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
背景唐代始设有察院,是监察御史办公的机构,与台院、殿院三足鼎立,同为御史台。察院成员称为监察御史,时人亦称侍御。明朝明朝的都察院设置官员如下:此外,明朝规定在外任职的总督、提督、巡抚、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人员,可以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头衔。其中巡抚之名,起源于明朝懿文太子巡抚陕西等地。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派遣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不拘于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完后回朝覆命,或者命即可停止派遣。此后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外派官员,均兼以都御史头衔,以方便行事。清朝1636年,清朝皇太极即位后,清政府将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归于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尔后虽有改名,但是该机关纠察中国十五道、在京百官的职责没有改变。都察院旧址在北京西城旧刑部街,东西走向,东起西单北,西至闹市口,在西长安街北侧,与之并行。50年代扩宽西长安街时,旧刑...
背景
唐代始设有察院,是监察御史办公的机构,与台院、殿院三足鼎立,同为御史台。察院成员称为监察御史,时人亦称侍御 。
明朝
明朝的都察院设置官员如下 :
此外,明朝规定在外任职的总督、提督、巡抚、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人员,可以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头衔。其中巡抚之名,起源于明朝懿文太子巡抚陕西等地。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派遣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不拘于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完后回朝覆命,或者命即可停止派遣。此后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外派官员,均兼以都御史头衔,以方便行事 。
清朝
1636年,清朝皇太极即位后,清政府将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归于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尔后虽有改名,但是该机关纠察中国十五道、在京百官的职责没有改变。
都察院旧址在北京西城旧刑部街,东西走向,东起西单北,西至闹市口,在西长安街北侧,与之并行。50年代扩宽西长安街时,旧刑部街被拆除。在都察院旧址上,兴建了民族文化宫等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来源
赵璘:《因话录》卷五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参见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
都御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公ど竦辣
正统十四年秋七月既望上□亲征虏寇时扈跸者百官有司咸备而右副都御史建昌邓公孟扩实领都察院事以行师次榆林公度不可远出即上章请以命大将而乞回銮至宣府大同皆如之时内官王振专擅凡如公以言者悉矫制不允比谍知寇猖獗始班师至土木我军将溃同行者语公曰吾辈可自税去公言銮舆失所我尚何归主辱臣死分也遂死于难时八月十五日明年三月赠资善大夫右都御史遣官谕祭官其子为大理右评事痛不得公之遗体乃以所收平日?发并字迹受以衣棺敛归葬其乡先墓之侧而奉吏部侍郎何公文渊状来请文置墓外按状公讳っ侠┢渥忠残盏耸鲜谰咏ú郡南城曾祖济远祖信可父伯修以医道相承济人不责报母郑氏谨妇德公生五岁巳知读书酷好纸墨或不得纸辄书几案注□洒墨湿衣翻以为喜八岁能背诵孝经小学既而以俊秀选入郡学补弟子员从乡先生程睦崇□受礼记继又从监察御史聂任习举业勤励问学虽盛寒暑早暮不懈遇月明或乘以读书冀省膏火以备他夕其勤笃类此□乐庚子举乡贡又四年擢邢宽榜进士岁余授广东道监察御...
· 都察院是什么地方?明清时期有什么职能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清代都察院是法纪监督机关,既审核死刑案件,另外参加秋审与热审,还监督百官。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都察院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平稳运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都察院官制明代初年,沿元旧制,设御史台,洪武十三年(公元13...
· “都察院左都御史”是“从一品”的待遇,权利大吗

左都御史这个官职,最早是在明朝时候产生的,专门用来行使监督权责。清朝也以这套制度实行监督。皇太极在关外的时候,就用它监督王公百官。不过,左都御史这个名字是到顺治时期,入关后才确立的。它的官阶,也经历了多次变动。最高时是正一品,后来又调到正二品,到最后才确立为从一品。左都御史成为都察院的长官,右都御史则是总督的兼职。而要了解左都御史,就必须先清楚都察院是干什么的。跟唐宋时监察机构的不同,清朝都察院,对于皇帝本身没有太大的限制,更多是对官员的监督。了解这一点,对于分析左都御史这一职位的作用,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官员,都察院可以监察的范围很大。六部九卿、京官地方官、内务府、宗人府、亲王贵胄,都在监察范围内。监察的事务,也不仅仅是官员违纪的问题,包括官员是否违背礼仪,也在都察院的职责范围内。在过去的王朝中,礼仪被认为是整个国家事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祭祀天地、祖宗这样的重大典礼,到日常朝见皇帝...
· 中顺大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邢公墓碑铭
中顺大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邢公墓碑铭邢宥--------------------------------------------------------------------------------中顺大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邢公墓碑铭成化辛丑五月甲午,致仕左佥都御史邢公卒。讣闻,天子悼惜,遣官赐祭于家。其子顼不远千里走京师诣予,乞铭其墓上之碑。公,予同年友也,予知之深。其平居,温温然不为崭绝崖岸,及临事,则断断有不可拔者。自为御史时,称有执守,虽于总宪者尚不屈就。既而出治两剧郡,他人殚智毕力愈不治,公未尝立奇,惟省徭均赋,节馈遗,以理折狱,不为私挠而已,两郡皆翕然信服,名赫赫动朝廷。乃起为左佥都御史,赐玺书,巡抚东南。公感激,益以事自任,有干谒者,一切置不问,以是名益重,而谤奸兴矣。遂以疾力乞致仕,虽欲挽留之有不可得。时年甫五十有五。夫士君子立志,确然素定于胸中。以之修己,必不易其操;以之治...
· 明清时期的都察院是什么机构?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中国封建社会都设有专门负责监督官员职权的机构,自汉代时的御史台到明清时期的都察院。明太祖朱元璋在吴元年(1367年)置御史台,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都察院。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为最高长官(正二品,以左使为首),下设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及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多人(正七品)。都察院与六部相等,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明朝都御史的权力很大,凡官吏之考察黜陟则会同吏部进行,重大刑狱则会同刑部与大理院审理,合称三法司会审。其他各官署则分属十三道监察御史稽察。洪武年间,百官上朝有两怕,一是朱元璋的玉带(传说其玉带如果掉到肚脐以下就是要杀人了),一是都察院御史的绯衣(御史上朝要穿绯衣,说明要弹劾官员了)。御史职权既重,其犯法之后的处罚也极重,《大明侓》中规定“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脏则从重论处。对于御史选拔规定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