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最显贵的姓氏之一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崔"应该算得上是最为显贵的姓氏之一了。现代崔姓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73位,人口约有420万。
在东北地区,提到崔姓,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你是朝鲜族吗?“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来唐的留学生,留唐后发展繁衍,汉化为崔姓,是今天中国朝鲜族的崔姓来源。
但实际上,中国的崔姓大多出自姜姓,而姜姓可以直接追溯到炎帝。《新唐书》、《通志》记载,当年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周朝成立后,被分封在今山东沿海一带建立齐国。
周成王时,姜太公的儿子齐丁公本来要传位于嫡子季子(排行老四),但季子却让国于庶子叔乙(排行老三),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叔乙继位后,将弟弟季子封于崔地(今山东邹平一带),此后,季子的后人便长居这里,并以地名"崔"为氏,从而发展出今天的崔姓。
历史上的崔姓,曾是贵族高门。大唐帝国里的荣耀,有崔姓身影。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杀掉齐庄公后,独揽朝政多年,后来逐渐失势,其后代崔姓转入鲁国继续为卿大夫。
汉代,世袭了父亲"东莱侯"爵位的崔业,与弟弟崔中牟分别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和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定居。
经过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发展,到了唐初,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这两个郡望与陇西李氏(今甘肃东南)、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和北京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荥阳)以及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望",是当时社会上最为显耀的世家大族。
那时的清河崔氏显耀到什么程度呢?仅在婚嫁方面,连当朝宰相、皇家子女想要与这五家结亲都未必能成功!"娶五姓女"成为了和"进士及第"、"修国史"相并列的具有唐代特色的文官奋斗目标之一。
皇帝为了打压这些豪门大族的势力,曾规定五姓七望之间不得相互通婚。结果消息一出,不但激起了这些家族之间"突击结婚"的"浪潮",而且他们竟然以"皇帝不准我们通婚"为光荣!
崔姓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能够位列五姓七望之首。
南开大学夏炎教授曾经做过一组统计,在有唐一代,仅仅清河崔氏一脉,入朝为官的就有287人,其中有确切的入仕途径记载的是84人。在这84人当中,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唐朝"公务员"队伍的有68人。唐朝近300年历史,共出了15位姓崔的宰相!
唐朝皇帝们,为打击山东的旧族势力,不遗余力地发展和改良了对我国历史产生过极为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的科举制度,掌权者本想通过科举制度,杀一杀山东大家族的威风,顺便为"公务员"队伍吸收点新鲜血液,结果崔姓家族完全没在怕的,雄厚的家族势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导致通过崔氏家族通过科举制度为官者不在少数。
诗圣杜甫广为传布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的"崔九",就是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的崔涤,"九"指排行第九;他的哥哥崔湜,是同朝的中书令。
从这首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当时崔姓的地位。至少这首诗明确地告诉人们,崔九和岐王(唐玄宗的弟弟)用的是同样的乐师,也就是诗的主人公——李龟年。一直到唐朝后期,唐文宗还在感慨,李家二百年天子,竟不如那些崔卢郑王!足以见得当时的崔姓有多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