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代明征君碑与明崇俨有什么关系?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1
转发:0
评论:0
唐代明征君碑与明崇俨有什么关系?,南京栖霞寺的千佛崖和明征君碑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南京栖霞寺的千佛崖和明征君碑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日媒体报道:“明征君碑正在接受全面维修和保护”,“待御碑亭修缮出新以后,将拆除碑亭周围的封闭式栏杆,今后游人再也不用隔着栏杆和窗棂观赏明征君碑”。那么,明征君碑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块碑石呢?

  几度兴衰的千年遗存

  明征君碑立于栖霞寺山门右侧,通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早在1956年该碑即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省、市文管会重新建亭护碑。这块珍贵的碑刻在元明之际曾一度受到冷落,长期置身于杂乱丛生的草木之中。明代中叶,寺僧兴善整理寺容,曾经打算将该碑毁掉。撰写《栖霞小志》的明代名士盛时泰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赶往栖霞山,竭力对兴善进行劝阻,该碑才得以幸存。直到近代,明征君碑越来越受到考古家和金石家的赏识,前来栖霞寺索取明征君碑拓片的各界人士也日渐增多,这才引起了寺僧的重视,并在明征君碑上覆亭予以保护。

  唐高宗派皇帝御撰碑文

  唐高宗皇帝御撰碑文明征君碑立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全称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是明崇俨为纪念自己的先祖明僧昭而立。明僧昭是栖霞寺的创始人,他于南齐永明元年曾被征为国子博士,故被称为“征君”,明征君碑一名由此而来。由于明崇俨为唐高宗的宠臣,又是明僧昭的第五世孙,加上后世对明僧昭评价甚高,所以,在明崇俨的请求下,唐高宗李治亲自撰写了这篇碑文。皇帝的碑文主要记述了明僧昭笃信佛教,隐居栖霞山并舍宅为寺,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大造佛像的情况。碑文通篇2376字,均为四六韵文,以10首铭词作结束,体现了唐代的行文特点。明征君碑久经风雨侵蚀和战争,仅右残13字,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完整的著名唐碑。对于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该碑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珍贵罕见的“梅花石”材

  明征君碑的碑材十分奇特,这块取自栖霞山的巨石是地质界难得的大化石标本。整个碑材之上约有2万余个生长于2.8亿年之前的浅海中的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在深灰色的碑面上呈现出豆粒状的白色斑纹,民间称其为“梅花石”。一块碑石上保存如此多的化石标本,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属罕见。这样,就更增添了明征君碑的珍贵价值和神奇色彩。

  两大书法家的传世手笔

  明征君碑是国内仅存的几块唐代行书碑之一。正面的碑文由唐初著名的书法家高正臣书写,他的书法曾受到高宗、睿宗、玄宗三代皇帝的喜爱。当时学其书法者很多,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可见风靡一时。碑额“明征君碑”四字则为另一书法家王知敬所篆,其书法作品有“精妙绝伦,不逊虞、褚”的美誉。而碑的背面所刻“栖霞”二字,笔势雄健、神采奕奕,相传为高宗皇帝的亲笔。整个碑刻书法结构严谨,笔法不拘不放,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很高的价值。再加上碑额上六龙拱额的纹饰和碑身两侧的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体现了唐代的时尚,使得该碑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征君碑
明征君碑,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栖霞寺山门外侧。简介明僧绍,字承烈,山东人。刘宋时历任征直郎、参军、正员外郎等,人皆称其为“征君”。南齐时隐居,后舍宅为寺,称栖霞寺。碑为唐上元三年(676年)所立,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碑阴面刻有高宗亲笔“栖霞”二字,笔势雄健,神采奕奕。碑文33行,行74字,全文2376字,书体为行书,通篇四六韵文,后用10首铭词结束。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经地质专家确认,碑材采自栖霞山,是栖霞组灰岩石,又系动物化石。碑表面梅花状斑纹均是2.8亿年前生长于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与中国孔珊瑚化石,有22000多个。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为化石标本也是全国罕见。碑文节录永明元年,又徵为国子博士。徵君隐居求志,义越于由光;不降凝心,迹高...
· 明崇俨
参考文献《旧唐书·方技·明崇俨传》《新唐书·方技·明崇俨传》
· 历史上的明崇俨是怎么死的?明崇俨死亡之谜
明崇俨,洛州偃师人,唐高宗时期的政治人物,其祖先是平原士族,世代在南朝为官,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父亲明恪,豫州刺史。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出身士族,却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年少时,父明恪任安喜县令,县吏有个会召鬼神法术的,明崇俨学会了他的法术。入仕途后,最初担任县丞一职,唐高宗时代,皇帝总犯头疼病,明崇俨竟真的看好了皇帝的病,由此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喜爱。唐高宗仪凤四年,即公元679年夏,正谏大夫兼御医、皇家方术顾问明崇俨从皇宫出来,在随从的护卫下回了寓所。黄昏时分,东都洛阳满城牡丹花香,令人沉醉。明崇俨独坐庭院,夕阳落于邙山,游人归自伊水。其时,月色满庭,江山清寂。庭院里夏花繁盛,映没石阶。院后即连邙山之野。花树丛中,明崇俨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一个雍容的女人长久地凝视着他。女人的面容如雾中花,她说:“君听我一曲。卜得上峡日,秋天风浪多。江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
· 唐臣子明崇俨
简要介绍:明崇俨,洛州偃师人,唐高宗时期的政治人物,其祖先是平原士族,世代在南朝为官,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父亲明恪,豫州刺史。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出身士族,却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年少时,父明恪任安喜县令,县吏有个会召鬼神法术的,明崇俨学会了他的法术。入仕途后,最初担任县丞一职,唐高宗时代,皇帝总犯头疼病,明崇俨竟真的看好了皇帝的病,由此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喜爱。仪凤四年(679年)五月初三,被盗贼杀死。唐高宗追赠他为侍中。谥号庄。人物简介明崇俨年少时,父明恪任安喜县令,县吏有个会召鬼神法术的,明崇俨学会了他的法术。乾封(666年―668年)初年,明崇俨应封泰山之举,授黄安县丞。会刺史有女病重,明崇俨用偏方殊物治疗,治愈了她。唐高宗听闻其名,召见面谈。高宗大悦,擢授冀王府文学。试验他为窟室,使宫人在里面奏乐,召明崇俨问:“何祥邪?为我止之。”明崇俨画桃木为二符,挂在屋上,音乐即止...
· 仙术士明崇俨简介历史上明崇俨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崇俨,洛州偃师人,唐高宗时期的政治人物,其祖先是平原士族,世代在南朝为官,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父亲明恪,豫州刺史。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出身士族,却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年少时,父明恪任安喜县令,县吏有个会召鬼神法术的,明崇俨学会了他的法术。入仕途后,最初担任县丞一职,唐高宗时代,皇帝总犯头疼病,明崇俨竟真的看好了皇帝的病,由此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喜爱。仪凤四年(679年)五月初三,被盗贼杀死。唐高宗追赠他为侍中。谥号庄。明崇俨年少时,父明恪任安喜县令,县吏有个会召鬼神法术的,明崇俨学会了他的法术。乾封(666年—668年)初年,明崇俨应封泰山之举,授黄安县丞。会刺史有女病重,明崇俨用偏方殊物治疗,治愈了她。唐高宗听闻其名,召见面谈。高宗大悦,擢授冀王府文学。试验他为窟室,使宫人在里面奏乐,召明崇俨问:“何祥邪?为我止之。”明崇俨画桃木为二符,挂在屋上,音乐即止,说:“向见怪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