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东陵流失的国宝至今下落目前都在什么地方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62
转发:0
评论:0
清东陵流失的国宝至今下落目前都在什么地方,清代的帝王陵寝,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其中关外三陵在辽宁

  清代的帝王陵寝,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其中关外三陵在辽宁,清西陵、清东陵均在河北。清西陵为为雍正所辟。而在清东陵中,则长眠着161位帝、后、妃及皇子公主,是中国现存建设规模最大、布局最得体的古帝陵建筑。但如果不是1928年7月间发生的那起惊天盗墓大案,它也许也仅是中国封建王朝众多帝王陵墓中普通的一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东陵由入关第一帝顺治亲自选址,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十全老人乾隆,一代杰出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两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这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均埋葬于此,这些中国历史上叱诧风云的人物将清东陵建得恢宏、壮观,乾隆皇帝的裕陵,修建于清朝国势鼎盛时,耗银两百多万两,统治近代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的定东陵,工程前后耗银227万两,持续14年,陵墓的奢侈引起了世人对陵中宝藏的窥视。

  1928年7月2日,时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秘密挖掘了清东陵慈禧墓和乾隆墓,盗取了大批金银财宝,孙部离去后,远近的散兵游勇和土匪闻风又奔向东陵,洗劫剩余的珠宝,慈禧墓和乾隆墓被洗劫一空,一时全国哗然,新闻报刊通载着谴责文章。

 

  孙殿英究竟盗走了多少财宝,我们不得而知。但据传说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口述,由其侄子笔录的《爱月轩笔记》,向后人详细了慈禧入殓时陪葬大量稀世珍宝的情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爱月轩笔记》里记载的很多珍宝,在清宫档案里却没有记录,另人不仅对它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仅根据与档案不符就轻易判明笔记内容不真实。专家介绍说,上世纪40年代的文章里就提到过这份笔记,许多人的回忆包括孙自己的回忆都提到了那些珍宝,与笔记不谋而合。另外,清宫档案没有记载慈禧入殓的情形,而笔记正是记录的这一重要时刻。

  笔记中提及在慈禧的身上盖有一件缀有820颗珍珠的织金陀罗尼经被,是一件大型织造,估价白银36万两。而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的库房里现在也保存着一件陀罗尼经被,它是文管处在清理慈禧地宫时发现的,发现时经被上的珍珠已全被拽走。它似乎从实物的角度印证了《爱月轩笔记》的真实性。 

  既然我们无法提供慈禧入殓情形的其他记录,那么不妨来看一下《爱月轩笔记》对慈禧入殓时的一些描述“太后未入棺时,先在棺底铺金花丝褥一层,褥上又铺珠一层,珠上又覆绣佛串珠之薄褥一。头前置翠荷叶,脚下置一碧玺莲花。放后,始将太后抬入。后之两足登莲花上,头顶荷叶。身着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挂,又用串珠九练围后身而绕之,并以蚌佛18尊置于后之臂上。以上所置之宝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账者。众人置后,方将陀罗金被盖后身。后头戴珠冠,其傍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108尊。后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枣等宝物共大小200件。身后左旁置玉藕一只,上有荷叶、荷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树一枝。其空处,则遍洒珠石等物,填满后,上盖网珠被一个。正欲上子盖时,大公主来。复将网珠被掀开,于盒中取出玉制八骏马一份,十八玉罗汉一份,置于后之手旁,方上子盖,至此殓礼已毕。”这里所说的西瓜、甜瓜、桃、李、杏、枣都是以翡翠、玉石等制作。由此,其陪葬品的奢侈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由于没有像《爱月轩笔记》这样的记载,人们对乾隆裕陵地宫殉葬珍宝知之甚少,但是以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性格,顶负着清朝极盛时期的名号,看看那富丽堂皇的陵寝,我们也可以想见他的陪葬会是何等奢华光景。

  至于这些被盗宝藏的下落更是一个谜。作为处理清东陵盗宝案的一个关键人物的徐源泉,当时担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是孙殿英的顶头上司。据说孙殿英离开东陵后,曾经以缴匪所获为名向上司徐源泉上交了两箱珠宝。关于这两箱珠宝,有人说东陵盗案后,徐源泉未敢私藏。如果没有私藏,那么它们下落何处呢?据说北平卫戍司令部把它们存入大陆银行。后来随着高等军法会审理的不了了之,这批文物又去了何处就无迹可寻了。

  这些宝物最终不知流向何处!而大盗孙殿英最终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这五件国宝到底在谁的手里?至今下落不明
细数中国历史现的那些古文物,随便拿出一件都能被称之为“中国国宝”。只是,在我国近代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下,导致我国大量的国宝遗失海内外,有的甚至被彻底破坏、下落不明。要知道有些国宝举世无双,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而在中国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五件国宝级中国国宝,件件都是无价之宝,只不过现在我们只能在古书中窥视它们昔目的风采,根本不知它真容。网络配图一、乾隆的九龙宝剑九龙宝剑是乾隆最喜欢的物件之一了,他生前就曾遗言,死后要九龙宝刀来陪葬。只是,清朝灭亡后,军阀孙殿英用炮弹炸开清东陵,进入乾隆寝宫盗走了这柄九龙宝剑。为了逃脱罪责,他把九龙宝剑送给某位达官贵人。至于这位达官贵人是谁,没人知道,所以九龙宝剑也就下落不明了。二、慈禧的夜明珠当初孙殿英在清东陵除了盗走乾隆的九龙宝剑外,还盗取一件旷世珍宝——慈禧口中含的夜明珠,据说现在估计值8亿美元。这颗夜明珠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发出明亮的蓝光和绿光...
· 失落的国宝:清东陵被盗财宝流落何地
位于河北省遵化境内的清东陵陵区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由5座帝陵、4座后陵、5座妃园寝、1座公主陵组成,埋葬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等帝王和慈安、慈禧(定东陵)等后妃。清东陵由入关第一帝顺治亲自选址,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十全老人乾隆,一代杰出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两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这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均埋葬于此,这些中国历史上叱诧风云的人物将清东陵建得恢宏、壮观,乾隆皇帝的裕陵,修建于清朝国势鼎盛时,耗银两百多万两,统治近代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的定东陵,工程前后耗银227万两,持续14年,陵墓的奢侈引起了世人对陵中宝藏的窥视。网络配图1928年7月2日,时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秘密挖掘了清东陵慈禧墓和乾隆墓,盗取了大批金银财宝,孙部离去后,远近的散兵游勇和土匪闻风又奔向...
· 乾隆书法百年重现拍场系先农坛流失国宝
一套原本保存在先农坛的巨型乾隆皇帝书法册页,本月21日将在翰海公司的秋季拍卖会上拍卖,估价280万至350万元。据悉,这套册页是早年被八国联军从先农坛掠夺走的,已百年。神秘收藏家意外得到昨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京城书画收藏家来到本报,向记者展示了这套册页。这位神秘收藏家透露,这套册页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他花巨资从一位老人手中买到的。1991年原翰海拍卖公司经理秦公曾给这套册页估价80万元,想征集到翰海公司拍卖,但老人未同意。那年夏天,老人因故想将册页脱手,这位收藏家有幸购得。这套册页是如何流向市场的?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介绍,《劭农纪典》从乾隆五十四年起一直保存在先农坛,度过了111年的岁月。1900年八国联军的美国第九营和第十四营占领了先农坛,祭祀器物和库存物品被掠夺一空,《劭农纪典》不知去向。直到百年后,它才在文物市场上重现人间,但其间流传经过已不可考。乾隆亲书...
· 这位皇后的下落至今还是个谜
唐朝有一位皇后,她了很久,历经几代皇帝找寻却无奈杳无音讯,最终下落仍然是千古之谜。唐代宗李豫的睿真皇后沈氏,名字生卒年皆不详。开元末年,以良家女子的身份选入东宫。当时肃宗李亨为皇太子,将沈氏赐给了长子广平王李豫(即后来的代宗)。天宝元年(742年),沈氏为李豫生下长子李适(即后来的德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兵临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皇子皇孙们仓皇出逃,李亨、李豫、李适都在其中,沈氏等后宫嫔妃却落在了长安,被叛军劫掠到了洛阳。不久,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封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至德二年(757年),李豫率兵收复洛阳,在掖庭中找到了已一年多的老婆沈氏。然而遗憾的是,当时正忙着征讨叛军,没来得及将沈氏送回长安,没想到史思明又发动叛乱,再次攻占了洛阳,而沈氏在兵荒马乱中也再次,从此杳无音讯。代宗李豫即位后,立长子李适为皇太子,同时下诏寻找沈氏。虽派人到处寻找了十余年,却始终一无...
· 战国和氏璧下落之谜:为什么至今下落不明?
春秋战国时期,“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那么和氏璧为什么价值连城的原因是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和氏璧其文化价值相对较高,东周时楚国人最先发现,先后历经了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等,最终人称和氏璧。所以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边记载在赵国得到楚国和氏璧后,秦王愿意拿十五城去换,最后留下了完璧归赵的故事,这里和氏璧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过了和氏璧本身了,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其次历史价值对研究战国时期有很大帮助。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其中经历的朝代有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隋朝,唐及五代,唐末于历史。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藏,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为了把玉璧拥为己有,各诸侯国之间上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