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相公”历史上最早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发展的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05
转发:0
评论:0
“相公”历史上最早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发展的,“相公”这一称谓,早期特指宰相,乃统领国家政事的最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相公”这一称谓,早期特指宰相,乃统领国家政事的最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宰相的叫法,在古代千变万化,历朝历代都不尽相同,有时称丞相,有时称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内阁大臣、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等。

  明清之前,宰相的地位相当高,可以开府建牙,独立性较强,拥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底,但到了明清两代,宰相的权力被皇权严重压制,往往沦为皇帝决策权的附庸。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的变迁史,就是相权不断被压缩,皇权不断上升的一个总体过程,但“宰相”一职,不管从形式,还是实质来看,都是除了皇帝之外,最有权势的人,正因此,后来在家庭生活中,丈夫也被称为“相公”,以此来显示夫君的崇高地位,亦是古代妇女“以夫为纲”的伦理体现,一口“相公”,娘子们可以叫得千娇百媚,梨花带雨,令古代的“官人”们相当受用。

  家庭之外,某些地方官,也可叫做“相公”,譬如《水浒传》上就有“经略相公”这一称谓,在宋代是指统领边疆军政的高级将领。

  当然,即便不是高级将领,而是七品芝麻官,甚至一般人家,只要对方认为你是一个富贵之人,也可尊称一声相公,帝国中央政府的宰相,一般会被加封为“公”,有此爵位,才得以称之为相公。

  到了民间,管它什么宰相,更不理什么爵位,只要高兴,武大郎都是相公,事实上,他的确曾是潘金莲的相公。

  无论如何,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交际场合,相公都是一个美称,但是,到了明清之后,这“相公”就变了味。

  明代,昆曲集各类文学艺术之大成,雅到令士大夫。而其中的旦角,在公众场合下,不能使用女演员,只能男扮女装,因为政府法定男女不能同台演出,昆曲是中国戏剧之母,后来诸如京剧等诸多剧种,萧规曹随,大都没有女演员,旦角都由清秀漂亮的男子来担当,所谓的花旦,其实再怎么“花”,都是男儿身,追捧花旦的“粉丝”中,士大夫是主力军,他们有钱有闲,关键是很多人还有此“同性相吸”的癖好。

  龙阳之癖,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旦角演员“半男半女”,在舞台上,甚至在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比起“真女人”都倾国倾城,给明清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享受,也给诸多“龙阳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氛围与温床,明清很多小说,如双子星座《梅》与《红楼梦》,里面的西门庆、贾宝玉、薛蟠、秦钟等,都有男风之好。

  红楼里的柳湘莲,原本是世家子弟,就因为吹拉弹唱样样都在行,被薛蟠误认为是唱戏的花旦,便动了心思,强行要与他的“柳郎”行好事,最后差点被小柳打死,其实柳湘莲未必就特别反感“男人”,只不过呆霸王的手段太过于颟顸和猴急,令柳郎毫无美感,反徒增许多恶心,遂设计教训了一回呆霸王,柳湘莲受到侮辱,与其说是呆霸王把他当成了“花旦”,毋宁说是他对呆霸王的具体行为感到愤慨。

  士大夫和大富豪有此“雅好”者,甚至可以花钱买一个戏子,放在家里,当做小妾,“花旦”既可专职做男人的妾室,也可兼职,随叫随到,完事走人。

    还有的花旦就直接做了“妓女”,更有一些貌如柳湘莲的男子,根本就不是戏曲演员,也专一做这项业务,受此风气的影响,到了清代,这些满足男人龙阳嗜好的小伙子,居然规模相当庞大,把北京城八大胡同的妓女都比下去了。

  据《清稗类钞》记载,道光之前,京城妓院里最受欢迎的是“男妓”,而非妓女,那时候,这些与妓女“抢食”的男子被称为“像姑”,即像姑娘的美男子,既然都“像姑”了,一不小心就谐音转意,被称为“相公”了,多大气的称呼,比“像姑”强多了,古人有才。

  至此,唱戏的花旦、有钱人家里养的“男妾”、“服务行业”里的花样美男,皆可被“尊称”一声相公。

  对此,乾隆时期的下层文人龚炜,在其笔记体历史著作《巢林笔谈》里大发感慨,说士人被称之为相公,皆因人们期待其成为栋梁之才,或者国家的大台柱,而江浙一带,旦角被称为相公,也因他们是戏剧舞台上的“台柱子”,这种关联虽饶有趣味,但正因此,才被天下人取笑。

  取笑归取笑,流行归流行,相公“另类”的演化史,到了晚清愈演愈烈,以至于士大夫都不敢轻易使用这个称呼,也对自己被别人称为相公,

    而莫名的尴尬与不爽,可见,另类上位,变成“主流”,而原本的主流,反堕为“另类”,倒非常像今天“小姐”这一称谓的遭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羌族萨朗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羌族萨朗作为羌族多数歌舞种类的统称,源于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交融与互补。因此,要说明羌族萨朗的艺术特点,就必须从其内部分类中一一道来。整体上说,羌族萨朗粗狂、奔放,却又不失温婉与精致,歌舞不分家是其文化根本特性(即使使用数字音乐亦然)。特点如下:舞蹈明显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数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能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以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们对神的崇拜和神秘感。歌伴舞步。舞蹈动作的表现和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者用歌来促使舞蹈循环往复的进行。羌族民间的动律表现为屈伸,向下颤膝,同边行舞,胯部的开合,双脚交叉点踏,左右拧倾。步伐组合是从左至右而行。舞蹈音乐节奏的特点同舞者的情绪表现相吻合,结束句下滑,同一乐句男领女跟,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结合巧妙协调。发源地与形式根据发源地和形式不同,羌族萨朗分为北方言区的萨朗、卡斯达温、仁木那·耸瓦,...
· 拗相公是什么意思王安石为何被称为拗相公
拗相公是什么意思王安石为何被称为拗相公“拗相公”一词意思是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人,那一代名相王安石为什么会被称为拗相公呢?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章是讲王安石告老还乡时,发现百姓对自己的变法都是怨言居多,这让王安石难以接受,最后抑郁而逝。而王安石性格执拗,根本没人能劝动他,因此是被称为“拗相公”。其实“拗相公”并非一个贬义词,一个社会里就需要性格固执的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1、仕途执拗自古官场如战场,官员们往往以各种正当途径或见不得人的勾当谋取升迁。王安石却是官场一股清流般的存在,他以第四名进士的好成绩入仕后,迈上的每个新台阶,主要凭一个“拗”字!按旧制,具有京官身份的官员在地方任期结束后,可以书面申请回京参加考试,进入朝廷要害部门任职。王安石在淮南担任幕僚满期后,却坚决不走寻常路,毅然放弃重归朝廷的机会,自愿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市辖区)知县。在鄞县四年间,他推陈出新,主抓全...
· 哈尼族的历史是怎样的?其发展又是怎样的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4800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四县,思茅地区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源彝族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腊、勐海县,以及玉溪地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县等。以上这些县集中了哈尼族95%以上的人口,其余散居于建水、石屏、思茅、孟连、景谷、玉溪、峨山、易门、通海、双柏、晋宁、禄劝等县市。哈尼族与汉、白、彝、傣、拉祜、苗、瑶、回、壮、布朗等民族交错而居。居住区域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内有耸峙亘古的两大山系--哀牢山和无量山,有日夜喧腾的三大江流——红河、把边江和澜沧江。哈尼族居住的半山区,海拔约在800-2500米之间,月平均气温最高为31℃-33℃,最低气温为2℃-4℃。常年降雨量在900-1300毫米之间,多降于5-6月农作物需水期。温...
· 怒族舞蹈有着怎样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
在众多舞蹈中,有反映怒族先民迁徙历史的“走路舞”、“第一次找土地舞”、“第二次找土地舞”、“第三次找土地舞”;反映狩猎活动的有“撵狗舞”、“追猎舞”、“射猎舞”;反映农业耕作的有“挖地舞”、“掰玉米舞”、“割小麦舞”、“搓小米舞”、“栽秧舞”等;反映其他劳作的有“种树舞”、“放羊舞”、“割漆舞”、“洗麻舞”、“盖房舞”、“扫地舞”等;反映祭祀活动的有“娱猎神舞”、“招魂舞”、“祭鬼舞”、“鬼跳舞”、“祭祖舞”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饮酒舞”、“请客舞”、“孤儿哭坟舞”、“穷人受欺舞”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找情人舞”、“追赶舞”、“对看舞”、“迎亲舞”、“逃婚舞”、“生育舞”等;反映械斗的有“古战舞”、“骂架舞”、“射箭舞”;反映节庆娱乐的有“高兴舞”、“青年朋友舞”、“进退舞”、“反弹琵琶舞”、“双人琵琶舞”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反映各种动物习性的摹拟舞蹈,如“猴子打架舞”、“斗羊舞”、“斑鸠啄...
· 康乾盛世时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又是谁推动的
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广东部分地区收获早稻以后又插晚稻;收获晚稻以后再种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获以后不能续种晚稻就种荞麦一年两熟。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每年可增产粮食60多亿公斤。清朝时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增多了。北京郊区的菜农利用“火室”、“地窖”设备冬季栽培韭黄、黄瓜新鲜蔬菜拿到市场上出卖。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丨九。清朝前其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广东一些地方种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顷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像芦苇一样。清朝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推广。玉米、番薯、马铃薯多种农作物从明代就自美洲经南洋输入。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讲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技术是最早系统介绍番薯种植法的著作。后清人陈世元撰《金薯传习录》记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齐民四术》中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