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历史上主流社会所公认的经典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经典主要是先秦经典,对于宋明理学则要择善而从).至于中国文化中的释道两家,则要等到一个人有了分析能力,有了定见之后,方可涉猎,以广学识.对于参佛悟道,则要在具有了相当儒家为人处世的基础和文化功底以后,才可从哲学角度去研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易惑于其中而不自知.老庄虽被尊为道家,但其书根本就不是道教著作,因为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对于中国教育史稍有所知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学校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佛家的东西是成人之后个人所好的事情,而且佛家也不在国学之内,国学启蒙教育中当然不能有佛经道书,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了,即使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也是一本传统地习诵儒家经典.不但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时期要远离宗教,一个国家的政治也一定要把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弄清楚,政治必须借鉴历史的文化经验,政治如果扯上了宗教,便会走上失败的道路.我们做人也好,搞政治也好,对宗教最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六,国学经典诵读与英文诵读的问题也要搞清楚,尤其是幼儿语言的学习,打通语言关要用本民族的语言去打通,而不是用外文去打通!就绝大多数人的情况及条件而言,一个人要在掌握了本民族语言之后方可学习其它民族的语言,否则就会影响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即使学了外文也不可能准确的阅读和翻译.一定要严加区分,切不可等量齐观.现在国人重视外文的学习远远超过了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甚至将学习外文与现代化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中国人从来就不排斥外民族的优秀文化,西方的现代物质文明我们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加以吸收.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以西式的"现代化"标准来衡量,我们不能掉入西方的"现代化陷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给这个世界带来全新的生存理念和生存原则,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将是和平崛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将给这个世界带来和平与安乐.
最后,我们认为,国学教育是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指示精神的重大问题,更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号召.我们认为国学教育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的组成部分,实施国学教育不能像增加一两节普及课那样对待就算了事,这是一个事关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承的极其严肃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事关教育观念转变的重大问题.我们看到,近世以来中国的教育方针,受西风影响甚巨,所谓"启蒙即乏应对之宜,罔知立已修身之本;深研复无经济之学,昧于应世济人之方",真的是"有限年华,几场考试;无情岁月,数纸文凭".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二十世纪初年的新文化运动中有一个影响后世极深的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本无可厚非,然而提倡者却痛诋文言文,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妨碍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于是不分青红皂白,意欲尽弃而后快.果然,几十年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从白话文教育入手,对于中国的古文经典知之甚少,所谓国学素养几乎等于零.因为古文经典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以前的启蒙教育亦是从文言文入手的.现代人从小不去学,自然就无从知晓.于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再能够使用文言文,从而阻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几乎断绝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很难再直接从古代文化典籍中吸取养料.因此,国学教育的深意,乃是为了恢复国人的国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小打下一个坚实的国学根柢,为学有方,立身有道,然后再谈与西方文化的融汇交流.这样方不至于在欧风美雨的吹袭下不知所措,进退失据.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我们的后代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现代科学的方法与技巧,二者的结合方是正道.教育改革最终是绕不过这一问题的.我们不要在枝节的问题上争来争去.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我们拿什么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认为传统的经典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与资料.国学教育的深意正在于此.
谁能给我一分百家姓心得
2021-07-15

1

312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