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族谱知识

族谱中记载的历史真实吗?比正史更可靠吗?

2018-04-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04
转发:0
评论:0
族谱作为与国史方志并称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主要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其中包含了各个时代的人文以及历史知识,是一种很特殊的文献资料。但经过历朝历代的编撰修补,族谱中记载的历史是真实的吗?会比正史更可靠吗?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在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别记忆和技艺的持续传承。姑且不管时间序,单单从空间的渐进分布看,中国历史的组成,即可分为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个层面,其对应的便是国史、方志和族谱三大类历史文献。前者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过去相对真实的历史细节,往往被认为是最值得珍重的信史。而方志则是一个地方信以传信、建立地方文化信仰的标杆式资料,在当时往往作为一方父母官据以了解该地方风土人情并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手段的信息源,尽管它难以避免地存在各类错误,但人们还是乐于接受它的“客观”。至于族谱,作为国史和方志的补充是历来的传统,但因其内容的局限、主观的认知、繁杂的人物...

  族谱作为与国史方志并称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主要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其中包含了各个时代的人文以及历史知识,是一种很特殊的文献资料。但经过历朝历代的编撰修补,族谱中记载的历史是真实的吗?会比正史更可靠吗?

  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在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别记忆和技艺的持续传承。姑且不管时间序,单单从空间的渐进分布看,中国历史的组成,即可分为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个层面,其对应的便是国史、方志和族谱三大类历史文献

  前者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过去相对真实的历史细节,往往被认为是最值得珍重的信史。

  而方志则是一个地方信以传信、建立地方文化信仰的标杆式资料,在当时往往作为一方父母官据以了解该地方风土人情并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手段的信息源,尽管它难以避免地存在各类错误,但人们还是乐于接受它的“客观”。

  至于族谱,作为国史和方志的补充是历来的传统,但因其内容的局限、主观的认知、繁杂的人物关系而大部分时候仅存在于一族一姓之间,随着时代的推移,相信它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更转而推崇一些大家的文集和笔记。久而久之,族谱的作用便有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不太可信的标签了。

  与国史、方志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各个角落不同,民间的族谱往往散落于南方,特别是闽浙粤赣的乡村社会中,亦或者被束之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人们要获取其内容,并不太容易,甚至窥其一二都显得有些困难,因此,能够收集并仔细研读大量、不同族谱内容者,更是少之又少。

族谱中记载的历史真实吗?比正史更可靠吗?

  族谱,在明朝是作为一个人的“身份证”而存在的,相当于现在的背景。做官从仕都要看这张“身份证”的,于是很多人为了能做官,私自篡改族谱,把自己定为名人之后。

  唐朝时期,修家谱,重门第的风气达到顶峰,唐太宗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关陇士族皇族一脉作为第一族,下令重修族谱。

  武则天也下令重修族谱,加入自己所在的庶族一脉。

  这种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出生高贵,随意篡改族谱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族谱的真实性。

  除了朝廷皇室下令修建完善族谱外,宋代以后,门第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世族新贵和有识之士也开始私修族谱,纠正了很多官方修谱的不实信息。

  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

族谱中记载的历史真实吗?比正史更可靠吗?

  到明清时期,统治者鼓励老百姓编修族谱,族谱数量得到了空前提升,对族谱的传承和保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走街串巷,查阅资料,在有识之士和老百姓的自发努力下,族谱有了进一步完善,真实性也提高了。

总的来说,族谱中记载的事情不一定是百分百真实,但可以作为参考,做比对研究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滴血认亲”可靠真实吗?
滴血认亲这个方法是不行的。因为科学家已经证明学的方面:A与B血型都可以混合起来的,O型血也是如此。还有鸡血都可以与人血混合起来的。古代讲的滴血认亲,就是小孩的血跟大人的血如能够溶在一块,就是父母亲生的,否则就不是。据了解,我国宋代的法医著作里面就记载了古老的亲子认定办法,进入现代社会,滴血认亲这个老办法肯定用不上了。提起亲子鉴定,很多人会想到古代小说上常常提到的滴血认亲。其实这种方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而在这种鉴定过程中,亲子关系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不是亲子关系的血液常常能融合。宋提刑断案不全科学滴骨认亲——假《洗冤集录》: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剧情:玉娘的丈夫被人杀死。宋慈查出真相,玉娘的父亲和魁就是元凶,原来和魁并不是玉娘的亲生父亲。在公堂上,宋慈...
· 三国里还有比魏延死得更冤的吗
三国里由于战乱,死去的将领不计其数,死得最光荣的当时是战死沙场咯,可是蜀汉的魏延却是死得太冤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魏延是刘备非常赏识的一员大将,这种重视甚至是胜过张飞和赵云的,在蜀汉的政权里,他几乎可以说是仅次于关羽的第二武将。历史上的赵子龙,虽然他有勇有谋为刘备和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功勋卓越,可他却从来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魏延他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可以称之为善战无敌,屡次为刘备排忧解难。如果没有他刘备恐怕得不了益州、更得不了汉中。这对于刘备来说是建立政权非常重要的。但就是这样战功显赫的蜀汉名将,却在刘备身死后,因造反罪而被杀。那么,事实上,魏延真的造反了吗?为什么说魏延是刘备非常器重的人?因为在刘备做了汉中王后,在回益州前准备留一人镇守汉中,当时关羽还在荆州,所以张飞以为会是他,结果刘备留的是魏延。魏延在刘备身边不停地为他扩张着势力范围,巩固边防,几乎没打过什么败仗。先后被刘备封为:镇...
· 未解之谜:巴比伦空中花园真实存在过吗
“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淹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不过也有些记载,虽然提到了“空中花园”,但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
· 真正背叛汉献帝的人是曹操吗正史中是怎么记载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献帝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献帝真的被曹操挟持了吗?别再被演义骗了,看看正史是怎么说的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就必然会提起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人们说起曹操的时候,都说他是一个奸佞小人。但是汉献帝真的是被曹操挟持了吗?别再被演义所骗了,不信你瞧瞧在正史中,对于曹操是怎么说的吧!当初在群天下群雄都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先人一步,将汉献帝迎回了许昌。之后曹操就挟持汉献帝来命令天下的诸侯。这是《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曹操所做之事。但是在正史中,曹操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其实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一个谋士向他提出的,这个人就是毛阶。毛阶向曹操提出建议的时候,说的是:奉天子以令诸侯。历史上的曹操也正如毛阶所提出的计策那样,是尊奉汉献帝为天子,而并不是挟持。如果曹操真的是挟持了汉献帝的话,那么就不会有汉献帝的衣带诏事件...
· 狄仁杰真的是神探吗?正史中有神奇破案记载吗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名著《大唐狄公案》,描述狄仁杰在州县及京都为官断案,与民除害的传奇经历。此书的影响很大,把狄仁杰描写为断案如神的神探。狄仁杰因此被称为古代中国的福尔摩斯。电视剧连续剧《神探狄仁杰》里,狄仁杰更是妇孺皆知的破案高手。狄仁杰真的是神探吗?他之所以被传为神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早年的狄仁杰是神童。因为他早年超众的才华,神奇的表现,以后做了司法官员,负责破案断狱,也就带有神奇的色彩了。有两个著名的故事,为他的神奇增加了色彩。一是小小年纪就敢于拒绝接受前来破案的县吏的查问。狄仁杰还是儿童时,有一次,狄家门人被害,县吏来调查,众人都去接受查问,只有仁杰始终在屋内读书,没有理会外面的吵闹,也就没有出去回话。县吏来责问他,他却说:“书卷之中,圣人备在。我尚不能与之接对,怎么会有空去理会你们这些俗吏?你们又怎么能责备我?”登时把县吏噎得说不出话来。二是进京赶考途中以高超的医术治疗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