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姓起源与人口分布


一、一部宋代的“空白”
北宋初年,钱塘老儒将民间常用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百家姓》,共收四百三十八个姓,却独独漏掉了一个今天看来极为罕见的字——“生”。
这不是疏忽,而是“生”姓在当时的确人丁寥落,散处各地,既无显赫阀阅,亦无达官显宦,遂被排除在蒙学课本之外。然而,千年之后,当我们重新检视史籍、碑刻、方志与族谱,“生”姓却像一条隐伏的暗河,从春秋姬姓的源头缓缓流出,历经汉魏唐宋,一直绵延到今天。
二、两条古老的根系
晋国阴饴生之裔
晋国是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姬姓。春秋中期,晋献公时有位大夫名“阴饴生”,又称“瑕吕饴生”,《左传·僖公十五年》记其出使秦国,以智谋退兵。他的后人以祖父之名为氏,遂有“生”姓。因“饴生”又作“吕甥”,故文献中亦见“甥”姓,实为同源异写。蔡国公子归生之裔
蔡国亦为姬姓诸侯。蔡景侯之子名归生,世为蔡卿,其子名朝,朝卒谥“声子”。于是后人或以“生”为氏,或以“朝”为氏,或以谥“声”为氏,形成“生—朝—声”三姓并出的独特景观。郑樵《通志·氏族略》谓:“生、朝、声,皆姬姓之别也。”
两条根系都指向黄帝——周王室之祖,因而“生”姓虽稀,却是不折不扣的黄帝后裔。
三、太原望族:
“生”姓望出太原,与太原王氏、温氏、郝氏同处一郡。
西汉有“生临”,《汉书·功臣表》载其以军功封阳阿侯,食邑千户,为史籍中第一位立传的生姓人物。
明洪武四年,山东蓬莱人“生用和”出任安徽桐城县知县,创“里甲折亩法”,民困得苏,县人为立《生公惠政碑》。
永乐二年,湖广沔阳人“生甫申”任桃源县主簿,修堤防、劝农桑,卒后“民立祠祀之”,见《湖广通志》。
四、迁徙地图:
先秦:晋国故地(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
秦汉: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西南)
魏晋南北朝:避乱东迁,一支渡黄河入山东登莱,遂有蓬莱生氏;一支南下江淮,留居江苏淮安、安徽庐江。
唐宋:山东生氏再迁河北沧州、天津静海;山西生氏则随戍边军户进入陕西绥德。
明清: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生氏被编入“太原右卫军籍”,迁河南彰德、山东青州。
蓬莱生氏随登州水师赴辽东,落户金州卫,今大连金普新区仍有“生家屯”。
清末,静海生氏“生茂林”随北洋水师驻防旅顺,后裔散居东北。
五、族谱与字辈:
太原晋祠《生氏小宗谱》(乾隆三十八年修)
字辈:
“应时维永,守德允昌;文章华国,忠孝传芳;克绍先志,长发其祥。”蓬莱《生氏族谱》(光绪二十二年修)
字辈:
“用和甫良,士大景光;承宗继祖,万世荣昌。”静海《生氏支谱》(民国二十五年修)
字辈:
“茂林春长,家声克振;学乃身宝,敬以修仁。”
六、田野调查:今日生姓分布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地方户籍科统计:
山东:约 3200 人,以蓬莱、莱州、青州、博兴为多;
山西:约 1800 人,集中于太原晋源区、清徐县;
河北:约 1100 人,主要分布于沧州、静海、大城;
辽宁:约 600 人,在大连金普新区、瓦房店形成聚居;
江苏、安徽、陕西、河南等省散居 900 余人;
海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清末移民后裔 200 余人。
七、人物故事:小姓亦有大担当
生梦鲤(明末)
太原诸生,李自成破太原时,率乡勇守晋祠七昼夜,力竭殉难,后人祀为“晋溪义士”。生春荣(清末)
蓬莱人,北洋水师“致远”舰管轮,甲午黄海大战中随舰沉没,尸漂至庄河,乡人葬之,今庄河黑岛镇有“生春荣墓”。
八、文化记忆:祠堂、碑刻与传说
太原晋祠“生氏小宗祠”:三开间悬山顶,内存乾隆御笔“清芬世守”匾。
蓬莱阁“生公堤”:明嘉靖年间生姓族人筑海堤,至今犹存 800 米石堤遗迹。
静海唐官屯“生家老槐树”:相传明永乐移民时栽,树下立碑“洪洞迁民处”,为县级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