各种香材研磨混合...
· 李清照二嫁嫁给了谁?她离婚为何要坐牢?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作多写闺阁之怨和对出行丈夫的思念。说起李清照的婚姻,大家理所当然想的是赵明诚。但实际上李清照除了赵明诚之外,还嫁了一任丈夫。《碧鸡漫志》:“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就嫁给了门当户对的赵明诚,二人琴瑟和鸣,有着同样的审美趣味,感情很好。李清照和赵明诚本来生活优渥,但是金人南侵,汴京城破,她和丈夫只能带着金石书画难逃。奔波劳累,赵明诚因此早逝。南宋偏安一隅也不能躲开金人的进攻,宋高宗弃城而逃。李清照一介妇人,追随着皇帝的步伐,一路逃难。路途艰难,收藏的金石之物被盗的被盗,被掠夺的掠夺,损失惨重。乱世动荡本来就让李清照愁伤,宝物被夺,更使得李清照身心疲惫。正是这个时候,一个男人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他就是张汝舟。张汝舟进士出身,绍兴二年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张汝舟彬彬有礼,体贴入微,李清照一个人生活艰辛,最终被他...
· 谈允贤为什么是明妃?《女医明妃传》中她最后和谁走在了一起?
谈允贤最后和谁在一起谈允贤出生于医香世家,一言一行和其他的女子相比起来更具优雅。出生并生长于封建礼教之下的谈允贤,乐观开朗,勤奋好学是一个具有很大魅力的传奇女子。随着《女医明妃传》的宣传,谈允贤最后和谁在一起这个问题也被观众提了出来。《明妃传》谈允贤剧照剧中的谈允贤在家中遭逢变故之后开始苦心研究医术,后来进入宫廷之中,谈允贤出众的外貌和蕙质兰心使得当朝的皇帝朱祁镇以及其弟弟朱祁钰的目光都放在了她的身上。但是在那个时候,正处于情窦初开年纪的她并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情况。渐渐地她就喜欢上了对她温柔大气的皇上弟弟,也就是朱祁钰。但是一直以来,关于她的梦想也就是她的行医之路,朱祁钰却都是不赞同的。之后更是由于宫廷的权势斗争,致使两人不得不分手。而在后来的多年里,却是英宗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和她历经苦难。明英宗为了她更是在自己处境不好的情况下依旧拼命的维护她,当最后他们阔别多年终于回归故土,她才知道...
· 阔阔真公主:和亲公主史上谁远嫁都没有她嫁的远
现在中国人一说起元朝,就会想到关汉卿等汉朝文人的凄惨命运,他们报国无门,屡屡经受挫折,甚至于自怨自艾成为了优伶。这让我们对这个能够制造出美轮美奂的青花瓷的朝代不由得就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对于元朝我们的印象除了那天下无敌的蒙古大军当然还有着其他的印象。蒙古是一个世界历史上极为厉害的民族,他们打下的广袤的疆域,让今人依旧叹为观止。在那个蒙古大军驰骋天下的时代,许多外国人也因为中国的强盛慕名而来。我们所熟知的就有马可·波罗这样写出了闻名天下的游记的人物,因为其中对于中国的描述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好奇以及向往,他的这本书甚至在后来直接开启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当年幼的马可·波罗和父亲跨越了重重大洋的阻隔,一路艰辛来到中国之后,他们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甚至于成为了中国的官员。这位异域的游客在中国游历了整整十七年时光,他的足迹可谓踏遍了中国的很多地方。因为离家的年岁实在过于长远,所以马可·波罗开始想念家...
· 为什么说社交关系是阶层的遮羞布?
历史不是传说,也不是戏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比故事更精彩……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说社交关系是阶层的遮羞布?”的相关话题,感受下您所了解的历史是否和我的一样呢??01纵横魏、晋、隋、唐的门阀士族到底是怎么消失的?很多人都说:因为有了科举制啊。其实不是。隋唐时期依然是正儿八经的士族社会,寒门能通过科举制出人头地的寥寥无几,即便是“漏网之鱼”也会被人看不起。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早年间考中进士,在唐玄宗时官至宰相,文坛政界两开花,很成功吧?可有次唐玄宗和他聊天,他就把天聊死了。唐玄宗和蔼可亲地问:“你什么家庭啊?”张九龄有点慌:“臣……臣的祖父是录事参军,父亲是县丞,也算殷实人家。”唐玄宗说:“嗨,不就是寒门嘛,你直说呀。”然后又聊起亲戚、兄弟、朋友圈……张九龄被问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出宫后是浑身冷汗、脸色煞白。为什么?虽然张九龄出生于中产阶级,但在皇帝和门阀士族眼中,他只是寒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