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食品安全的管控:唐代提供腐肉会被杖九十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8
转发:0
评论:0
古代食品安全的管控:唐代提供腐肉会被杖九十,在诸多威胁健康的事件中,食品安全一直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违法添加、以次充好、

  在诸多威胁健康的事件中,食品安全一直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违法添加、以次充好、农药残留、腐败变质……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丑闻挑战着消费者的承受底线。在监管上,虽然政府部门已经想出了很多办法,但罚得轻、查得松等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让不法商贩钻了空子。其实,回顾历史,中国历朝历代或欧美国家在食品监管方面是非常严格的,其中很多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春秋:13种食品不能吃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历史久远。周代《礼记》就记载了对食品交易的规定。那时的食品交易主要以农产品的采摘、捕捞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当时规定:严禁未成熟的果实进入市场。

  中国传统的食品安全思想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提出食品安全理念的人。他在《论语·乡党》中谈到了“十三不食”原则,“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能吃。气味变了,不能吃。烹调不当,不能吃。不新鲜的东西,不能吃。肉切得不方正,不能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能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要超过米面的量。酒没有限制,但不能喝醉。市场上买来的肉干,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不要多吃。”

  与此相对应,中国另一套“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底层社会食品安全观同样久远。诸如“井里的酱里的蛆”、“烂果子不烂味”等观念长期流传,导致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这两种观念千百年来长期胶着,各有自己的生存土壤。一方面,“货真价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商业伦理之一;另一方面,小商小贩时常不遵守市场规则,制假贩假,食品监管制度随之发展起来。

  唐代:售毒肉致死处绞刑

  汉朝时期,随着经济发展、食品品种的丰富,假冒伪劣食品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汉朝《二年律令》为此明确规定: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肇事者及相关官员。

  唐代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较为全面和成熟的时期,不但制度配套健全,而且法律规定详细,惩罚措施也比较严厉。唐代法典《唐律疏议》中明定:凡是故意以有毒的肉赠送他人或者出售,从而造成他人中毒的,判处一年徒刑;造成他人中毒身亡的,判处绞刑;如果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未被焚毁的有害食品而造成死亡的,食品的所有者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还要通过赔偿来获得减刑;如果他人吃了偷来的肉而中毒身亡的,食品所有者也要担责,须杖打九十以惩罚他不按时销毁有毒的肉。

  唐代宫廷之内还有一套专门的食品安全法令。《唐六典·内官宫官内侍省》记载,朝廷设置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尚食局)和监管官吏。法律规定,如果把不干净的东西混入宫廷食品,责任人将被流放两年;一般人不得随便出入皇家厨房,随便出入者将受惩处;若不慎误将有毒药品等物带至御厨,将处以绞刑。

  宋代:行会监管制假贩假

  到了宋代,经济空前繁荣,《东京梦华录》、《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街道上酒楼林立、商贩如潮的景象描写。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经常在食品里掺沙子或注水来增加重量,还有的制假贩假。为了加强监管,宋代政府让商人们组成“行会”,按照行业类别登记在册。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

  除了行会把关,宋代法律会严惩销售腐败变质食品行为。《宋刑统》规定,如果者无意中将变质的肉卖出,导致买肉者食用后中毒,剩下的肉要迅速焚毁,如果不按规定焚毁,则杖打九十。如果者明明知道肉已经变质,还要卖给他人,则流放一年;致他人死亡的,要处以绞刑。

  宋代茶叶贸易比较发达,造假者也多。宋朝政府就采取“开汤审评”以辨真假。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记载了这种勘验的办法,职业监察官员现场泡茶观察茶色、茶味、茶形以及有无杂质等,如果发现掺假,则严惩不贷。


  清代:检验抽查制度严格

  清朝的食品安全监管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和科学的时期,我们现在的很多食品安全措施就是沿用清朝的做法。清代茶叶市场繁荣,也是造假贩假最集中的领域。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核发牌照,谨防假冒。政府为茶叶商人颁发“经营执照”和“注册商标”,并授予出口经营权。政府任命专门的官员进行茶叶质量抽查,连茶叶的包装与牌号不符都要受到处罚。

  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中国茶叶外贸出口大幅增加,对此清政府加大了茶叶的质量监管力度。如果外商前来购买茶叶,政府要抽查产品,主要采取滚水泡茶和化学试验两种办法进行检验。一旦发现产品有问题,则将该批次茶叶全部充公。清后期,主管部门还制订了茶叶质量标准。有实物标准样作为对照,让生产厂家加工有依据;对于销售茶叶的商家,对着样品审评检验,符合标准的放行,否则一律扣留、充公或焚毁。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及之前,因食品安全犯案的人动辄遭到严厉的体罚,甚至掉了脑袋。法律主要管的是人,然后是售卖的产品。明清之后,法律将焦点转向问题产品,对人的处罚有所减弱,体现了执法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但不利于从源头起到遏止和震慑效果。

  欧美:扩大权威,防止扯皮

  和中国古代一样,欧洲国家历史上食品制假贩假也很猖獗。中世纪的英国,面粉掺石膏、肉类变质、酒内非法添加等问题层出不穷。186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新的食品法。由于食品检验缺乏有效的手段,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存在。欧洲食品安全监管逐渐成熟已经是现代的事情了。

  美国19世纪中后期食品安全丑闻频发。牛奶掺水、咖啡掺碳在当时司空见惯。更有甚者,牛奶加甲醛、肉类加硫酸、黄油加硼砂来防腐。一些肮脏不堪的食品加工厂把腐烂变质的肉做成。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针对食品安全的《食品与药物法》和《肉类检验法》。不过这两部法律没有对食品标准做出规定,又让商家钻了空子。食品商在制造食品的时候,可以随意加入原料,然后再起个特别的名称就可以了。1938年,美国国会制定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扩大了食品监管部门的权力。此后出台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都以该法为基本框架,同时扩大执法者的权威,防止执法不严和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极大地杜绝了食品安全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食品安全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对食品安全如何管理,有什么经验可资借鉴,或许不无借鉴意义。周代,尽管囿于技术落后及交通不便,食品安全事件似乎不多,但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还是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主要是以初级农产品的直接采摘、捕捞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礼记·王制第五》)这里所讲的“不时”是指未成熟。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周代严禁未成熟果实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未成熟的果实引起食物中毒。这一规定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此外,为杜绝商贩牟利而滥杀禽兽鱼鳖,周代规定:“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礼记·王制第五》)即不在狩猎季节和狩猎范围的禽兽鱼鳖,不得在市场上出售。汉唐时期,商品...
· 古代如何应对食品安全的?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食品监管部门严查这种问题火锅底料等食品添加剂,严打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虚假标注和虚假宣传等。几天之后,另一则新闻同样吸引了我。2月17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来农业部开展了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物质的例行监测,没有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添加物质,三聚氰胺全部符合临时管理限量规定,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紧急通知、例行监测,这样的字眼我们没有谁会认为是陌生的。但是,无论多么紧急,无论如何检测,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难。监管部门不能让法律与通知流于口号,不能让例行监测流于形式。只有严格的执行,才能换来健康的保证。这个健康,既是指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指社会的健康。有人说这个真不容易,其实,这个真的容易。老祖宗不是早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吗?《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
· 为什么古代要严格管控盐?禁止出现私盐
人类想要正常的生活下去,就必须要满足身体最基本的需求,比如阳光、空气、水这些都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必需品,当然除了这些东西还有很多,盐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每天都要摄取适量的食用盐,如果人要是不吃盐的话,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恶心、呕吐、四肢酸软等问题,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命。所以你经常看到人们说要少吃盐,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说不吃盐,正常情况下人每天都要吃五到六克的盐。盐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如今盐也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东西,可是在古代,统治者为什么要严格的将盐控制起来的呢?如果有人私下贩卖盐就是犯了杀头的大罪,有可能还会满门抄斩,后果非常的严重。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真正不准人们贩卖私盐是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而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没钱了。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个有着很大野心的帝王,在他之前汉朝一直都受到匈奴的欺辱,好几次匈奴都打到了汉朝的都城,汉武帝之前的皇帝都不敢对...
· 明清朝对皇族成员是怎么管控的?
明清朝对皇族成员如何管控?明朝王爷不许进京,清朝亲王不能离京。小编为您讲解。历史上的故事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和发展着,但同时也在演变的过程中发生着很多的变化,而且不管是哪个朝代实际上都是有各自的特质和规定,而细数起来的话还要数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状态和规矩最为多样了!接下来小编就针对这一两大朝代的事宜做出具体的描述吧!相信大家也都很清楚,大清和大明因为统治者思想和观念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实际上实行的政策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就比如说今天我们主讲的这件事,那就是明代皇帝一直以来都不允许王爷入京做事。但等到大清的时候亲王们却都不能出京!当年朱元璋刚继承皇位之际,第一时间就将自身家族的子孙们分放到各个地方去做藩王,也正是从这时起王亲们才不可以回京。而明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致的原因应该有以下两点,一是因为这样做的话能在很大程度上与蒙古进行对抗,虽然说当初天朝已经都灭亡了,但内蒙势力却并未因...
· 古代为什么不允许私盐,对盐的管控居然这么厉害
食用盐的制作与使用起源于中国,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在中国,食用盐一直有很高的地位。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开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现在推断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时期开始煮盐,中国最早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几千年来,盐都代表着财富。加勒比的盐商在他们住宅的地下室里储存盐,中国人、罗马人、法国人、威尼斯人、哈布斯堡王朝以及数不清的政府对盐课税,为战争聚敛钱财。士兵们和工人们有时得到的薪资报酬竟然也是盐,因为盐经常被作为流通货币来使用。1.若干个世纪以来,都把盐看作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古代汉字“盐”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象形文字。下面那部分表示工具,左上是代表朝廷官员的“臣”字,右上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