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世袭制是怎么代替禅让制的?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怎么样的?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54
转发:0
评论:0
世袭制是怎么代替禅让制的?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怎么样的?,世袭制是怎么代替禅让制的?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怎么样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世袭制是怎么代替禅让制的?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怎么样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古代封建制度时期,皇位都是采取世袭制,如果皇帝没儿子就在宗亲里面选,反正肯定不会传给外人,除非是朝代被灭亡了。不过尧舜禹时期采用的都是禅让制,为什么后来禅让制会被世袭制取代呢?这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一起事件,从而改变了这项制度。能当皇帝,自然没人想主动禅让,所以很多皇帝哪怕已经无力执政但依然不愿放权。尧舜禹当时究竟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尧舜禹时期施行“禅让制”,可笔者发现这几个人让来让去,除了舜之外,其他人都跟“黄帝”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禅让制执行了三个朝代,权力最终又回到了黄帝一脉,而且还是“让”回来的。

  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世上还真有不对王位动心的人,而且一出现就是三个,不管三人是否出于真心,他们这份“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首先要从帝尧这个人说起,他是黄帝的五世孙,根正苗红的皇二代,就是这么一位首领开创了“禅让”的先河。

  尧将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受百姓拥戴的舜,虽然退居幕后,但基本上国家事务还是他说了算,舜上台几年帝尧便撒手人寰,舜的意思要将首领的位置还给尧的儿子,奈何民心所向,他还是当上了首领,也算是众望所归。

  舜过了是禹的朝代,说道禹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大禹治水”,禹也是因为这个功绩被舜推举为首领,可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舜帝是禹的杀父仇人。

  在尧帝时期洪水便开始泛滥,帝尧听信了四岳的话任命鲧为治水的督查,全权负责治理水患一事,而这个鲧就是禹的亲生父亲,也是尧帝的叔叔,黄帝的后代,所以说禹也是黄帝的后代。

  可惜鲧治水九年没有一点进展,反而浪费了许多财力,舜便进言给尧将鲧给杀了,所以舜帝就是禹的杀父仇人。

  当时禹已经很有名气,水患长久不治,舜听说禹在这方面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便让他接手了他老子的工作,大禹治水成功后更是将他立为接班人,一点都不顾及对方的身份,这份气度确实令人佩服。

  谁知舜帝死后禹有学起了他的那一套,死活都不当这个首领,又将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历史仿佛重演一般,商均的名气和才能根本不能服众,各地诸侯纷纷来见禹,只认他这么一位首领,禹无奈之下这才继承了位置。

  舜和禹这种做法不管是不是在惺惺作态,结果确实表明他们的威信和才能,真正应验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禹老了之后按照传统并没有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了他的得力助手伯益,这个伯益也是黄帝的后代,不知是否血缘的原因,那个时期只要有才能的人都与黄帝有些关系。

  可这个伯益不信邪,继续效仿舜和禹的做法,要将位置让给禹的儿子启,可这一让便让出了问题,都说事不过三,启的政治手腕和威信要比伯益高的多,欣然接受之后顺理成章的继承了位置,改国号为夏。

  或许是吸取了伯益的教训,从他这一代开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伯益让出位置之后一直都尽心尽力辅佐夏启,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竟然活了一百多岁才老死,也有传言说夏启上台没多久就把他杀了,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可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世袭制最后代替禅让制的标志是什么
世袭制是什么意思世袭制是相对于禅让制而言的一种权利交替的方式,世袭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君王或者首领死后或下台后,将自己的权力、名号、财产传给自己的后代(不一定是直系亲属),主要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这种权力的交替方式保证了权力只在一个家族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传承,范围要比禅让制小很多。当代的世袭制而且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可操作性,其合法性有一定的保证,所以一直被各国沿用了很多年,有些国家至今还在使用这种模式,可见其作用还是很大的。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制和兄终弟及制两种,所以继承者不一定是直系亲属,但是肯定是有血缘关系的。其中父死子继制是主流,也就是以直系亲属之间的继承为主,兄终弟及制有时候甚至被当做篡位夺权而得不到合法的认可,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是叔叔朱棣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虽然朱棣也是皇族,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一直得不到很多人的承认,朱棣即位后还要千方百计追杀建文...
· 上古时代的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禅让制是传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于是聚居在一起共同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公共的,没有或者很少有人有自己的私有财产,为了便于管理,大家就共同推举一名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作为自己的首领,带领部落群众一起打猎采集,维持部落的生存。禅让制受到质疑因为不是父传子的形式,而是大家共同推举,禅位的人既不是同姓也与自己没有血统关系,是“公天下”的形式,所以称为禅让制。禅让制是在上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被迫聚在一起共同劳动老获取生活资料,谁也没有能力让自己获得很多的私有财产,所以就没有人占有很多财产,就无法通过这些生产资料来控制别人,只能通过大家共同推举的形式,选举一个德才兼备、行为高尚的大家都信服的人来管理部落,而且这个人只能自己管理部落,没有权利把位子传给自己的亲戚后代,而且如果这个人能力不够,不能领导大家了,部落的人还有可能会罢免他,所以他只能小心翼翼地运用自己的权力...
· 揭秘: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学术界一般把原始社会末期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夏朝当做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因为在启之前,首领的位置都是在非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通过大家共同推举的方式产生的,没有哪一位是儿子继承父亲的王位的。但是启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强行夺取王位,并且以后王位都在自己的亲属(主要是儿子)之中传承,不再需要大家的推举,所以这成为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从此王位只在王室之间继承了。实际上中国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了,社会变得不平等了,阶级也产生了,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的氏族成员通过压迫其他没有私有财产的人为自己劳动的现象已经很常见了,禅让制已经是名存实亡了。相传禹在位的时期,便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的利益,积累自己的财富,为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做好了铺垫,后来禹死后,王位虽然通过禅让传给了伯益和如皋,但是都被启用各种手段铲除了,他不断,鼓吹宣传,使得最后王位的继承人中启的胜算...
· 上古时期的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禅让制的特点介绍
相传在我国上古时代的中原黄帝部落,人们共同推举有才能、品德好、大家都信任的人为部落首领,当这样首领去世后,便把统治权让给(通常是自愿的)已经通过考察,更有贤德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人)来继承自己的权力,成为新一代的部落首领,这样世世代代更替传承下去的方式就是禅让制。尧舜禅让著名的华夏始祖首领尧舜禹便是以这种方式来当上部落首领的。禅让制通常是自愿的,也应该是自愿的,不过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所谓的禅让皇位的,不过这是强迫的,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迫汉献帝让位,还有西汉的王莽篡权,这也是禅让的一种,因为不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来继承权利的,不过都不是自愿的,所有就不算真正的禅让。禅让制的方式理论上让所有部落的成员都有机会当部落首领,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名声足够好就行,看上去是一种非常民主的选举方式,所有儒家非常推崇这种方式,认为这是天下一统,万姓一家的最民主...
· 禅让制是怎么变成世袭制的?是怎么演变过去的
说起中国历史中的圣明君主,那必然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先圣。今天我们就来谈有一下关于这六位相先圣的故事。其实他们也谈不上什么大王、皇帝,都属于部落酋长的级别。只不过相比较文明不赤裸身体,不吃人肉部落酋长之间也和平相处采用禅让制来交接权力。说起禅让制就是指统治者把首领的位置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位置即领导地位”。这些都是领导自愿进行的通过多方面的中和测评来决定将领导位置传给谁。两者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舜帝尧在位七十年后他老了准备让出位置。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结果尧不同意。后来又召开部落会议决定推举舜继承酋长的位置。舜德才兼备,是个很有能力的人。随后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了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尧看重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能力。在父亲、后妈和带毒的弟弟“傲象”三人联合起来通过纵火焚屋、掘井掩埋这些挖空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