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北京小”房山隗氏族人自查姓氏渊源

2014-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7
转发:0
评论:0
“北京小西藏”房山隗氏族人自查姓氏渊源,  在堪称“北京小西藏”的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芦子水。让人想

  

   在堪称“北京小”的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芦子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藏在大山里,从房山县城开车过来还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的小村庄,到了年节,却能吸引几百外村、外区县甚至外地人来祭拜先祖。原来,这里便是京冀两地“隗”姓人的发源地。

   “隗”在我国是个小姓,最新最全的“百家姓”里,前500名根本数不到它。隗姓人在京冀两地一共只有1.8万多人。其中,房山人就占了一半。就在房山的隗姓人中,有个热心人隗合显。他是芦子水附近的蒲洼村人,因为感念隗氏家族世世代代在山区与自然抗争的坚韧精神、乐观淳朴的生活态度,退休后便开始四处调查考证,终于在不久前出版了三集图书《隗氏家族》。

   “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隗合显自豪地说,他查考之后发现,京冀两地的隗氏是山西长治隗氏的后裔,是明朝永乐三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到芦子水的,至今已落地生根600余年,传承26代。芦子水村里,有着606年历史的先祖古墓就是证明。

   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隗姓人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规矩和文化。隗合显说,为了优化人口,隗姓的族规是同姓不能通婚。直到今天,房山的隗姓人,家家都知道这条规矩并且严格遵守。隗姓人特别重视教育,在房山区现任中小学教师中,就有150多位“隗老师”。

   隗姓人还尤其钟爱老调梆子,现在,芦子水村里有一座200年历史的老戏楼,村里的老调梆子表演队至今仍常年在山区巡演。隗姓人还很重视字辈传承有序,70多岁却辈分小的人,见了20多岁却辈分大的人,说话也要毕恭毕敬,该叫叔叔叫叔叔,该叫姑姑就得叫姑姑。

   随着调查的深入,隗合显联系到越来越多门头沟、涞水、易县等京冀其他地区的隗姓人,大家共同发起成立了隗氏家族联谊会。各处的族人纷纷捐款,在芦子水修建了隗氏文苑。

   这里不仅是年节时各地隗姓人回乡聚餐的场所,也成为家族凝聚力的一个载体。来到文苑前的小广场上,能看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民族重要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隗家英雄的塑像。文苑内,隗姓人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年间的地契文书等近40件,讲述着先辈生活的艰苦。

   更令人称奇的是,文苑内还悬挂着传承了18代的隗氏家堂(族谱)。看着家堂上,每一代的每个名字不过占据一个小格子而已,族人们感叹,“历史留给每个人的位子,其实很小。在有限的生命里,更要遵守先辈留下的美德,踏踏实实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京小”房山隗氏族人自查姓氏渊源
在堪称“北京小”的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芦子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藏在大山里,从房山县城开车过来还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的小村庄,到了年节,却能吸引几百外村、外区县甚至外地人来祭拜先祖。原来,这里便是京冀两地“隗”姓人的发源地。“隗”在我国是个小姓,最新最全的“百家姓”里,前500名根本数不到它。隗姓人在京冀两地一共只有1.8万多人。其中,房山人就占了一半。就在房山的隗姓人中,有个热心人隗合显。他是芦子水附近的蒲洼村人,因为感念隗氏家族世世代代在山区与自然抗争的坚韧精神、乐观淳朴的生活态度,退休后便开始四处调查考证,终于在不久前出版了三集图书《隗氏家族》。“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隗合显自豪地说,他查考之后发现,京冀两地的隗氏是山西长治隗氏的后裔,是明朝永乐三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到芦子水的,至今已落地生根600余年,传承26代。芦子水村里,有着606年历史的先祖古墓就是证明。由于...
· “北京小西藏”房山隗氏族人自查姓氏渊源
位于房山区芦子水村的华夏隗氏铭园全貌。在堪称“北京小西藏”的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芦子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藏在大山里,从房山县城开车过来还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的小村庄,到了年节,却能吸引几百外村、外区县甚至外地人来祭拜先祖。原来,这里便是京冀两地“隗”姓人的发源地。“隗”在我国是个小姓,最新最全的“百家姓”里,前500名根本数不到它。隗姓人在京冀两地一共只有1.8万多人。其中,房山人就占了一半。就在房山的隗姓人中,有个热心人隗合显。他是芦子水附近的蒲洼村人,因为感念隗氏家族世世代代在山区与自然抗争的坚韧精神、乐观淳朴的生活态度,退休后便开始四处调查考证,终于在不久前出版了三集图书《隗氏家族》。“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隗合显自豪地说,他查考之后发现,京冀两地的隗氏是山西长治隗氏的后裔,是明朝永乐三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到芦子水的,至今已落地生根600余年,传承26代。芦子水村里...
· 房山隗氏的渊源
目前各地隗氏中,以湖北、北京房山、山东济南(包括章丘)、安徽淮南、河南信阳等处人数最多,北京房山隗氏是其中重要一支。在北京的西南郊的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说的是天下姓隗的,其祖籍都是现今的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在芦子水村西南的沟谷中,隗姓祖坟的石碑赫然高耸,这就是被隗姓家族后代称之为“隗家老坟”的地方。相传,芦子水村的隗姓村民,最早是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移民到北方来的。后来在京都西南的大山深处垦荒种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几百年后,逐渐形成村落,即现今的芦子水村。芦子水村的村民大多数姓隗,自隗氏祖先在此莹葬后,老坟处已埋葬了隗氏的十八代子孙。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和风雨的剥蚀,老坟的原貌已荡然无存,仅存一通民国二年五月初九为先贤重新竖立的墓碑。隗姓的两大起源隗姓有两种发音wei和kui隗姓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华夏族首领炎帝魁隗氏,其后人以隗为...
· 小嶝岛洪氏渊源
小嶝岛洪氏渊源小嶝岛东与晋江市围头隔海相望,西与大嶝岛比邻,南照金门岛北太武,北倚南安市鸿渐山,地处翔安、南安、晋江、金门四县区市交界处,扼浯海之咽喉。自古以来,这里水路畅通,是北上泉州,南下厦门的船舶必由水道,正如古人所说的“引漳泉而控浯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小嶝岛虽小历史却很悠久,大约一千年前岛上就有永久居民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嶝村后堡村村民洪水杉建房挖掘宅基时,发现了一处宋代民居遗址,遗址内古宅基、排水沟、铺设平展的青砖尚存,还出土了一批陶罐、一块建宅肇基砖契等文物。砖契上墨迹依然清晰,记载着这处民居建于绍兴十八年(1149年),民居主人为洪氏。可见最迟在八九百年前,小嶝岛上就有洪氏等居民了。小嶝岛的洪氏始祖为洪皓之弟洪皎,原籍江西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洪皎字获麟,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南宋建炎年间丞福州府,奉谏议大夫。因兄洪皓使金被囚冷山,忧郁成疾,卒于任上,坟在西...
· 姓氏渊源
源流一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东氏是舜七友东不訾的后代,望出太原。而《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包羲之后,望出太原。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由此看来,东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推算起来,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太原郡。东氏后人奉东不訾为东姓的始祖。出自舜有七友东不訾之后为东氏。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秦不虚、灵甫。《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东不訾。”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3]源流二出自东门、东野、东方等复姓,后省文简化为东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