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0
转发:0
评论:0
简介伊凡·彼得罗维茨·巴甫洛夫(IvanPetrovitchPavlov1849-1936年)是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俄国“生理学之父”谢切诺夫的大脑反射学说和客观研究方法。巴甫洛夫在对心理学产生兴趣之前,花了多年时间从事消化系统的研究,并因此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在这期间,他发现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并认为可以根据神经回路和大脑生理学来解释条件反射,从此也开始了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由兴奋和抑制构成:这两种基本过程以不同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气质类型中;气质差异与学习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在巴甫洛夫看来,由条件作用形成的暂时性联系正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联想,因而研究条件反射可以让他进入心理学领域。除了研究经典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之间的暂时性联系之外,巴甫洛夫还对消退、自主恢复、去抑制、刺激泛化和分化等领域进行了开...

简介

伊凡·彼得罗维茨·巴甫洛夫(Ivan Petrovitch Pavlov 1849-1936年)是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俄国“生理学之父”谢切诺夫的大脑反射学说和客观研究方法。巴甫洛夫在对心理学产生兴趣之前,花了多年时间从事消化系统的研究,并因此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在这期间,他发现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并认为可以根据神经回路和大脑生理学来解释条件反射,从此也开始了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由兴奋和抑制构成:这两种基本过程以不同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气质类型中;气质差异与学习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在巴甫洛夫看来,由条件作用形成的暂时性联系正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联想,因而研究条件反射可以让他进入心理学领域。除了研究经典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之间的暂时性联系之外,巴甫洛夫还对消退、自主恢复、去抑制、刺激泛化和分化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他的条件反射学说激发了20世纪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当然也为古典行为主义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与谢切诺夫一样,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评价很低。他反对心理学,不是因为它研究意识,而是因为它使用内省法,这也直接影响了后来华生开创行为主义学派。

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有关心理学著作

《消化腺作用》 The work of the digestive glands,1897

该书一共有十三章,涵盖包括实验(手术)方法、消化腺功能、消化腺的神经系统、理化刺激对消化腺的影响、食物经过消化道过程、和临床经验与治疗结合等等, 内容丰富同时具有前瞻性。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1927

《条件反射与精神病学》Conditioned reflexes and psychiatry,19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甫洛夫
生平与研究巴甫洛夫出生在俄罗斯的梁赞,父亲是神父。他刚开始是一位神学院的学生,但后来退出,1870年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在1879年得到博士学位。大学毕业时,获金质奖章。后在德国学习两年。一只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博物馆,2005年在1890年代,巴甫洛夫研究了狗的胃,透过唾腺来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对食物的唾液分泌。他注意到狗在食物送进嘴里之前便开始分泌口水,并开始研究这个他所称的"灵魂分泌液"。他认为这些现象比起唾液的化学成分更加有趣,于是便改变了他的研究焦点。以调整食物出现之前的刺激来开始一连串的实验。因此建立了他所称的条件反射(如唾液分泌受动物先前的经验而制约)。这些实验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透过翻译被介绍到西方科学界,但直到1927年才有完整的英文书籍出版。巴甫洛夫是一位在工作和习惯上非常规律的实验操作者,他准时地在12点整吃午餐、每天晚上准时在同样的时间睡觉、每天准时...
· 约翰·霍普克洛夫特
生平1962年在史丹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64年取得博士。毕业后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之后转往康乃尔大学。1986年与罗伯特·塔扬共同获得图灵奖。
· 普巴·塔西
概要普巴在高海拔强健的体能状况,以及具备后勤支援的知识、专业的登山技能,因而被号称“珠穆朗玛峰牦牛(EverestYak)”。他曾于2006年、2007年参与探索频道《珠穆朗玛峰:攀越极限》(Everest:BeyondtheLimit)的拍摄过程,以及创下17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记录(更新至2010年为止,单2007年这一季他就登上了3次),紧追在车旺·尼玛·谢尔帕(已故)与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人阿帕·谢尔巴之后。其他记录分别为卓奥友峰5次、马纳斯卢峰2次、阿玛达布兰峰与希夏邦马峰1次。珠穆朗玛峰:攀越极限2006年在探索频道第一季的节目中,普巴曾将双腿装上义肢,并成功登顶的的新西兰籍登山家马克·英格斯(MarkInglis)从6553米(21,500英尺)的高度背下山去,并安全抵达在6400米(21,000英尺)前进基地营(AdvancedBaseCamp)。马克起初对普巴要一个人背他
· 亚历山大·沙巴洛夫
外部链接亚历山大·沙巴洛夫的国际棋联等级分卡亚历山大·沙巴洛夫-在ChessGames.com的棋手档案
· 经典条件反射
概观经典条件反射的典型范例,包含了可重复的中性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S)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response、UR),且不需要经过学习;非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则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conditionedresponse、CR)的初始中性刺激(neutralstimulus、NS),这是需要学习的。且条件刺激与心理学上立即性和长期性的期待、满足与恐惧有关,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条件反射”。当非条件刺激重复性地或是猛烈地伴随着某个中性刺激,这个中性刺激会成为一个条件刺激,并产生条件反射。以下实验俱可简化为三部分: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应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中性刺激→非条件反应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