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袁绍的失败原因:其属下官员就不能比领导高明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4
转发:0
评论:0
袁绍的失败原因:其属下官员就不能比领导高明,袁绍的失败原因是什么?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一个集团的人共同努力,尤其是在这个集团

袁绍的失败原因是什么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一个集团的人共同努力,尤其是在这个集团的领导决策层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领袖人物,不必每一项的才能都比其他人强,而只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即可。这就是汉初刘邦用三杰夺取天下的道理。但是,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私有制,等级森严,能像刘邦这样放手任用人才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表现为,我的官比你大,我的能力就比你强,智慧就比你高。因此,你就不应该超过我,假如你看问题比我准,对事物的判断比我准确,那就是你的罪过。三国时期的袁绍就演绎了这样的逻辑。他把这种领导就比部下高明的逻辑演绎到了极致,假如部下比他还高明,轻一点的怀疑你有异心,重一点的就得去死。

官渡之战前,袁绍已经拥有冀州等北方四州,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军队有十万之众,文臣武将更是人才济济。比如说那个武将张郃,以后成为抵御蜀汉军队的主力战将,赫赫有名,但在袁绍手下根本就不算回事儿。还有这谋臣,属于当时杰出人才范围的响当当的人物就有好几个,而这些人不管谁的一条建议如果被采纳,袁绍都可能处于有利地位,至少不可能那样快就失败。但这个人叫袁绍,他的逻辑是,只有他才是最高明的,部下不应该也不允许比领导高明。

官渡之战前,袁绍在各方面都对曹操占有绝对的优势。曹操手里除了有一个汉献帝,其他方面都没法和袁绍比。但是,曹操有了这个汉献帝,他就可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本来,袁绍是可以先于曹操迎取天子的,因为在开始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中,袁绍的势力最大,威望也最高,可是,袁绍却看不到汉家天子所具有的政治优势,拱手将这个大便宜让给了曹操。

《三国志》的记载是,汉献帝到了黄河以东,袁绍派郭图到天子那里出使,郭图回来后劝说袁绍,迎接皇帝在邺城建立都城,袁绍不同意。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谋士沮授对袁绍说:现在我们的地域大致已经确定了,现在应该迎取天子,在邺城建立都城,这样您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又有谁可以抵御!袁绍很高兴,准备听从沮授。可是,另一个谋士郭图却说,汉室已经衰落时间很久很久了,现在想让它兴旺起来,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吗?现在的英雄豪杰拥有州郡,一有行动就是上万的军队,正所谓是“秦失其鹿,先得到者就可以为王”。如果现在把天子迎接到自己身边,凡事都要上奏请示,如果依从,那么权力就会被削弱,不依从,就是不遵守皇命,这不是一个好主意。沮授说,目前迎接天子,是一个大义大智慧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早一点动手,必然会有人赶在前面。可以说是机会不能失去,只有快速行动才能成功,愿将军您早一点行动。可是袁绍不能用。

不管哪一个说法准确,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部下劝袁绍迎接天子,建都邺城,袁绍没有采纳。对于后一种情况,双方各说各的,看似都有道理,关键看你这个“主公”是如何认定的,而袁绍恰恰认定为不能接纳这个皇帝。而曹操和部下讨论迎接天子一事,同样也是意见不统一,但荀彧、程昱劝说曹操应该迎接天子,曹操马上行动,等到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自己手中,袁绍马上就后悔了。

如此看来,劝袁绍迎取天子的人是非常有眼光的。

建安四年(公元199),袁绍打败了公孙瓒,拥有了北方四个州,准备向南进攻许县。沮授谏阻说:我军连年征战,百姓已经很穷苦了,仓库里没有积蓄,人民的负担重,这是我们很大的忧患。我们应当派遣使节去向天子报捷,发展农业,让老百姓休养。如果曹操阻拦,我们就说他阻隔王路。有了这个理由,我们就进军黎阳,逐步经营黄河以南地区。我们在这儿做着战争的准备,派出少量的精兵骚扰曹操的边境地区,使他不得安宁,这样用不了三年,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袁绍另外的谋士郭图等人表示反对,说袁绍打败曹操,就像是翻个手一样容易,现在不去夺取许县,以后就更不容易了。沮授说:现在曹操已经拥立了天子在许县,现在去攻打,正义不在我们一边。况且曹操善于用兵,不是像公孙瓒一样等着你去攻打。现在我们不用最稳妥的方法,而去兴不义之兵,我内心里为您感到害怕。郭图又举出武王伐纣的例子,说征伐曹操就是兴义兵,袁绍就舍弃了沮授的计划,听从了郭图等人的意见攻打许县。

其实,这两人的说法并不难分辨优劣,郭图等人的话只不过是几句口号,空洞无物,凭这样的计谋怎么能够打仗?谁家打仗能够像翻个手一样就能取胜?但是,郭图等人又进谗言说,沮授的权力太大了,如果让他这样继续下去,恐怕就没有办法控制他了。这话袁绍听进去了,马上把监军一职废除,设立为三都督,使沮授、郭图、淳于琼各掌管一军。实际上,军队权力的高度集中便于军令的统一,指挥的高效,都是战斗力的体现,而袁绍却自己分权,降低效率,实在是做了一件蠢事。要说他做这件蠢事的目的,可能是要他们相互制约,他便于居中控制吧?可这种自以为是的高明削弱的是自己的力量。

袭扰敌人,让曹操东西不能相顾,使他疲劳困顿,差不多和沮授一样的话田丰也说过。本来,田丰是袁绍厚礼聘出来做官的,正是用了这个人的计策,袁绍打败了公孙瓒。袁绍要攻打许都,田丰再次劝他:“现如今放弃在庙堂之上就能取胜的计策不用,非要把胜负押在一次战役上,如果不能如愿取胜,恐怕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没有听从,田丰就诚恳地再次建议,袁绍更加生气,认为他破坏了军队士气,就把田丰关押了起来。其结局果然是被田丰言中,袁绍官渡失败。败逃回去的军将都认为,如果听从田丰的话,恐怕不会有如此之败。

田丰的话应验了,证明以前他的主张是正确的,袁绍应该对田丰这个人重视才对。尤其是,袁绍的第一谋士沮授被曹操俘虏,不投降被杀,田丰应该受重用了吧?可事情的结果恰恰相反,田丰被杀!而被杀的原因竟然是袁绍觉得没有脸见田丰,因为以前田丰说的话是正确的,害怕田丰耻笑他!

这就是袁绍的逻辑:下属就不能比领导高明。假如你比领导高明,轻则分你的权降你的职,重则杀你的头。难怪具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会败给曹操。

郭图在背后诋毁沮授时说:“臣与主不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大概这句话袁绍听进去了。只不过,恐怕他的理解是,这个“不同”是不能比肩,就是臣子不能超过主公,超过了这个国家就要灭亡。实际上,这个“不同”指的是不应该是一种类型。比如说汉初三杰,刘邦自己就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证粮食供应,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但是,这三个人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才,他们和刘邦也不是一个类型的人,这就是不同。再比如说曹操,文武全才,但若论搏杀能力肯定赶不上许诸,谋划能力也不一定能赶上荀彧、郭嘉,但曹操不需要和这些人比武比智,只要用他们的所长就行。可惜袁绍不懂得这个道理。

有一个水桶理论,说水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很不幸,作为集团的最高统帅,袁绍自以为高明,却成了最短的那块木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袁绍为什么会失败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司空袁逢之子,袁术的兄长,据悉袁绍出生于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显赫家族,是当时讨伐董卓的主力军,如此看来,后面的三国之争应有袁绍的一席之地才是,可事实却正好相反,想知道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吗?一起来看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吧。袁绍为什么会失败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袁绍为什么失败主要有两。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道:“当曹操的军队在吃粮食的时候,袁术的部队在吃河蚌,袁绍的部队在吃桑葚,这些都没有吃的了,就吃人。”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袁绍势力的壮大,是建立在高速消耗大汉第一经济大州——冀州近二百年的积累至上的,而他统治期间基本没有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措施,当他与曹操决战的时候,他的统治基础已经动摇了。其二,不能识人用人对于一个领导者,不必凡事都做到最好,但一定要会识人用人,但袁绍不行。他一直只是凭借袁氏家族多年来积累的人望来招引人才,但是他本身却很难让...
· 官渡之战中袁绍为什么会失败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互相征伐。而在早期要说实力最强,拥有四世三公头衔的袁绍肯定首当其冲。麾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加上有颜良、文丑、张颌、高览四位名将的辅佐,大有的意思。先是集中优势兵力,把拥有白马义从的公孙瓒打败,势如破竹。继而向曹操发起进攻,双方在官渡决战。可没曾想拥有绝对优势的袁军,被曹操打的打败,袁绍势力也从此抹去。为什么会败呢?其一,当时袁绍麾下缺少顶级谋士,加上袁绍当时又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胜,有些目中无人,所以并没有把沮授放在眼里。按照沮授当时的意思,军队刚刚经历大战,已经呈现出疲惫的状态,虽然大胜,士气很好,可曹操是一方军阀,并不是凭士气一波冲锋就能解决的。再说连年征战,领地也需要疗养生息,百废待兴,再进行大战,粮草供应都成问题。事实证明,袁绍之所以会败,最终就是因为粮草。其二,袁绍用人眼光有问题,颜良虽然武艺超群,但性情过于急躁,不适合做一方统率。而袁绍恰恰以颜良统率一军...
· 袁绍在三国争雄失败什么原因导致的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袁绍于建安七年(202年)病逝。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在这一年代之前很久远的一段时间袁绍势力就已经没落了,如果从东汉末年说起,这个阶段中最强的势力就有袁绍,为什么他在三国期间最早就没落了呢,这和袁绍战略眼光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和公孙...
· 袁绍在三国争雄失败什么原因导致的?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袁绍于建安七年(202年)病逝。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在这一年代之前很久远的一段时间袁绍势力就已经没落了,如果从东汉末年说起,这个阶段中最强的势力就有袁绍,为什么他在三国期间最早就没落了呢,这和袁绍战略眼光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和公孙...
·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官渡之战双方的兵力对比
官渡之战历来是史学家以及历史爱好者关注的焦点,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最后的结果是以袁绍的惨败,曹操的崛起而收场的。从官渡之战双方的势力来对比,袁绍的军队数量是曹操的数倍,袁绍手下有更多的谋士以及猛将,但是最后还是以带着几百人仓皇逃跑收场。总结下来,袁绍有很多表面上看似必胜,实际上却是有着非常大的隐患的点。这和袁绍本人多疑、不善决断的性格与内部不团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究其失败原因,在曹操的谋士郭嘉那篇《十胜十败论》中便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十胜十败论》虽然是为了鼓励曹操迎强敌袁术来写的,但是其中所写不无道理。郭嘉先是在开头举了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体现了刘邦的智慧与项羽的孤傲。通过两个人的例子来将曹操比作刘邦,将项羽比作袁绍,暗示着曹操虽然弱小,但是最终会凭借着智慧,战胜袁绍获得最终的胜利。接下来郭嘉陈述了袁绍必败与曹操必胜的十条内容。其中第一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