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氏家族起源与迁徙历史:追溯上古帝王颛顼的血脉


颛孙氏是一个罕见的复姓,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大约只有十万余人共享此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的邹城、兖州、汶上,安徽的萧县、淮北,以及河南洛阳、河北沧州等地。然而,其姓氏的根源,却可以追溯到那遥远的上古时代,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和圣贤名君紧密相连,谱写了一部跨越数千年的家族史诗。
寻根问祖:
要探寻颛孙氏的起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时间的深处。根据《风俗通》、《尚友录》以及颛孙氏自身的族谱《掘坊志》等古籍记载,颛孙氏的根,深植于上古帝王颛顼的血脉之中。颛顼,号高阳氏,是黄帝之孙,被尊为“三皇五帝”之一,他的统治奠定了华夏早期文明的基础。历经数代,这一脉传承到了虞舜。舜帝,姓妫,名重华,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圣君,以德行高尚、孝感动天而闻名。在成为天子之前,帝尧慧眼识珠,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在妫水河畔居住、生活。舜帝的仁德与尧帝的信任,共同孕育了这片土地的祥和。舜帝的后代,有一部分便以妫水为姓,形成了妫氏,成为了颛孙氏更为直接的先祖。
舜帝的三十二代孙,名叫阏父(也称遏父),在周文王时期担任掌管陶器制作的“陶正”。阏父的儿子妫满,字少汤,是位贤能之士。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安抚前朝遗民并延续舜帝的祭祀,于公元前1046年将妫满封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建立了陈国,妫满成为陈国的第一代国君,史称陈胡公。陈胡公的封地,不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一个维系舜帝宗祀的神圣象征。陈国在春秋时期存在了数百年,传至第十三世时,内部发生了剧烈动荡。厉公跃即位仅五个月,便被其弟庄公林所杀。这场残酷的内乱,不仅颠覆了国君的宝座,也迫使一些忠于旧主或不愿卷入纷争的宗室成员,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涯。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得姓始祖——颛孙。
目睹国中内乱不断,生灵涂炭,庄公林的儿子颛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故土陈国,出奔齐国避难。与他一同出奔的,还有厉公的儿子完,此人后来成为齐国田氏(即陈氏)的始祖,最终取代姜姓成为齐国的新主人,这段历史更是家喻户晓。在齐国,颛孙暂时安顿下来,但或许是乡愁难抑,或许是鲁国作为周礼的保存地更能让他找到精神寄托,他后来又从齐国迁到了鲁国。这一迁徙,被《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明确记载:“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鲁。” 这短短数语,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更为颛孙氏这个复姓的诞生,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得姓始祖:
颛孙来到鲁国后,他的名字成为了其后代姓氏的来源。而真正让颛孙氏名垂青史、与儒家文化紧密相连的,是他的六世孙——颛孙师。颛孙师,字子张,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位列孔门七十二贤,是孔门十哲中“言语”科的代表人物之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年,即公元前503年。他生得容貌俊美,性格宽厚,待人真诚,虽然出身“鲁之鄙家”(钱穆考证,子张并非陈国人,而是其先祖自陈迁鲁后,已在鲁国生活了十代,故为鲁人),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深得孔子喜爱。
子张在孔门弟子中独树一帜。他不仅认真学习孔子的学说,更在孔子去世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创立了“子张之儒”,成为儒家八派之首。他的思想,更注重实际应用和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怀也更为深切。子张的事迹,散见于《论语》的《为政》、《公冶长》、《子张》等篇,以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它儒学经典中。例如,《论语》记载,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行得通于世,孔子教导他“言忠信,行笃敬”,子张将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衣带上,时刻提醒自己。这段故事,后来也成为了颛孙氏“书绅堂”堂号的由来,象征着对先祖德行的尊崇和传承。
子张二十五岁时,孔子去世。他守丧三年后,一直活动在邹鲁一带,致力于传播孔子的思想。据《颛孙家谱》记载,子张最终在萧县去世,并葬在那里。正是基于这一记载,颛孙氏的后世子孙将主要的聚居地定在了邹鲁之地,尤其是山东邹城,至今已逾两千五百余年,繁衍了八十余代。子张,不仅是颛孙氏的得姓始祖,更是颛孙氏家族文化、精神传承的源头活水。
繁衍播迁:
子张去世后,他的儿子申祥为父守丧,迁居至子张的葬地萧县。申祥有两个儿子,长子孙钟留在了萧县,守护着先祖的墓地,这一支后来被称为“南宗”。次子孙鼎则心系邹鲁的圣贤故地,仰慕那里的儒风文脉,选择返回邹地,定居于今邹城市香城镇的莫亭村。从此,颛孙氏在邹鲁大地扎下了更深的根,这一支被称为“北宗”。
北宗在邹地世代繁衍,人丁兴旺。到了明朝初年,北宗的第五十三世孙颛孙人伟,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迁居到白塔寺村(即今北宿镇万村)。这一迁徙,成为了颛孙氏在邹鲁地区进一步扩散的起点。此后,颛孙氏的子孙们陆续从万村迁出,分支散布,先后定居于兖州、汶上、太平、峄山、济宁等地,将颛孙氏的血脉播撒到鲁南地区的更多角落。
与此同时,南宗在萧县等地也不断繁衍。他们从萧县出发,足迹遍及淮北、宿州等华东地区,成为当地的一个独特姓氏群体。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的“闯关东”浪潮中,颛孙氏家族也未能置身事外。一部分勇敢的族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东三省的漫漫征途,将颛孙氏的姓氏带到了更遥远的北方,使得这个古老的姓氏,最终遍及了华北的多个省份。
郡望堂号:
如同许多古老的姓氏一样,颛孙氏也有其特定的郡望和堂号,它们是家族历史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丹阳郡”是颛孙氏的一个著名郡望。丹阳,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武帝时期,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其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的地区。丹阳郡之所以成为颛孙氏的郡望,可能与颛孙氏家族在历史上某支系曾在此地发展壮大,或与某些杰出人物有关联,具体细节虽已模糊,但它无疑为颛孙氏的历史增添了江南水乡的色彩。
“书绅堂”则是颛孙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堂号,其来源直接关联到得姓始祖颛孙师(子张)。如前所述,在《论语》中记载了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行得通于世,孔子教导他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深受启发,将这句话郑重地写在了自己的衣带上(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这个“书诸绅”的举动,体现了子张对孔子教诲的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后世颛孙氏族人以此为荣,以“书绅堂”作为堂号,既是对先祖子张的缅怀,也是对“忠信笃敬”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世代传承和弘扬。它提醒着每一位颛孙氏子孙,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恪守诚信,行为谨慎,以高尚的品德立身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