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氏人的历史

历史知识
关注问题
回答
2021-07-15
1
1185
提交答案
1个回答
席开淇
2021-07-15
走进 甘熙 故居, 人们往往只注意了解甘熙是何人,甘熙在 文化上有哪些作为,殊不知,历史上某一文化的代表人物, 学术上的成长,和 他的家族关系十分深切。因此,要研究甘熙,首先就要研究其 家族。
  同光两朝(1862-1908)共历时46年,在时间上占整个 近代的40%,南京地区,历来是 人文荟萃之地,南京本身又是近代 东南 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在 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南京,相沿五世以上的 文化世家有梅瑴(珏)成、梅曾亮 世家,邓廷桢世家, 甘福世家, 陈作霖世家, 朱绪曾世家, 司马钟世家等等,同光两朝的南京 文化层其实就是梅、邓、甘、陈 诸家之间,通过世谊(科甲、师生)等关系并与非相沿五世以上的各世家中成员,以及其他著名文化人物合成的。 甘氏家族现在已经是南京人所熟知的文化世家,这首先是由于甘熙故居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馆址;再就是《白下琐言》的流传。这说明:任何一种文化的留存,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
甘氏家族为 江南望族,以 藏书、 文学、地学闻名。在“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历史已证实甘氏源于渤海。 战国时秦 丞相甘茂,秦上卿 甘罗, 三国时东吴 折冲将军 甘宁,晋时 于湖敬侯甘卓均为其 先祖。二千余年,枝叶繁衍, 金陵甘氏是其一支,奉新(今江西奉新县)甘汝来是另一支。这里介绍的是金陵甘氏家族。
甘茂,战国时下蔡人(今安徽凤台),秦丞相。
甘罗,战国时 楚国下蔡人,甘茂之孙,十二岁为秦相 吕不韦 家臣。吕不韦企图攻打赵国,以扩大 燕国献给他的河间封地(今河北献县东南)。甘罗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给秦,并将赵所攻取的部分燕地分给秦。甘罗因功被任为 上卿。
甘宁,三国巴郡临江人(今四川忠县),字兴霸。初依附刘表,后归 孙权。曾从 周瑜破 曹操,攻 曹仁,又从 吕蒙拒 关羽,以功任西陵 太守、折冲将军。曹操进军濡须(今安徽巢湖市东南),他率兵百余夜袭曹营,使 魏军大惊。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从孙权攻合肥,吴军失利。甘宁奋勇战死,为孙权所重。(《三国志》卷五五)
甘卓,东晋丹杨(今丹阳)人,字季思,为 梁洲 刺史。甘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慧,善于绥抚,徭役悉除,市无二价, 西土称其慧政。公元322年,东晋 开国元勋王导丞相的 从兄 王敦 大将军镇守长江中游武昌。因企图谋反, 军事上需联系甘卓。甘卓不愿背叛东晋 皇帝 司马睿,于是,襄阳太守周虑等“密承敦意”,趁甘卓毫无准备的时候,“诈言湖中多鱼,劝卓遣左右皆捕鱼,乃 袭害卓于寝”。(《晋书传》)后王敦上报皇上,甘卓谋反故戮之。甘卓 死后不足三月,王敦谋反。手下人招供,王敦于三月前欲联合甘卓谋反,甘不从被杀。东晋皇如梦初醒,追封甘卓为于湖敬候, 骠骑将军, 谥号为敬。南京南郊的 小丹阳,东晋时称于湖,为甘氏封地,于是甘氏家族将甘卓 将军遗体从湖北经江西、安徽移至小丹杨。甘家 子孙在小丹阳(甘墓岗 甘泉里 甘村)为甘卓守墓一千 多年后迁至南京城内。甘氏迁至南京城是在 明代 末年,确切时间甘氏 族人说法不一,有说是万历年间的(甘鳌、甘元焕撰《静斋府君(甘延年)行述》),有说是天启年间的(甘炳辑《钦旌孝子甘君(遐年)行传》),也有说是崇祯年间的(甘煦、甘熙撰《梦六府君(甘福)行述》)。
甘福(1768-1834),字德基,号梦六,又号保彝,甘国栋 之子。 生平嗜学 慕古,藏书极富。“福地好施善,予里人称孝义先生”,(陈作霖《可园文存》第十一卷》)官至按察司经历衔。因甘福在 民间享有很好的口碑:惜老怜贫,乐善好施。道光十八年(1820)受旌表(甘熙撰《金陵 忠义 孝悌祠传赞》),并塑像祀于 南京夫子庙大成殿。
甘元焕是甘福世家的成员,也是代表人物。甘元焕,字建侯,号复庐,一字绍存,晚号岘叟,光绪二年 举人。曾参与修《续纂 江宁县志》,勘校《 建康实录》,并著有《金陵氏 族谱》、《蒋 壁山人掌录》、《复庐 诗文集》、《桑泊文钞》、《复庐词集》、《悔翁先生(汪士铎)行状》、《静斋府君(甘延年)行述》等。另有《甘元焕日记》(稿本)(光绪元年至四年,十一年至十三年,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内容包括气象变化,与友人来往交谈,议论国事如甲午战争 时期 我国 知识分子慷慨激昂的呐喊, 人生礼仪,学术交流,甚至 晚年病情及对症所服药名……此日记对 气象学、水利学、 历史学、 古汉语等均有研究 价值,已引起各界关注。
甘凤泉为甘福直系先祖,清康乾年间 市井广为传闻的勇士 甘凤池也是甘氏族人。甘凤池是 名闻 南北的 拳术家,因护驾有功,曾被乾隆赐“见官大一职”,所有官员见他都低一等。甘凤池生得短小精悍,少年跟 张长公学艺,就以擅长技击(徒手搏斗)出名。中年又拜朝元和尚 为师,练就一身过硬的功夫,手握铅锡能溶化为汁,从指缝中流出。“驻防城旗人有欲试其技者”,甘凤池将胳臂横伸在小门口石路上,让十几辆牛车辗过,竟毫无伤痕。“又醉后与人较艺”,将酒瓮倒立在庭院,两指夹住竹竿,一双脚站在瓮底,让几个人用力拉另一头,他竟岿然不动,当他手指一松, 这些人都仰面朝天摔倒在地。据甘熙《白下琐言》记载:一次,十庙前演戏,甘凤池站在人群中, 没有人敢靠近他。有个跛腿乞丐故作拥挤状,叱之不去,甘凤池猛击乞丐一拳,乞丐笑曰:“鸡肋何足当尊拳?”甘凤池大惊,想问其姓名,乞丐已不知去向,从此注意收敛,不敢轻易动气。甘凤池“喜任侠”,言谈举止“恂雅若儒生”。甘凤池年80余,因吃羊肉过多,中饱而卒,葬于凤台门,族人为其树碑,题为“勇士甘凤池之墓”。                                                                                                                                                                                                                                                                                                                                                                                 
清嘉庆年间,甘氏家族人丁兴旺,甘福在其 南捕厅的 旧宅 基础上加以扩建,建成了多进穿堂的“九十九间半”巨宅。甘氏家族 家风儒雅,祖祖辈辈以“施敬”为家教: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凝聚力,使得家族和睦,故其堂号亦为“友恭堂”。(由“施敬堂”演绎而来)金陵甘氏“友恭堂”自甘福之后,家族中的辈分皆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取五行相生 之道,族人 后辈枝叶繁茂,金陵甘氏“友恭堂”子侄辈众多。
甘熙,是 晚清南京著名 文人、 藏书家,道光十九年 进士。以 知县签分广西。二十三年签分礼部 仪制司,二十七年选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 主稿、道员。他一生博学强记, 勤事 纂述,与同里 金鳌、朱绪曾等一起收辑 乡邦 文献,证析 异同,为文洋瞻典雅,切中事理。自朝章政典, 民俗 沿革,嘉言微行,随所覩(睹)记,录成 巨帙曰日下杂录”。(甘熙撰《白下琐言》)同光以前私人 写志之风已盛,如金鳌之《金陵待证录》,甘熙之《白下琐言》,而《白下琐言》尤负 盛名。
《白下琐言》的 成书,前后达四十年左右的时光,书中除了记录 嘉道年间甘熙所目睹耳闻的故实,“某水某山,夙所游钓, 乃祖乃父,旧有闻知,地属乡井则闻见较真,时非久远则流传可据”,还有就是甘熙利用自己家中津逮楼已传三世的十余万卷藏书,与朱绪曾对 前人的 著述作了相应的考证。如指出 南唐 故宫西 护龙河的位置在张府园 裕民坊一带,正与 今人建 张府园小区时的发现相吻合;如记述焦竑的藏书楼名“五车楼”,为其它书所不载;如考三山、聚宝、通济三 城门始建 于杨吴, 明初在旧址重建;如考证乌衣巷旧址在今 剪子巷, 谢公墩 原址不在 王安石半山园……
此外,甘熙还著有《桐阴 随笔》、《重修灵谷禅林志》、《 栖霞寺志》等地方 志书和《忠义孝悌祠传赞》、《寿石轩诗文集》、《金石题詠汇编》等 文集。因其在家族中颇有 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
甘熙 幼年 饱读津逮楼藏书,他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 书生,而是一位有 见识有 经验的地方官员,“于一方利病,尤所究心” “禁青龙诸山开采,濬(浚)秦淮支河”,甘熙均有 论著。道光 中期,南京发生 水患,很 多人都认为应该开后湖(即今玄武湖)以通江,甘熙坚持不可这样,他经多方勘察、考证,认为如果通江,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特地撰写了《后湖水利考》来制止这件事。也是因为这件事,甘熙“洎至辇毂,获交当代名德”(甘熙撰《白下琐言》)(辇毂,即指侍奉皇帝左右)。甘熙还精通地学,善晓勘舆。 1842年,甘熙在京任郎中时,奉诏为道光皇帝重选 墓陵,又为 孝和睿皇后选择陵地,咸丰二年(即1852年),甘熙再奉命复勘魏家峪, 平安峪。他深知历来为皇帝堪陵者无一生还,因而, 太平军攻占南京前夕,甘熙告老还乡,及时对 身后事作了安排。
津 逮 楼
津逮楼是甘家建造的一座藏书楼。 范钦是明 嘉靖年间最有名的藏书家,他曾在浙江宁波建了一座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密藏春册以避火。甘熙认为“春册乃诲淫之具”,与古人书籍放在一起是对 古书的亵渎。“惟闻天一阁北方有隙地……取生水之意,此实有至理”,所以甘福仿造天一阁式样,在大板巷盖了一座上下各三楹, 座南朝北的藏书楼,起名“津逮楼”。(甘熙撰《白下琐言》第六卷)《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大板巷,古习艺西街, 图志旧名土街,有甘氏津逮楼,制仿范氏天一阁。”津逮楼最初的主人为甘福,其父国栋,以藏书知名,去世后所藏书籍都传给了甘福,甘福更是广为搜求,积蓄极富。道光十二年(1832年),于宅中建“津逮楼”藏之,并编有《津逮楼书目》18卷,藏书达十万余卷,其书室名为“保彝斋”,著有《保彝斋日记》及《钟秀录》。津逮二字语出《 水经注?河水》:“河北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 无阶, 悬岩之中多 石室焉, 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所谓“达”者,戴震校曰:“达,近刻作逮”。故“津逮”亦作“津达”,常用来比喻为学的 门径。对于甘福收集图书和建津逮楼的经过,甘熙在《白下琐言》第七卷中有十分详尽的叙述:“家大人性 嗜书,往来吴越间,遍搜 善本积至十余万卷,于宅之东筑津逮楼以藏之。…… 家大人四十年间勤加搜访,宝若珠玑,悉为传经而计,并亲定训约:‘至亲密友不得私自借出下楼,愿就 读者听,违者以家法治。’后之子孙可忘所自来耶。”津逮楼落成后,甘福曾 自题二律云:
吴山 越水几遨游,四十年来费苦搜。
插架非徒供秘玩,研经愿与企前修;
香薰芸简频收拾,夜爇 兰膏细校雠。
从此老怀堪告慰,左图右使复何求?! 层楼高处乐倘佯,珍比琳琅七宝装。
积卷敢夸 东壁富,披函好趁北窗凉;
云烟供养邀清泽,金石摩挲发 古香。
为 语儿孙勤守世,此中滋味最悠长。
津逮楼落成时甘煦正在安徽,他步其父 元韵,作了两首七律 志喜,收集于《贞冬诗录》题曰:“津逮楼落成,家大人有诗志喜,寄示,敬步元韵”:
楼居便抵海山游,津逮相将秘籍搜,
此室未应容易入,读书曾识几生修。
四编部类分 题识,五夜丹黄细校雠,
却愧风尘多废学,归田 他日好研求。烟波一舸乐倘佯,万卷归来手自装。
范氏 千秋垂榘薙, 陶公九夏坐清凉。
雪蒸几席恒春树,花晕钟彝太古香;
绾绰用兹 眉寿介,子孙永保万年长。
甘福常于“春秋之暇……登楼静坐,浏览群书,见有嘉言懿行,辄手录之, 积帙逾五六寸,曰保彝斋日记”。(甘煦、甘熙撰《梦六府君(甘福)行述》)
当年,保彝斋、津逮楼的 匾额都是 程春海的 手笔。程春海,安徽歙县人,曾任教于 钟山书院,学识渊博,经史和医卜星相之学都很精通,篆草 隶书尤为精妙。他和甘福交往甚笃,“有书札数十通,装潢成册,予家(即甘熙)保彝斋、津逮楼匾额皆其笔也”更为可嘉的是程春海做事一丝不苟,“津逮楼三字,先生书至数百纸,多不惬意。良久始以宣纸硃鉤送来”。(甘熙撰《白下琐言》第四卷)
甘福去世后,津逮楼藏书皆传于甘熙,甘熙亦是嗜书之人,尤注重搜集乡邦文献,兼喜金石 彝鼎,其书室有“寿石轩”、“筑野堂”。“津逮楼”所藏书籍、字画、金石彝鼎经甘国栋、甘福、甘熙 祖孙三代的搜购,相当可观。关于津逮楼,《运渎 桥道小志》说:“缥缃彝鼎,充楝庋藏,千顷五车,差堪为匹。”这里的“千顷五车”是指金陵豪门巨富黄虞稷的“千顷堂”和焦氏的“五车楼”,焦、黄两家是金陵有名的藏书世家,由此可知甘氏藏书之丰。
1825年,甘熙之兄甘煦(时任安徽太平教谕)从宝应教谕那儿喜获三十六块 宋砖,这是从宝应县城北部的 宁国寺瓦砾中出土的南宋砖。杨掄之绘有《三十六砖归装图》。据甘熙考证,三十六块宋砖中,“文字古雅,精神完具者有十四砖”,并对这十四砖上的文字一一作了考证。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甘熙在津逮楼侧“增筑书室数楹,将各砖嵌诸 壁间,颜其屋曰卅六宋砖之室”。(甘熙撰《白下琐言》第七卷)
甘熙中进士后,在大板巷42号 宅院另辟小院,垒假山,植枇杷,种花草,增建“文澜轩”,“寿石轩”等建筑,与南捕厅15号的“晓园”遥遥相对。晓园是 清代著名园林设计家 戈裕良的得意之作,在他的 著作中,将晓园列为经典之作。
咸丰三年(1853年)春,太平军攻占金陵,津逮楼等毁于 兵火,津逮楼只存在了二十一年,大量的藏书化为灰烬,楼中所藏 宋元旧刻及外世难得复本的秘笈自此销迹人世。甘熙在诗中惋惜地说:
津逮楼边风水虚,听秋阁下竹梧疏。
伤心十万 签题处,半付 秦灰半蠹鱼。
1951年,甘氏旧宅卖与某军事单位,因为要搬家,所存两屋书籍无处可放,甘氏族人决定处理。处理前,甘家邀请其 近亲,著名学者,前中央大学教授卢前(卢冀野)过目,当时,卢前先生卧病在床,他便介绍书商(一说是藏书家)马兴安前来看货议价。 几天后,他带两人同来甘宅,一位是在水利部工作的 赵世暹,他是打算挑选一些水利方面的书籍以供工作研究之用,另一位是在绸布店工作的 朱某,他们挑选了一些书籍和印章,以每斤二角钱收购。
后据《张元济年谱》载:“1951年夏,赵从蕃之子赵世暹于南京获宋刻《 金石录》,专程来谒先生(即张元济)并求题记,先生欣然命笔,时适 郑振铎来沪,赵即面呈郑,献之国家”。张元济先生欣然命笔道:“孰知三十藏本尚存 天壤,忍于千方百年 沈薶之下,灿然呈现,夫岂非希世之珍乎!是本旧藏金陵甘氏津逮楼,世无知者”。
《金石录》几经周折,最后由郑振铎亲自携往北京,该书现存北京图书馆。这件事在国内曾轰动一时,记者 黄裳、张友鸾、 张慧剑等知名人士,还专程从上海来到南京,向甘氏 后代了解甘氏藏书情况。据悉,甘氏所藏三十卷本《金石录》,已列入《 古逸丛书三编》,由 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金石录》是 宋朝 赵明诚所撰,赵妻为著名女 词人 李清照,她曾为此书作了后序。因历经沧桑,该书早已绝版。而世传抄本也仅存十卷,后归潘文勤所藏。他说过大话,自称这十卷本,是“人间孤本”。但过去谁也没有发现最完整的 宋版三十卷《金石录》,竟藏在金陵甘氏津逮楼中。
宋版三十卷本《金石录》未与津逮楼一起被焚,考其原因,是甘熙兄弟或族中长辈,爱好金石,将此书带 在身边随时阅读。故置于另室;另一种可能是 战争之前,此书已转移他处保存,才免遭一炬。至于放在那里近百年无人问津,最后还是如一般旧书卖于他人,这主要是由于甘氏后人自光绪中期以后,不求进取,读书风气淡薄的缘故。
津逮楼虽毁于兵焚,但甘氏其他各室仍有不少藏书和各类 线装书,甘氏族人不愿 贱价变卖,又因是 祖先 遗物,随便处置也不妥当。族人一同商议,决定将书赠给图书馆,这既对读者有益,也可告慰祖先,于是将所剩书籍,连同甘氏自刻木版与刻有“津逮楼藏书”字样的柏木书框,全部捐赠给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甘 家 票 社
甘家素有“戏曲世家”之称,甘贡三是“戏曲世家”的核心人物。甘贡三即甘鑫(1889—1969),早年毕业于政法大学经济科。他秉承先祖 遗风,为人谦恭宽厚,深得邻里崇敬。甘老先生 诗词 书画、 戏曲音乐无一不精,更精娴 音律,民乐方面精于笙、箫、笛,弹拨乐器中擅 三弦、琵琶,对 昆曲尤为酷爱,曾延请昆曲老艺人谢昆泉学习昆曲。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解放前夕,南京相继出现了“雅歌集”、“青光社”、“公余联欢社”、“新生社”等票房,其中著名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票房有“公余联欢社”、“新生社”等,均在南京活跃多年。1932年,国民党建都南京后,一些军政要人及机关职员在长江路香铺营(现江苏省歌舞团所在地)组织了规模较大的票房“公余联欢社”,这是一个官办的业余文化娱乐场所。联欢社聘请了 别号 红豆馆主的溥侗先生(宣统帝的堂兄弟)为戏剧部门负责人。戏剧部门下设 京剧、昆曲、话剧三组,昆曲组组长就是曲坛上早负重望的“江南笛王”甘贡三先生,成员有徐炎之、张善芗、刘孟起、王道之、吴南青(吴梅之子)、甘南轩、甘长华、甘聚华、甘汝敏 等人。溥侗与甘贡三为莫逆之交,两人皆酷爱昆曲,溥侗在宁时就住在南捕厅甘宅,终日与甘老先生相聚,切磋昆曲 唱腔、 曲谱。
张学良将军也是著名的京昆票友。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执南京时,蒋介石对他采取羁縻政策,只允许他去两个地方,一处是 夫子庙,另一处就是京昆票社。大约是1936年间的 一个晚上,昆曲组正在拍曲练唱,突然推门进来一位身材魁伟、器宇轩昂、身着西服的中年人,进门后独自坐在一旁听唱,曲罢,昆曲组骨干徐炎之向前请教来人姓名,对方非常谦和地答曰:“张学良”,全组人听后都很震惊,张学良当时是副总司令,竟只身一人轻车简从来此赏曲。徐炎之向张学良介绍了昆曲活动情况,张学良连声说:“很好!很好!”谈话中张学良态度和蔼可亲,随后又从桌子上拿了一本曲谱翻阅,听了两段曲,方才离去。
新生社成立于1935年夏,社址就设在南捕厅15号甘家 花厅内,甘贡三之子甘南轩任社长,成员主要有:甘涛、甘律之、甘汝恭、甘菊生、汪剑耘等,因甘家是戏曲世家,当时的名流如溥侗、 梅兰芳、 奚啸伯、 童芷苓、 言慧珠等常常出入甘家交流切磋 艺术,对新生社成员艺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很大。 1945年以后,新生社成立了民乐部,1948年正式更名为新生戏曲音乐研究社。
抗战期间,甘贡三携全家辗转入川, 在重庆参与建立了“渝社”及“重庆曲社”,传授昆曲。在西川五通桥盐务总局成立“业余昆曲组”。抗战胜利后,甘贡三全家返回南京,他在“江宁师范学校”任昆曲教师,同时恢复“紫霞社”,在南捕厅私宅,每月都举行“同期”(即集会清唱昆曲)。为解决青年人不识 工尺谱的问题,甘贡三先生花费数年时间,将百余 出戏的工尺谱翻成 简谱。1935年,上海 百代唱片公司邀请甘贡三先生灌制了唱片《 寄子》、《扫松》等昆曲数折。
1948年早春二月的一天,新生社部分成员为庆贺甘贡三六十 寿辰,在甘家宅内大作堂会。先由 梨园公会的艺人演出《 麻姑献寿》,接着甘律之跳《加官》,范儒林跳《 武财神》,徐伟如演《骂殿》。最后,甘贡三老先生亲自粉墨登场,携子、女、孙、媳、婿等合演昆曲《天官赐福》,甘贡三扮演天官(福星),寿、禄、喜三星分别由 长子南轩,四子律之,长婿汪剑耘扮演,其余宫女、文堂由媳、女、孙扮演,此戏除 魁星由范儒林扮演外,其余皆为甘氏一家,一时传为佳话。为祝贺甘老寿辰,“票界大王”溥侗因去沪未及时赶回,特派人送来用硃丹亲笔书写的《百寿图》(即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寿字)。
在甘贡三先生影响下,其子孙辈得以 后继者不乏其人。长子甘南轩三十年代组织“新生社”。次子甘涛, 1949年前,任 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组长,后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是杰出的 二胡、 京胡演奏家和指挥家。四子甘律之(法),工老生、小生、能操琴。 长女甘长华、幼女甘纹轩,尤擅昆曲,曾得红豆馆主、 尤彩云亲传。
新生社成员中,数甘贡三长婿汪剑耘 造诣最高,他饰演的 青衣和花旦行当, 声腔、扮相、动作诸方面都酷似梅兰芳,有“南京梅兰芳”之称。抗战时期,汪剑耘在重庆时,曾得到梅兰芳师兄王慧芳的亲授指点,收益颇大。1951年 8月10日,汪正式拜梅兰芳为师。
著名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严凤英早年也曾居住于甘熙故居,向甘贡三先生学习京昆 技艺,为她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四十年代,严凤英流落南京街头。1951年,甘律之把南京的所有业余票社及业余京剧爱好者组织成立了“友艺集”,当时地点在 太平南路安乐酒店。每天下午有清唱活动,有时是彩唱演出。严凤英在未回安庆前就经常到友艺集清唱京剧,演过“梅龙镇”及反串过“黄鹤楼”的张飞。也就是在友艺集,她和甘律之相识并相恋,订下了白首之盟。后来,票友们每日去甘家聚会,严凤英亦不时同去,甘贡三先生见儿媳新丧,又见凤英和律之兴趣相投,言谈举止也谦恭有礼,就让凤英和律之在甘府大院结婚。当年他们结婚和生活过的房间至今仍保存在南捕厅15号西偏院内。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 姓氏 以来,它就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寻根探源的大门,以满足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一份依附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可否认,这 是人的一种天性。正是这种天性将我们家族、 民族能无比亲密地联系起来。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有同葵花追寻阳光那样,呈现出一种 生物形态的 自然属性。为了寻根探源而来,为了认祖归宗而来。这无论从促进民族 统一大业、稳定社会、传承 民俗文化、增进对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来讲都是有利的。我们希望通过甘氏家族这一窗口,扩大收集甘氏家族 史料的途径,充实和提高 博物馆的人文 社会价值。
相关问题
给祖先上坟有什么禁忌吗
有的。首先,上坟时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 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闹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上坟时的贡品。一般上坟都会带贡品吧,这些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沈姓的祖先是谁?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来说,其人口是有600万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说的最多的一个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辈?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 周氏的字辈: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你还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辈吗?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问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属于什么星座?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这个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出生。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