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 如何收藏才靠谱

2015-03-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95
转发:0
评论:0
族谱,如何收藏才靠谱,电视剧《白鹿原》落下帷幕,剧中“进祠堂”“入族谱”的呼喊声似乎仍在人们耳边回

  电视剧《白鹿原》落下帷幕,剧中“进祠堂”“入族谱”的呼喊声似乎仍在人们耳边回响。曾几何时,社会上对传统宗族文化的认识出现过偏差,以致承载着许多重要史料的族谱被大量销毁;时至今日,不少家族的族谱成为抢手的收藏品,每一部能保存下来的族谱都显得格外珍贵。

  族谱是对国史、 方志的重要补充

  族谱又称宗谱,西方人称其为“family tree”,即“家族树”。族谱与家谱有一定区别,通常情况下,家谱仅收录本家一脉,而族谱则将同姓宗族皆录入其中。对于家族来说,族谱的作用在于“明昭穆,别尊卑,追本溯源,敬祖收族”,而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族谱则是与国史、方志齐名的三大史料之一,是国史、方志的重要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族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宋代以前的早期族谱以官修为主,就是说由官方出资,仅为名门望族修谱。史载,东晋官员、谱学家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汇编成《姓氏簿状》。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之风从此流行,但编者仍以学者居多。据说欧阳修和苏洵都热衷于修谱,他们还为族谱的世系编排创制了两种定式,即现代学者所说的“横行体”和“垂珠体”。明清时期,族谱的编撰早已不是官员、学者的专利,它广泛存在于各个村落,风格更加世俗化、平常化。

  封建社会中,修族谱有它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记载了家族的血脉传承,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进步思想。进入现代社会后,族谱曾一度被视为“封建余毒”而遭到禁毁,现在看来十分可惜。

  电视剧《白鹿原》中给族谱的镜头并不多,总是一闪而过。旧社会的族谱到底是什么样子?恐怕连许多老人都记不清了。从现代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清代族谱来看,一套族谱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为谱头,二为世系。

  谱头是该族姓、村落各种信息资料文献的总汇,内容大致包括:历次谱序、凡例、祖训家规、历代源流、居址风水图、庐墓图、先祖遗像、像赞、仕宦录、人物传记、字排、历次修谱名录、族产、艺文等。世系篇幅最大,它列出该族从分房祖(或发脉开基的始祖)一直到修谱时刚出生的婴儿的传承情况。世系中对男性族人的记载,通常包括生辰八字、婚配情况、子女情况等,若其人已逝世,则还要加上忌日和葬地。

  如此多的信息对于历史学者自然意义非凡,早年间许多国外(特别是日本)的谱牒研究者及机构都曾花重金在中国市场上求购族谱,导致不少族谱流失海外。

  族人若品行不端当心“削谱”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人对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民间继而出现了重修家谱、族谱的风尚。任何时期修谱都要遵循一套基本的规则,那便是“入谱”和“削谱”的规则。封建社会里,一个家族的子孙不论嫡出、庶出皆有资格写入族谱,同时,任何人也都有可能被“削谱”除名。

  一个人做了什么事会被“削谱”呢?一般有两种。一是弄虚作假,搞乱家族纯正血统的“冒谱”,也就说这个人本不是同宗族人,但通过种种手段把自己给加了进去,这就必须除名;二是子孙贪赃枉法、辱没家风、伤天害理还屡教不改的,也必须予以“削谱”,开除族籍。

  历朝历代,都产生过许多“削谱”规则。隋朝规定“二千三百杂姓”,不得“买谱接枝……如有犯者,削谱”。宋代名臣包拯在其家训中也提到了“削谱”,并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明清时期,各族以修谱为“盛事”,各家的族谱中还专门列出了“规范”“谱例”,其中关于“削谱”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存的明代《郑氏族谱》善本中就对族内为官者提出了严格要求:“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而现存清代的《谱例十二条》善本中则针对“无后者”立了道明文:“凡无后者,许立亲房子侄承接宗支,不许螟蛉他姓及以孙为男,嗣弟作子,紊乱昭穆,违者削谱并究。”现存清代《练氏族谱》善本中不允许族人胡作非为,记曰:“子孙耕读为尚,即或工或商,亦须各守本业,不许非为卑贱,以污先声,戒之慎之,如违者,经众削其谱。”现存清代《谢氏族谱》善本中的规则更加详细,不但有“罚”,而且有“赏”,其曰:“其不孝不悌不公不法者,则告其房长曰:‘某作某某不善,干犯法纪,为宗族羞,此某房不孝子弟也。’也呼至始祖前,戒饬之。其人能悔悟自新,则于次年元旦,亦赐酒簪花,以激励之。如不悛,则再严饬之,饬之不改,则上告始祖,削谱除名,不许入祠。”

  封建社会里,“削谱”规则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划定了道德底线,因而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族谱收藏的五种有效方法

  现存的族谱很少有保存在原家族人手上的,通常都是由藏家个人收藏或馆藏,各方藏家你争我夺使得族谱愈发珍贵。

  如今市场上宋元时代的族谱几乎是看不到了,即便明代族谱存世也极为稀少,比如乐安县明万历十年的《董氏族谱》就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晚清与民国所修的族谱尚有一定数量。对此,有专家建议,藏家和机构应集中力量搜集本行政区内谱牒,集腋成裘,这样有朝一日就能编成本市或本地区的族谱总目。

  对于族谱收藏,有专家提出五种有效方法:

  一、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电子族谱盛行,可以修建自己家族档案馆,保证族谱长久流传。

  二、借阅复制。在村族中开明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借阅其谱,然后复制收藏。

  三、适时购藏当代族谱。族谱打着很强的时代烙印,当代族谱必然要为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许多地方的族谱往往允许族人出钱购买,如果收藏机构适时表达购藏的意愿,一般都能得到当地的支持。现今还有一个趋势,全国性的同姓总修大部头的“通谱”,如广西的《中国吴氏通书》,四川的《全国苏氏通谱》等,汇总了数省的同姓族谱资料,信息量很大,又多为正规出版社出版,只要汇款即可买到。

  四、在旧货市场或旧书摊淘购。常见旧谱摆在地摊上,这是收荒人走村串乡以废纸价或低价收来的,多为村人废弃的残本,故价格低廉,如能碰上“谱头”或善本,则应购下。

  五、关注旧书信息。石家庄有一种《藏书报》(原名《旧书交流报》),刊载全国各地旧书市场与旧书转让信息,其中常有族谱身影,多为书摊业主或私人藏家转让,间或还有少数珍稀版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如何保存下来才靠谱?
相信不少人都有看过一些关于古时候大家族故事的电视剧,在这些电视剧中我们就会听到关于“入族谱”“进祠堂”的呼喊声。并且这样的传统其实一直有在延续,虽然说现在可能很少人去关注族谱了,但是如果还能保存下来,那么这个族谱就显得格外珍贵。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族谱,族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记录,是对一个国家史记,地方志的重要的补充,所以如果族谱能够流传下来的话,其是非常重要的。族谱与家谱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可能家谱仅仅是记录本家的一些历史,而族谱就是将同姓的宗族一起记录下来,因此对于一个大家族来说,族谱的作用就是“明昭穆,别尊卑,追本溯源,敬祖收族”。图片源自网络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还有就是甲骨文字的考证,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族谱是起源于商、周的,宋代以前的族谱一般是以官修为主,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官方出资,然后就是帮助一些名门望族进行修谱。然后到了宋代的时候,官方修谱的传统就变了,民间也逐渐流行其编撰家谱...
· 收藏界新宠----族谱
我是一名“寻根迷”,痴迷家谱的收藏与研究已20余年。目前我收藏的柳氏家谱就有百余种,至于其他姓氏的家谱更是不计其数。我从自己的一家之谱,渐渐迷恋上了家谱文化和家谱收藏。1989年,我在自己的村里,发现了一套17卷的《蜀山柳氏宗谱》,让我领略了博大精深的家族文化。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竟然是“和圣”柳下惠的后裔,还是元代著名学者柳贯的21世孙。1992年12月2日,我参与组织了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后来,还先后重修了柳贯墓,建立了柳贯纪念馆,整理出版了《柳贯诗文集》,《蜀山柳氏宗谱》也在族人的努力下,修订后重新出版。我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近代史学大家柳诒徵、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家族的《京江柳氏宗谱》(光绪17年版本),从家谱上得知柳永墓、柳永后裔在江苏镇江的历史事实;还有乾隆年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册)和清光绪21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0卷),载有吕洞宾家族的完整谱系;我还...
· 族谱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族谱亦称家乘或宗谱,是现今藏书文化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一般它可以分为民间私藏和国家公藏(图书馆、档案馆、文博馆等文化机构收藏)两部分。私藏分散,且乡民不肯轻易示人,故谱喋的研究利用主要有赖公藏。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存在着严重抹煞或低估族谱历史价值的倾向。正确地认识族谱和它的收藏研究价值,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其一,社会意义与教化功能。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寻根问祖”意识,俗话说“落叶归根”、“故土难忘”,族谱便是每个人的“根”,谱里有中国人难解的“乡土情结”和“先祖情结”。台湾粘氏是金代女真族大将完颜的后裔,但一向没有族谱。民国时他们就千里迢迢,不辞艰辛,不惜重金返籍求谱。族谱对海外游子的凝聚力可谓大矣!它能激励人们爱乡爱国之情,让人感受先人佳言爵行的熏陶,增进眷恋敬仰之情。族谱中贯注着礼义精神,乖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如江西萍乡上栗有部新谱的家训是“把...
· 中国族谱收藏-功在千秋
在收藏界中,族谱收藏算是冷门类。但是收藏族谱的人多是知识分子和博学人士,近几年来,潮州正在热衷姓氏宗亲联谊,考证派系源流,部分宗族修谱编志,德泽流芳。族谱是人类姓氏派系根源和血缘的文化“活化石”,是记载着各姓氏历代伟人、名人及祖宗创业历程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激发后辈勤奋学习的好教材,也是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与人际交往的重要资料。潮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人文姓氏的历史。潮州姓氏文化是潮州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潮州又是著名的侨乡,有着各种姓氏的海外华侨4百多万人,他们寻根访祖,团结联谊,为祖国、为家乡的教育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华夏大地炎黄子孙,不分姓氏,不论居住何地,盛世修谱立志,收编八史,寻宗祭祀乃一大乐事。大凡姓氏都出自周文王、武王分侯国,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从百家姓氏的资料中可以看出:炎黄子孙祖祖辈辈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姓氏文化的世界里,茫茫...
· 族谱字辈用完了找谁续写靠谱?
在家谱族谱续修时,很多人发现,族谱字辈用完了,需要制定新的字辈,那么,族谱字辈找谁续写靠谱呢?今天,族谱网小谱就来聊聊族谱字辈续写的靠谱途径与方法。一、家族内部研讨。家族中的长者和文化素养深厚者往往是了解家族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最佳人选,他们可以依据原有字辈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进行逻辑性、系统性的延伸设计。二、联系专业机构。如今不少研究姓氏文化、家谱编纂的专业机构、查谱修谱平台(比如族谱网)、修谱师,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从历史脉络、文化传承角度,协助设计既有家族特色又具时代感的新字辈序列。三、咨询学者专家。地方文史学者、民俗专家乃至高校教授,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们的建议往往更具学术性和权威性。当然,在整个续写过程中,必须广泛征求家族成员意见,确保新字辈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接受。同时,续写字辈也需遵循法规政策,不违背公序良俗。总结而言,族谱字辈的续写是一项既考验家族智慧又融合时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