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白族的龙文化是啥?白族与'龙"有啥关系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2
转发:0
评论:0
白族的龙文化是啥?白族与'龙"有啥关系,在高度发达的白族文化体系中,白族龙文化作为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始终贯穿白族文化发

  在高度发达的白族文化体系中,白族龙文化作为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始终贯穿白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以当事人和见证人的双重身份接受和目睹着白族文化的形成和完善。在它身上体现着白族文化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特征。

  就白族龙文化现象而言,其组成因素中既有反映白族先民原始宗教意识的原生型龙文化,又有源于本民族土壤却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次生型龙文化,而且还有本来产生于异质文化体系却为白族文化融摄、改造的复合型龙文化。在白族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汉族的龙文化、印度、藏传、大乘显密二宗的龙文化等外来文化对其完善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

  就其形成过程而言,远古时期的诸夏部族龙文化及三国时期汉民族龙文化对白族龙文化的影响结果基本上导致了白族龙文化的原生型诞生,而初唐后,印度密教、汉传显密二宗及藏传佛教对其的影响,便是形成了次生态型和复合型龙文化,其中尤以佛教对白族龙文化的影响至为关键且巨大。

  白族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白族先民氐羌族群就已存在拜龙习俗,加之受到诸夏族群的龙文化的影响,渐形成较强的拜龙意识和崇龙思想。白族中存在的纹身习俗即为拜龙思想的历史见证。据调查,直至近代,大理白族中的段、王、张、杨、李、赵、何等姓氏均有纹身习俗。剑川、兰坪、云龙的白族无论男女都喜穿羊皮衣,羊尾巴保留得完好无损。

  白族纹身历史悠久,史籍多有记载,《南诏野史》中,《南诏历代条》云:“哀牢山下,有妇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弟兄娶之,立为十姓,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皆刻画其身,象龙文,于衣后着尾。”此十姓皆为洱海区域白蛮大姓。

  另据杨正权先生分析,《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所记“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的“种人”不惟指哀牢夷,亦指僰人。此僰人即为白族先民的来源之一。

  自称九隆之后,并纹身以避龙虫之害或求龙蛇庇护,可从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九隆神话》故事内涵窥见一斑。《九隆神话》实质上是感生(贞洁受孕)型民族起源神话与民族始祖神话的融合,并已熏染上了王权色彩,积淀着人类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我国《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均详细记载九隆神话故事,另外,该书还记录了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南中,为夷制图谱事。

    诸葛亮所作图谱着重强调了龙与夷之始祖关系,这既是对《九隆神话》故事历史积淀层和族源起源的肯定,又反映出汉文化中龙作为灵物崇拜阶段的神龙意识向少数民族龙文化开始有意识地渗透。

  仔细分析《九隆神话》内容,可看出九隆神话产生的最初阶段,乃是原始的感生神话。而事实上,正是由于水的联结作用,感生型民族起源故事才得以与龙神话相溶。

    可以说,从《九隆神话》开始,逐渐演变、产生的各种龙文化中,其最原初、最深层的历史积淀层内涵正是崇水意识。正是由于崇水意识的深层积淀,白族龙文化才得以生存、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白族龙头三弦是啥样的?白族乐器简介
白族的龙头三弦,其形制奇特,音色圆润,常为白族民歌和说唱伴奏,深受白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剑川、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和兰坪等地。传说洱海边住着一位白族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大郎贪财,二郎好吃懒做,三郎爱弹祖传的龙头三弦。一年老人去世,两个哥哥为多分家产把三郎赶出家门。三郎到处流浪,用琴声安慰一切不幸的人,他在哪里弹起三弦,哪里就有歌声和欢乐。一天,三郎走进一个村寨,晚上在本主庙里燃起火堆,坐在火边弹起龙头三弦。借着火光,他见墙上画着一个美女,正对他微笑。三郎唱道:“姑娘,你是天上的仙女,还是人间的花神,你若有情,我愿表意。”歌未唱完,画上的美人飘然落地,围着火堆翩翩起舞。这时,吃人的妖魔进来了,想把姑娘和小伙一起吃掉。但三郎美妙的琴声使它瘫软入睡。姑娘忙解下三弦的背带一抖,变成一条铁链缠住了妖魔,三郎抽出腰刀砍下它的脑袋。原来,姑娘是洱海龙王的公主,羡慕人间花好月圆而出来游玩,被妖魔定身在墙变...
· 白族的说唱艺术是啥?白族的大本曲又是啥
大本曲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包括与大理市毗邻的宾川、洱源等县的部分地区。大本曲是以唱词为主,辅之以道白的说唱艺术。唱词遵循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格律,由一人手执花扇或手绢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一张桌子、两条凳子即构成表演场面。曲本的结构以表演者一人演唱多种角色的自述方式演绎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传统曲目极为丰富,迄今搜集到的曲目已达117本之多。其内容多半根据汉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水浒"、"三国"、"包公"、"梁祝"等改编而成,也有一些是根据白族神话、民间故事改编的,如《白王的故事》、《火烧松明楼》、《蟒蛇记》、《黄氏女》等。大本曲在音乐和表演艺术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完整的声腔系统,号称"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一般指南腔、北腔、海东腔三种流派;九板是用来表现喜、怒、哀、乐、惊、恐、怨等各种情感的曲脾,如高腔、脆板、正板,平板、小哭板,大哭板、阴阳板、边板、赶板等;十八调则是用以穿插情...
· 白族的建筑有啥风格?白族人的住宅是啥样的
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平房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排架”(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料板为隔,山墙到顶,屋面挑出,有防止邻居火灾波及作用。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枋,当地叫做“穿枋”,是白族木工一项很出色的创造。“穿枋”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与照面枋、檐口挂枋和落地枋相互作用之后,刚度很大,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日数既多,风力又强,尤其下关一带,每秒钟最大风速可达四十米左右。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白族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他们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白族建筑的照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着互相屏障的作用,由于从房...
· 白族民族音乐文化白族洞经音乐是啥样的
2006年4月15日,“2006中国云南(昆明)白族三月街”首届白族洞经古乐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图书馆举行。出人意料的是,整个大厅座无虚席,过道还站满了前来听古乐的人们。在行云水、古韵迭起的乐曲声中,这些大都两鬓斑白、皱纹满面的中老年听众毫无二致的是,他们的面容充满了平和、愉悦之情。对他们来说,这不缔于是一次阔别已久的重逢。这个曾经一度消沉的古乐如今得到重放光彩。76岁的李福元来自玉溪元江,这位白族老人说,从小他是在洞经古乐中浸淫长大的,耳濡目染,自然十分喜爱洞经音乐。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乐曾经一度消沉,现在又能听到古乐是他最大的欣慰。谈及此,云南省民族学会白族会会长李缵绪非常有感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族洞经音乐,渐渐消沉,不仅官方的乐团得不到认可,连许多民间乐队也者解散了。如今,令李缵绪感到高兴的是,现在大理各村寨都有自己的洞经乐队了,他统计大概由260个左右,而且演奏非...
· 白族人是怎样唱民歌的?白族民歌有啥特点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的民间歌唱艺术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间,既流传着大量的山歌、小调,也有各种体裁、形式的叙事歌曲。歌词大都有较严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诗”体歌词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白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诸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山川景物、爱情婚姻等等都融于歌词之中。歌词结构,突破了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歌词多是七句或八句一段。这些由非对称性七字、五字、三字句组成的歌词,改变了传统歌词的严整呆板,使格式变异的歌词焕发出青春的活动。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亦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