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宋太祖的“秘密誓约”:不杀大臣和言官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21
转发:0
评论:0
宋太祖的“秘密誓约”:不杀大臣和言官,中国历代能做到虚心纳谏的帝王少之又少的,而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其中的一位。据陆游的《

中国历代能做到虚心纳谏的帝王少之又少的,而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其中的一位。

据陆游的《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即公元962年,曾立下秘密誓约。誓约里的内容共三条: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誓约中明确指出宋朝皇帝不得杀大臣和言官,否则必遭天谴。此誓约自由宋太祖设立开始,便通过秘密的方式一代一代帝王不断向下传承和延续,直到北宋末年才被公布于世。

宋太祖立下的“秘密誓约”在整个北宋历代都得到了相当严格的执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正如誓约所说的那样,宋朝正直的官员受到了很好的优待,极少被杀,所受的最重的处罚,也不过是流放海南岛。就算是在士大夫受祸最惨烈的宋高宗三十六年,他也仅开过三次杀戒。宋太祖这一不杀大臣和言官的“秘密誓约”,可以说为整个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时代带来了一阵清风、一缕阳光。我们不得不高歌宋太祖的宽容和开明。

欣喜和称颂之余,我们是否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当年是怎样的原因促使宋太祖立下“秘密誓约”,不杀大臣和言官?

“秘密誓约”主要归因于宋太祖的个人素质和政治远见。身为一朝君主,通过对之前各朝各代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他深知虚心纳谏、疏通社会渠道的重要性,并将其及时地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于是,立下“秘密誓约”,通过这种非正式性制度的方式,增大约束力,以保障“征言纳谏”不流于纸上,而真正得到实行。

以上说法只是一般性的原因分析。除此之外,宋太祖立下“秘密誓约”,还有没有其他特殊的原因,时至今日,仍尚无定论,已是历史的又一桩疑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立下秘密誓约?
中国历代能做到虚心纳谏的帝王少之又少的,而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其中的一位。据陆游的《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即公元962年,曾立下秘密誓约。誓约里的内容共三条: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誓约中明确指出宋朝皇帝不得杀大臣和言官,否则必遭天谴。此誓约自由宋太祖设立开始,便通过秘密的方式一代一代帝王不断向下传承和延续,直到北宋末年才被公布于世。网络配图宋太祖立下的“秘密誓约”在整个北宋历代都得到了相当严格的执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正如誓约所说的那样,宋朝正直的官员受到了很好的优待,极少被杀,所受的最重的处罚,也不过是流放海南岛。就算是在士大夫受祸最惨烈的宋高宗三十六年,他也仅开过三次杀戒。宋太祖这一不杀大臣和言官的“秘密誓约”,可以说为整个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时代...
· 大明皇帝的言官贾三近
简介]编辑生平简述贾三近24岁举山东乡试省魁;隆庆二年(1568年),以博学宏词一举成名,高中进士,名次为山东省第一,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自此,开始宦海政治生涯。贾三近一入仕途,即注意兴利除弊,嫉恨贪官污吏如寇仇。明万历十二年,贾三近任光禄寺卿。不久又拜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到任之初,宣布科条,接见吏民。改革弊政,严惩贪污,政绩卓著,受到朝廷嘉奖。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朝廷遣使至峄县贾三近家拜为“兵部右侍郎”,贾三近以父母年高,上书辞谢。后因背疽发作,长逝于家,终年59岁。贾氏一生著作多有散佚,见于贾氏谱载的仅奏疏、杂文等三十余篇。诗词、碑记等十余篇。据张远芬在其所著《梅新证》一书中指出:“《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峄县文学家贾三近”。人物信息贾三近,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山人,又称太史氏、兰陵散客、宁鸠子、贞忠居士等。贾三近一生历经明朝...
· 内大臣、议政大臣、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哪个是最厉害的?
内大臣、议政大臣、军机大臣、御前大臣等清朝官职名称在影视剧或者历史文献现的概率非常高,也很容易让我们迷惑,这些官职名称都是什么意思?他们的职责都是什么?对应什么官职品衔?随着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期的“八大贝勒议政、参政制度”到皇太极时期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再到顺治朝的“内阁制度”,康熙朝的“南书房”,雍正朝的“总理事务王大臣”、“军机处”等等最高权力中心制度的变迁,朝廷官员和皇帝近前守卫官员、议政参政官员的名称也在逐步改变。乾隆朝中期,清朝在京官员尤其是清朝最高决策中心的官员名称基本已经确定,我们以乾隆朝为例,对上述官员名称进行逐一说明。内大臣内大臣的“内”字即为“大内”的时候,特指皇宫、清朝紫禁城。内大臣就是皇宫内大臣的意思。内大臣又是相对于领侍卫内大臣而产生的官职,领侍卫内大臣即为皇宫内侍卫亲军的最高负责人,一般以贵戚功臣担任,内大臣则是仅次于领侍卫内大臣的侍卫领导,负责协...
· 宋太祖为何不杀功臣?只因其驭下之术出神入化!
宋太祖赵匡胤驭臣之术玩的是炉火纯青。宋初名将李汉超坐镇北方,抵御契丹,李汉超通晓兵书,勇猛善战,契丹人望而生畏,不敢犯境。但李汉超经常纵兵抢掠,百姓深受其苦。后来告到皇上那,赵匡胤问:“李将军去了之后,契丹人还去你们那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吗?”众人回道:“李将军到了之后,契丹人不敢再来了,可是李将军他......"赵匡胤大怒:“契丹人抢掠,你们上访,老子派老李去打跑了他们,如今人家只不过是暂借你们点财物,以资军备,你们为何又来上访,真是无理取闹!”说完就将这些百姓都轰走了。随后赵匡胤马上派人把李汉超的老妈妈接到皇宫,和颜悦色的对老太太说:“我和汉超是多少年的哥们了,汉超兄弟常年在外征战,为国分忧,辛苦了!家里要是有什么不方便的,尽管告诉我,何必和那些乡人求助呢!他们能有多少钱啊。”然后赐给老太太黄金三千两零花。从此,李汉超死心塌地的给老赵卖命,再也不敢纵兵扰民了,百姓也服服帖帖没有怨言了。宋...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封李煜为违命侯却不杀他?
赵匡胤为什么不杀李煜,大家都知道李煜的词(小楼昨夜又东风)凄婉优美,赵匡胤本可以将其杀掉,但为什么没有去做,是不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还是别有原因。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赵匡胤的具体想法和事件的缘由吧。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杀李煜的皇帝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幽禁李煜的是赵匡胤。赵匡胤封李煜为违命侯,没杀他,一是为了做个例子让其他国君看看,他能容忍其他君王,只要臣服于他就好,显示他的”仁慈“;另外,不杀李煜,他还可以时时羞辱李煜,这也是一方面。据说赵匡胤既仰慕李后主的才华又嫉妒,他屡次想在其他君王面前以诗词羞辱李后主,可是都没有成功。网络配图赵匡胤的弟弟继任后,由于他没有赵匡胤想的多,对李后主时好时坏,后因为《虞美人》一词,让他怀疑其中夹有政治色彩,怀疑李后主有复国之心,遂将他杀害。赵匡胤在北宋首都卞京的一个庭院里。不过遇害是在他生日那天被邀请到宫中被毒死的。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初,宋太宗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