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的回答
关注问题
宦蕾檬
2021-07-14
在中国,许多民族与地区都有过春节的习俗,其本意在于除旧布新,送往迎来。大年三十之前,人们置办年货,清扫卫生。三十那天,贴门神、春联,挂年画、红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大年三十夜晚叫“除夕”,即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一般人家都要围在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称“团年”。午夜时,还要燃放爆竹。 春节时吃饺子,是中国北方的民间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也就是新旧交替从子时开始。在中国南方,春节时多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 (2)元宵节 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晚上,人们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故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吃元宵是相沿已久的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元宵这种食品,原先叫“汤元子”,后改为元宵,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吉利。 元宵节以观灯为喜乐之事,故又称“灯节”,据《文乐书》记载,汉明帝时期提倡佛法,敕令在元宵节点灯敬佛,这首开元宵节放灯的先例。唐宋时,元宵节观灯的习俗已广为流传。清代灯节更盛,并一直延续至今。 元宵节也是民间花会,即各种民间技艺、舞蹈荟萃、竞相表演比赛的节日。 (3)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至今已流传了2000多年。远在春秋时代,人们就运用圭表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4个节气。到秦汉时,又确定了二十四节气,自此就有了清明这个节令。届时风和日丽,春意盎然,人们有放纸鸢(风筝)、荡秋千、踏青、游春、栽柳、斗鸥和拔河等活动。自唐代以来,把清明节与寒食节(冬至后的第105天)混同起来,统称清明节。祭祖扫墓、禁火寒食便成为清明节的主要内容。 (4)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名端阳、重年、重五,到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端午节的来历,其说不一,认为端午节始源于爱国诗人屈原的忌日流传最广。人民怀念屈原,便把他投汩罗江殉国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过节这一天包粽子、吃粽子、划龙舟便成为中国人民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又叫“仲秋节”。过中秋节,起于汉代。到宋代,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了。 中秋赏月、中秋祭月、吃月饼,是中秋佳节的主要内容。每到中秋之夜,当月亮升起后,在庭院设案,供品有月饼、瓜果等。月祭完毕,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酒”、“赏月饭”,并对望月亮向远在异地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少有趣的习俗,但都以“花好月圆”、吉祥如意为主题。 (6)重阳节 董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所以九月初九既称“重九”,又叫“重阳”。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