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五为什么要烧香祈福?
农历祭祀习俗还有哪些?
烧香,是与天地、神明、祖先沟通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因此,从古到今,人们烧香的行为,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在佛教,还是道教的信仰中,每逢初一、十五,人们都会记得去烧香。
烧香的行为,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因为初一为月始,十五为月圆,在初一、十五这两天,月球的引力波动,对地球的影响最大,所以古人们拟定了在初一、十五进行祭拜典礼。出于对上苍的敬畏,人们在祭拜典礼上,会显得特别忠诚,借助香烟袅袅升起的特性,来请求上苍的“庇佑、赐福”。
而月球在初一、十五,对地球最为直观的影响,便是潮汐现象。
海水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的变化形成的;其中,月球的引力,又起了主导的作用。每月的农历初一或十五,地球、月亮和太阳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月亮和太阳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便会使得海水涨高,出现大潮。
而初一、十五,又称为————“朔”、“望”。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叫“朔”;也就是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前后。
朔望烧香的礼仪,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它的形成,跟先秦以来的礼仪传统,道教、佛教的宗教行为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烧香”祭祀礼仪,随着汉代以来香料的传入而发展演变,后被道教所吸收。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将烧香仪式,运用于每月朔望为生人祈福、亡者祈愿等活动,使得朔望烧香礼仪得以正式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1

1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风俗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
·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禁忌大全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大年初三...
· 烧香为何忌两短一长?烧香几炷最佳?

烧香的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相传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采集植物焚烧以达到驱邪避讳的目的。那时人们无意中发现,某些植物花朵以及果实、树脂等香气盈人,闻之令人身心愉悦。当时的人们对神明有着极高的崇敬,因此发现有好东西之后,立马就想到了将此敬奉给神明。最开始只是将有香物质供奉给神明,到后来则出现烧香,并且专为宗教祭祀所用。周朝之时,就已经有了焚烧祭祀。当时是将牲畜供品放置在柴上,焚烧后以烟告示天地。《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而发展到了现在,就是烧香了。无论是敬神礼佛还是祭祀祖先,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是烧香敬神。逢年过节,烧香是必不可少的习俗。特别是在新年之时,腊月三十烧香祭祀先祖,正月初一前往寺庙道观烧香求得来年顺遂。为求得正月里第一炷香,高价竞争、提前排队挤爆寺庙道观的新闻比比皆是,由此足可见大家对烧香祈福的重视。烧香这事儿大家应...
· 春节习俗:春节初一到十五都有哪些风俗?

每每到春节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将停下手中的工作,利用这难得的时光走亲访友,或者举行祭拜天地等一系列的活动,祈愿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结果。当然,在整个春节期间,有着许多的习俗和禁忌,今天就请随着趣历史小编的指引,一起来看一看吧!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禁忌:1、大年初一忌打破碗、镜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包括美容用品的玻璃瓶等器皿。以防破财破运,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补救方式就是用红纸包起来,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岁岁平安」吉祥话语,等待破五日再丢弃。2、大年初一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物,才不会将财富与财运洗掉。3、大年初一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会...
· 徐茂公墓:揭秘躲过初一没躲过十五的半仙

徐茂公,其实应写作徐懋功,瓦岗寨出身,在瓦岗寨46友中排行老三,原名徐世勣,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他一生战功卓著,出将入相,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十五年,徐懋功遇暴疾,唐太宗自剪胡须,为徐懋功做药引。当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唐太宗贵为天子,竟亲剪“龙须”,诚为千古美谈。徐懋功叩首见血以谢,太宗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唐太宗李世民真是一个好演员。网络配图徐懋功回国后即病倒,当他重病不久于人世时,唐高宗及太子赐药,病故后,皇帝李治亲自题写碑文:“老徐虽死犹荣”徐懋功墓前立有一块巨碑,为唐仪凤二年立,高宗李治皇帝为李勣撰文并书写的李勣碑,它是昭陵陵园内最为高大、也是保存文字最多的神道碑。在之前的太宗朝,李世民玄武门兵变的主要追随者侯君集、张亮均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以谋反而遭杀戮;鼎鼎大名的魏征死后也被太宗扑倒了墓碑,毁掉了与魏征儿子定下的婚约;唐初“军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