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姓 一、
姓氏源流
厉(Lì 厉)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源于
西周,以
谥号为氏。周宣王姬静执政时,
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
齐厉公。齐厉公的直
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2、以封
国名为姓氏。
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
随国。原厉国
君主的
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3、孙姓改为厉姓。
三国时,
吴国
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4、
李姓改为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
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
李隆基执政后,
诏令李晋
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得姓始祖:齐厉公。据
古籍《
风俗通》上记载,周朝时,
姜太公的后代姜无忌去世,被追加封号为“厉”,史书上称为齐厉公,齐厉公的后代,就以这个封号为姓,世代相传。汉代有
魏郡
太守、
义阳侯厉温。而在《
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的所在地在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人民以国为姓。
后世的
学者考证,
古代厉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在厉乡。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厉姓
后人尊齐厉公为厉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
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风俗通》记载,
周代曾谥齐厉公,他的
子孙便以谥号为姓,称为厉氏。据
史料查证,
春秋时期,即从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12
诸侯各守疆土,共称
周室,其中封于齐的厉公秉政于前824—前816年。厉公的后人不忘
先祖,均以谥号为姓,形成厉氏。齐厉公被尊为厉姓始祖。“威弭郡盗,名重文坛。”厉氏中曾有
唐代的
道州
刺史厉文才使一郡大治。
清代的厉鸮工
诗文,成为力主大江南北文坛20余年的
先贤。云阳厉氏的始祖为汉魏郡(河北省临漳西南)太守义阳侯厉温,温公的儿子名友,寄志于山林之间,坚辞汉帝所封的
谏议大夫,高隐养志,放浪形骸。温公的
孙子有次宗和次元两个,其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户,子孙世居北地。至宋靖康
年间,北国尽陷金兵之手,厉温的裔孙厉介,字倬人,绍兴年间以举荐任至东京留守,
南渡后,先随驾浙江,定居余姚,后来,又由余姚的东阳徙至丹阳,为丹阳厉姓始祖。厉氏在丹阳的繁衍发展中,由于天灾人祸,族中前谱荡然无存,以前的先祖无从考证,后
于明正统年间,厉介的
裔孙厉国华,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还乡后,致力于
查询线索,征集资料,为辑谱做了大量工作。清乾隆年间,厉国华之后人厉靖,以国华搜集的资料为
底本,辑成新谱,厉国华被尊为丹阳厉姓始迁之祖。国华的
曾孙有永泰、永隆、永安、永志4个,从此开始,丹阳厉氏辟为4个
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1827年),共历16世(余略)。
三、历史名人
厉氏在
我国历史上一直表现出色。除了汉代被封为义阳侯的厉温,像唐代诗人厉玄(贞观年间官拜道州刺史),治绩卓著的厉文才;后梁时的大画家归真;宋代被百姓称为“历佛子”的著名好官厉汪,以及清代学者
厉鹗,可以说无一不是出类拔萃、荣及子孙的人物:
厉 鹗:字太鸿(1692-1752),又曾字雄飞,号樊榭,又自号花隐。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原籍慈溪。幼孤贫,至寄居
沙门。性颖悟,初学为诗,便惊
长老。稍长,于书无所不窥。
康熙庚子举于乡,需次
县令将入都,道天津,留滞查氏
水西庄数月,竟不谒选而归。乾隆初,举
博学鸿词报罢,闻扬州
马氏
藏书最富,因客之,尽探其
秘牒,往来大江南北,
主盟
坛坫者凡数十年。尝病《
辽史》太简,阅四百余年无有为之增益者,乃仿裴世期注《
三国志》列,而不就书作注,位摘
史文为纲,历引
郡书于下,间作案语以断之,成《辽史拾遗》十卷。于辽一代二百年事凡有可考见者,粲然具备。盖亦
正史外所不可少之书。又仿计敏夫《唐诗纪事》例,成《
宋诗纪事》一百卷。并号赅博。才清逸,有《
樊榭山房集》二十卷。余有《
秋林琴雅》六卷,《
南宋院思录》八卷,《
东城杂记》二卷,《
增修云林寺志》八卷,《湖船录》一卷,均梓行。
厉 志:字骇谷(1804-1861),号白华山人,又名白华
居士,晚年改名厉允怀,
笔名景阳氏,
诸生,诗、书、画三才齐备。工诗,善书画,
行草,学明人。山水兰竹,有李檀园逸趣,中岁患目眵,而书画益进。捉管疾扫,全以神行,故无不妙。尝于西湖
昭庆寺,
指画巨松。厉骇谷先生,实则籍居现岱山县秀山乡北浦厉家村。著有《白华山人诗抄》。
厉仲芳:宋朝将官,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
武学
考试中得第一名。他发明制造了一种叫“九牛弩”的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非常适合实战,后来被人利用来大败金兵。
厉这个姓氏的起源
2021-07-15

1

1539
从哪里来的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