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万磊
2021-07-14
民俗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割不断的联系。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之俗”,即“人俗”。任何人都是自身所属民俗文化圈的一部分。民俗与人俱来,与族相连,是人生永恒的伴侣。一种民俗一旦形成之后,就会以一种特定的思考原型和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在民俗圈内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有意无意地整合接受具有共同心意民俗的规范。 任何民俗,说到底,都是一定民众群体共同心愿的显现。是一定民众群体心愿的“我们感”,正是这种“我们感”,构成了人类文化生命的dna。它类同于人类生物生命基因,以一种创造和再创造的文化密码,延续并制约人类文化生命的成长。 任何一个民俗,有原生态,次生态,再生态的衍化。如中国龙信仰民俗,从最早的龙意象,到后期的龙舞、龙舟活动,再到龙村龙潭、龙门吊等等以龙名谓的称呼,就展示了这一演变的过程。但是,不论是民俗的次生态还是再生态的泛民俗主义文化,其间始终蕴含着该民俗最初的意象,包孕着创造这一民俗事项集体的心愿,一种理性和非理性“我们感”形态表现出来的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并以集体心理定势--民俗思考原型线状传承,在人们代代相继的日常生活的器物、称谓、观念、行为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成为构成我们人类种族、民族、族群、区域人群中个人文化生命的特征的重要标记。

0条评论
当前问题最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