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尘故庵藏《三国演义》版本述略

2014-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4
转发:0
评论:0
尘故庵藏《三国演义》版本述略 ,【摘要】“尘故庵藏书”为笔者私人线装古籍藏书。其中有三种毛批《三国演义》版本,分

【摘要】“尘故庵藏书”为笔者私人线装古籍藏书。其中有三种毛批《三国演义》版本,分别为:清聚锦堂刻《四大奇书第一种》、《官板大字全像批评三国志》、清聚盛堂刊《铜板全像第一才子书》。本文对三本的版本特征及其价值作简单缕析。

关键词 “尘故庵” 藏书 《三国演义》 版本

《四大奇书第一种》

 

一十四回至一百二十回。每卷首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X/圣叹外书/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

在《三国》的各种版本中,人们比较关注的主要是毛本之前的“通俗演义”和“志传”本。对于毛本则多半不屑提及。故而有关毛本各系统的版本行款资料反倒比较缺少。好在日本学者上田望先生《毛纶、毛宗岗批评<四大奇书三国志演义>版本目录(稿)》(下简称《毛本目录》)对毛本《三国演义》的各种版本做了全面梳理(1)。按照上田望先生的记录,毛批本大约有六种类型:第一是“四大奇书第一种六十卷”,第二是“官板大字绣像批评三国志二十四卷”,第三是“四大奇书第一种十九卷首一卷”,第四是“汉宋奇书(水浒、三国合刻)”,第五是“四大奇书第一种五十一卷”,第六是“其他”。以此观之,聚锦堂本与第三种类型的特征是吻合的,是十九卷毛评本。据上田望先生的著录,日本神户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有江南省城聚锦堂刊本,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所刊。估计它应该与我所藏为同一版本。可惜没有记录行款,不能完全确定。从国内情况来看,王清原、牟仁隆、韩锡铎编著的《小说书坊录》(修订本)所收录的《三国演义》十九卷毛评本有筠翠山房本(顺治元年)、文英堂本(嘉庆前),未见聚锦堂本。而聚锦堂所刊刻的各种小说中,没有《三国演义》毛评本的记录,说明国内各大图书馆尚无收藏。从笔者藏本的行款来看,它与毛本的最早刊本康熙醉耕堂本的题署有若干不同。醉耕堂本封面题“声山别集(横刻)/古本三国志/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一首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一/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与此相比,聚锦堂本没有“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的署名——这也许正是聚锦堂本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关于杭永年与毛本《三国演义》的关系,除了醉耕堂本所署外,没有其他材料为佐证。但人们还是从毛纶《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总论》的话中揣测出他和毛本《三国演义》出版的关系:

昔罗贯中先生作通俗《三国志》一百二十卷。其纪事之妙,不让史迁,却被村学究改坏,予甚惜之。前岁得读其原本,因为校正。复不揣愚陋,为之条分节解,而每卷之前

,又各缀以总评数段。且许儿辈亦得参附末论,以赞其成。书既成,有白门快友见而称善,将取以付梓,不意忽遭背师之徒,欲窃冒此书为已有,遂致刻事中阁,殊为可恨。今特先以《琵琶》呈教,其《三国》一书,客当嗣出。 关于“背师之徒”的举动,沈伯俊先生认为因为他欲冒此书为己有,致使毛纶的评本未能出版(2)。黄霖先生则认为,毛纶所谓“背师之徒”,指的就是杭永年。他倚仗自己的势力,对毛纶父子的稿本作了无足轻重的个别修改,然后就以“定”本的身份出现在署名的地方,以“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的妥协方式双双署名出版(3)。

从文字内容来看,聚锦堂本与通行的毛本没有什么区别。这与毛本的整体状况是相吻合的。因该本缺少卷首卷尾,对其刻印年代不得而知。只是从外观上看,该本开本、版框较大,字体为方形宋体,大致类似于干嘉时期的普通版刻风格。笔者孤陋寡闻,不知在所有毛本系统中,没有题署杭永年字样的版本有多少。如果很多,聚锦堂本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反之,它则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考虑和深入研究的资料。

《官板大字全像批评三国志》

 

上田望先生在介绍该种类型毛本时指出该本均为雍正刊本(4),而所说二十四卷本没有标明“第一才子书”,这与笔者藏本是吻合的,从而可以确定笔者所藏该本的年代。但对照其他版本则觉得未免还是有些疑惑。

除了上田望先生著录的两种雍正刊本外,目前已知的李笠翁评本还有两个,一是两衡堂本。此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题“李笠翁批阅三国志一百二十回/明罗本撰/清李渔评/清两衡堂刻本”,并未明确卷数。张兵先生主编的《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在《三国志演义》条目下则明确题署“清两衡堂刊李笠翁评本,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藏首都图书馆”。这一说法在今人李彩标《李渔与<三国演义>》的文章中已得到进一步的印证(5)。据该文记录,两衡堂本封面题“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彩色套印,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首图一百二十叶二百四十幅,正文半叶10行,行22字,有圈点,上有李渔眉评,每回分独立的上下二节,有李渔自序,收藏于首都图书馆和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二是翼圣堂本,封面题“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有“翼圣堂之印”,有李渔自序,收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从以上信息中可以看出李渔评本中两种雍正本与两种非雍正本的区别:首先就是非雍正本标明了“第一才子书”,而雍正本却没有;其次是行款不同,雍正本是1lx22,非

雍正本则是10x22;第三是图像数量不同,雍正本为20幅,非雍正本则为240幅。可见这是两个外观上差别较大的版本系统。至于二者孰先孰后,我则比较倾向于翼圣堂本可能在先。理由是两个非雍正刊本虽然均无年代题款,但据《中国版刻综录》,两衡堂曾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刊印过《明文得》,金陵翼圣堂则曾于康熙十年(1671)刊刻过李渔所辑《四六初征》十六卷,这个时间大大早于两衡堂本。此外,翼圣堂还刊印过李渔的名著《闲情偶寄》十六卷。可见翼圣堂应该是专门从事李渔论着刻印的书坊。据此可以推测,翼圣堂本有可能是李笠翁评本的最早刊本。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雍正刊李渔评本没有标明“第一才子书”字样的理由也就好解释了。那是因为当毛评本在社会上普遍流行后,人们已经把李笠翁评本中的“第一才子书”字样借给了毛评本,而一般读者反而不知道“第一才子书”的原版拥有者是李渔评本(6)。雍正刊本恰好是这个历史现象的一个见证。《铜板全像第一才子书》

全本20册,清聚盛堂刊本。半页10行,行25字,版框高13.4厘米,宽9.8厘米,绵纸,白口,单尾,版心上题“第一才子书”。封面上横题“同治二年初刊”,下竖题“毛声山批点三国志,,铜板全像第一才子书/圣叹外书/聚盛堂梓”。前有二序,一为伪托金圣叹顺治甲申(1644)序,二为咸丰七年(1857)勾吴清溪居士序。卷首有凡例、总目、读法。图40页,图终署“壬子仲冬虞山袁鹤写图”。正文六十卷一百二十回。

从版本系统上看,此本属于上田望教授所指出的第一种类型,即六十卷本。这是毛本中流传最广,数量最多的版本。可是上田望先生《毛本目录》所收录的53种六十卷本中,竟然没有“聚盛堂”本,可见此本比较罕见。好在王清原、牟仁隆、韩锡铎编著的《小说书坊录》(修订本)收录了此本,为山东省图书馆所藏。不过仔细对照,可以知道这个版本是咸丰同治期间比较流行的一个版本系统。

此本有三个较为显著的特征,一是10x25的行款,二是前有勾吴清溪居士序,三是有图40页,图后署“壬子仲冬虞山袁鹤写图”。同时具备这几个特征的还有常熟顾氏小石山房刊本、经元堂藏板、善成堂刊本等。稍有不同的是,这三种版本的勾吴清溪居士序均为咸丰三年,而笔者藏本则为咸丰七年。

作为这个版本系列的突出特征,勾吴清溪居士序为他本所无,文短录下供参考:

重刊《三国志演义》序

昔陈承祚有良史才,所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已入正史。范頵称其词

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裴松之亦谓诠叙可观,事多审正,而惜其先在于略。复上按旧闻,旁摭遗逸,凡志所不载,事宜存录者,毕取以为之注。而三国事迹略备。《演义》之作,滥觞于元人,以供村老谈说故事。然悉本陈志裴注,绝不架空杜撰。意主忠义,而旨归劝惩。阅者参观正史,始知语皆有本,而不与一切小说等量而齐观矣! 咸丰七年孟夏勾吴清溪居士书

虽然序文内容比较平庸酸腐,但所言《三国演义》对史实的恪守尊重,却为中的之言。

这个版本系列另外一个特征就是40幅绣像图。这些图像有两个特点,一是图像的排列是严格按照以刘蜀为正统的观念进行的。刘备等蜀国诸人在前,尊称刘备为“昭烈帝”,关羽为“汉寿亭侯”,对曹操、孙权则直呼其名。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每幅图正面为人物绘像,背面为与此人相关的器物,如关羽图像背面为赤兔马,诸葛亮图像背面为书箱琴等。这些图像为该版本系统增色不少。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沈伯俊先生、上田望先生的热情帮助,谨致以衷心谢意!)

注:

(1)上田望《毛纶、毛宗岗批评<四大奇书三国志演义>版本目录(稿)》,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会《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四号,1998年。

(2)(6)参见沈伯俊《<三国演义>新探·论毛本<三国演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73页,第74页。

(3)见黄霖《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午12月版。

(4)上田望《<三国演义>毛评本的传播》,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5)李彩标《李渔与<三国演义>》,载《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作者:宁稼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尘故庵藏《三国演义》版本述略
【摘要】“尘故庵藏书”为笔者私人线装古籍藏书。其中有三种毛批《三国演义》版本,分别为:清聚锦堂刻《四大奇书第一种》、《官板大字全像批评三国志》、清聚盛堂刊《铜板全像第一才子书》。本文对三本的版本特征及其价值作简单缕析。关键词“尘故庵”藏书《三国演义》版本《四大奇书第一种》残本16册,清聚锦堂刻本,半页12行,行26字,版框高22.4厘米,宽14.8厘米,竹纸,白口,单尾,版心上题“第一才子书”,下署“聚锦”。存卷三至卷十八,共十六卷。卷三自第十五回起,卷十八至一百二十二回止。每卷约六至八回。以此推算,该本正文应从卷二起始。卷一当为目录及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之类文字,卷十九则应为第一百一十四回至一百二十回。每卷首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X/圣叹外书/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在《三国》的各种版本中,人们比较关注的主要是毛本之前的“通俗演义”和“志传”本。对于毛本则多半不屑提及。故而有关毛本各系统的...
· 《三国演义》有哪些重要版本
《三国演义》问世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的盛况。嘉靖元年(1522年),出现了最早的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后,各种各样的刻本层出不穷,历数百年而不衰,直到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刻本还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在这么多的《三国》版本中,有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将众多的版本加以分类。从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个系统:1.《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除了上面提到的嘉靖元年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元年本")之外,还包括万历十九年(1591年)金陵周曰校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周曰校本")和夏振宇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
· 《三国演义》有哪些重要版本
《三国演义》问世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的盛况。嘉靖元年(1522年),出现了最早的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后,各种各样的刻本层出不穷,历数百年而不衰,直到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刻本还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在这么多的《三国》版本中,有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将众多的版本加以分类。从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个系统:1.《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除了上面提到的嘉靖元年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元年本")之外,还包括万历十九年(1591年)金陵周曰校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周曰校本")和夏振宇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简称"夏振宇本")等等。2.《三国志传》系统。包括嘉靖二十七...
· 《三国演义》的分则和版本演化研究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中有多种线索,其中通过研究分则,是研究各种版本演化的两个方法。本文详细分析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的分则,不同版本的“分则处”基本相同,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有两处分则不同。经过分析,一般认为原本的分则处与嘉靖元年本一致,而叶逢春本发生了错误。通过分析各种版本的分则处,可以分析版本演化过程。《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在《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方面,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认为《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比较简单,嘉靖元年本是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但近年来经国内外学者(如中国周强,澳大利亚柳存仁、马兰安、英国魏安,日本小川环树、西野贞治、金文京、上田望、中川谕等)的研究,对其演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现在一种观点认为:一些版本比嘉靖元年本出版年代晚的“志传本”的祖本,保留了比嘉靖元年本更早的内容,“志传本”的祖本可能更接近于罗贯中的原着。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嘉...
· 《三国演义》的则目和版本演化研究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中有多种线索,其中通过研究则目标题,是研究各种版本演化的两个方法。本文详细分析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的则目,嘉靖元年本统一为七字,而叶逢春本的则目五、六、七、八字都有。对《三国演义》原本则目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嘉靖元年本先出者认为,原本为七字,叶逢春本等“志传”系列版本增字改变为的八字标题。而叶逢春本先出者认为,原本则目就是多字,而嘉靖元年本改为整齐划一的七字标题。但从七字标题和少一、两个字的六、五个字的标题看,叶逢春本先出者仍有合理的解释,而嘉靖元年本先出者无法给出合理解释。通过分析各种版本的则目,可以分析版本演化过程。《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在《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方面,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认为《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比较简单,嘉靖元年本是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但近年来经国内外学者(如中国周强,澳大利亚柳存仁、马兰安、英国魏安,日本小川环树、西野贞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