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谱有几种存在形式?族谱的传承与古代的什么制度有关?
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就其内容形式而言,家谱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各地区文化、家族传统的差异,家谱带有强烈的平民特色。那么这种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家谱是怎样在中华文明史上呈现出团结一致的发展趋势呢?在纸张暂未发明出来之前,族谱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在家族之间传承的呢?可以说,族谱自人类繁衍开始就具有了稳定的发展基础,再加上古人强烈的家族意识的推动,在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古代,也有相当丰富的对于家族繁衍的记录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口述族谱。口述族谱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家族的世代谱系,这种记录方式广泛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历代沿袭着口述族谱的习惯。蒙古人将有关族谱的话语系统看作为宝贵的氏族的财产。因此,蒙古人的后代自小就被传授族谱知识,家族中没有人不知道部落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
族谱知识 | 2018-09-18 -
在参与修谱的时候,你需要注意哪几点?
修谱其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文字工作,而今大家对于家谱也是非常的重视,所以很多家族也都会去编修自家的家谱,或者编修已经存在的家谱。家谱作为一个记载父系家族、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从明清开始,私家修谱已经是非常盛行了,并且这也成为了很多宗族会关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会重修一次,那么这个重修一次也不是随便重修的,都是有讲究的,因为现在优质的家谱是比较少的,总是会存在一些瑕疵,还有一些是内容观念的老化,考证不清,结构堆杂,这样的家谱的存在价值就非常低了,所以如果想要有一个好的家谱,那么在参与修谱的时候,必须要多多注意,一般来说需要注意的有九点,今天就让我来说道说道。第一点:编修的原则参与修谱的人,在编修工作的时候,是需要依法依规的,需在自愿平等的条件下制定一套规则,从而表明此次修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比如说是为了继承优良的传统,家族团结和睦,或者是教育后人等等,所以这个编修的原则肯定是不能少的,这...
族谱知识 | 2018-09-17 -
浙江寻根到福建,意外发现古族谱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光是皇帝就出了好几百位。人口迁徙、斗转星移,皇族的血脉也散播在全国各地。追溯历史,翻看家谱,很多现代人的祖上可能就是皇族,甚至是打下一国江山的开国之君。浙江有这样一山村,一位村民去福建祭祖的时候,竟然意外发现自家祖先是一位开国皇帝。象珠镇清渭街村这个浙江村庄就是浙江省永康市象珠镇清渭街村。这个偏远山村3000多人口,无一例外全都姓李。据传这个小村庄李姓的祖先据是一个叫做李富的宋人,只知道是个宋人。而据清渭街镇村民了解,自己祖先是从福建莆田迁移过来的,当地才是李氏最集中的后代聚集地。因此,清渭街村民主动联系到了福建莆田的李氏宗祠。到当地进行联合祭祖,在福建莆田李氏的族谱中,清晰的记载了关于李富的情况,还有其画像。从族谱来看,李富是清渭街李氏的十八世祖,而且在这份详细的族谱记载中,直接记载到了一世祖李元祥,而且还都有画像。李元祥是何许人也?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第20个儿子,...
族谱知识 | 2018-09-16 -
为什么说坟前烧纸百回,不如撰修家谱一次?
有老话说,“一坟管三代”。谈到家运的传说,总会有“祖坟冒烟”的说法;谈到仇恨难忍,会说掘你家祖坟。关于修谱,还有“坟前烧纸百回,不如撰修家谱一次”的说法。为什么呢?一坟管三代谈到祖坟和祭祀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一坟管三代”的说法。解释起来,就是祭祀扫墓,一般不超过三代。说法是,直系的父辈、爷爷辈,再往上就不能祭祀,怕对后代有不利影响。这个说法根源其实来自封建社会。穷苦老百姓平时本就在为温饱挣扎,遇上灾年动乱,为了生存只能逃荒,祖坟自然没人管了。再往后安定下来,想寻墓,也不一定找得到了。再现实一些的,中国人的感情,一般在三代人之间最浓。再往上的曾祖,可能面都没见过。久而久之,很多地方往上在墓地祭祀三代就成了“传统”!中国人的祭祀中国人祭祀分为两种一种:是要到坟地去祭祀,比如清明节、寒衣节等。另外一种:就是在家里或者祠堂而非墓地去祭祀,比如春节。在北方的部分地区,大年三十到十五,会请出家谱轴...
族谱知识 | 2018-09-15 -
中国最富贵的六大姓氏,有你的姓吗?
而中国历史悠久,前前后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朝代更迭,历史兴衰,然而却有几个姓氏却是一直屹立不倒。这六大中国最富贵的姓氏,你知道吗?王姓王姓,根据史料记载和历史传说,相传王姓主要是源自于姬姓,而姬姓又是我国上古时期的八大姓氏之一,又是周朝的国姓,姬姓自然是十分显赫富贵的。王姓起源于姬姓,那么自然也算得上是富贵的,而且历史上还出过一位被称为“穿越者”的皇帝王莽,他从汉朝皇帝手中篡权,建立了新朝。进入现代社会后,王姓同样名人辈出,像王菲、王健林、王晶和王家卫等。李姓李姓是唐朝的国姓,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仅大陆地区的李姓人口就多达9500万。李姓是唐朝的国姓,在古代是十分显赫的,进入现代后,也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姓氏,除了人数上的优势,也有许多的富豪姓氏为李,比如李嘉诚、李彦宏等等。张姓张姓也是我国的一个大姓,人口众多。传说张姓这个姓氏的始祖是张挥,他是黄帝长子玄嚣的第五个...
族谱知识 | 2018-09-14 -
寻根问祖需要哪些条件?普通人可以寻根吗?
生活中很多人,主要是年轻一辈,对于“寻祖问根”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通常会认为这都是老一辈的有钱人闲人玩的游戏罢了。姓氏不止是个代号但其实寻根问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如果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如今人们在填写简历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籍贯”的选项,这就是这方面的表现之一但简历表要求填写的也只是省份的概念,具体到什么县、什么镇、什么村现在很多人乃至上几辈人都不知道了。这是因为清末以后,战争频繁,灾荒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四处逃亡,生存自然变成了首要选择。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某些观念的限制,寻祖这一块文化也更加缺失。只是近年来,人们又渐渐开始了自己的寻根问祖之旅。想找到自己的根,这正是我们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回归传统文化、寻找信仰的最好例证。一种本能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丝情结、一份真情。有些人离乡多年,有些人在外地长大,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乡……,在某个时候会想起故乡那破败荒凉的老屋...
族谱知识 | 2018-09-13 -
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自古以来,人口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迁移,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一、分封产生的迁移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二、强制性迁移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首都或特定地区的经济实力,或者为了打击敌国,削弱或消灭反抗势力,历来统治者都曾实施强制性的迁移,用行政或军事手段,将某些地方的人口迁入指定地区,也包括将被贬斥的官...
族谱知识 | 2018-09-10 -
墓碑上的对联应该怎么写?常用墓碑对联集锦!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墓碑上的对联都是很重要的,今天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墓碑对联,供大家参考二、墓碑七字对联上联:青山常绿托先灵;下联:福荫永垂佑后启上联:青山溢气龙凤舞;下联:蛇形灵贯子孙荣上联:抗美负伤不居功;下联:勤俭持家教子严上联:昆仲竖碑裕后裔;下联:二老添彩灵生辉上联:青山源远护吉地;下联:碧水长流霭瑞气上联:名山吉地安父母;下联:永固佳城旺子孙上联:青史天长照后人;下联:沃土地久藏英魂上联:求解放征战南北;下联:为公仆两袖清风上联:四面青山绕吉地;下联:五方龙脉供仙灵上联:鹊巢奥运颂千秋;下联:父母生死常相伴上联:他山石借佳城固;下联:懿德碑铭福泽绵上联:同树雄心创家业;下联:共卧钟灵佑后人上联:百世昌隆赖先辈;下联:千秋功德垂子孙上联:报效先辈唯修德;下联:希冀儿孙当尽忠上联:慈母圣地千秋在;下联:子孙尊教万古存上联:此地山川添秀色;下联:升天紫气佑儿孙上联:后环青山千古秀;下联...
族谱知识 | 2018-09-09 -
中国祠堂是怎么发展来的?有什么现实意义?
中国祠堂文化历史悠久,其滥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在墓旁搭盖简易的小屋居住,以守护坟墓并寄托哀思。学生们守护三年便散去,唯有子贡在小屋又守护了三年,这种守墓的形式后人称为"庐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贡庐墓处也"。古时人们也常会在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墓旁盖屋守墓。这种"庐墓"的小屋建筑也叫做"墓庐"。因此我们可以说,早期的墓庐就是祠堂的早期形式。后来二者分家,各自发展,形成各自的特点。下面仅就"祠堂"文化浅谈一二二。"祠堂'建筑实际上是伴随着秦汉"礼制建筑"而发展的。"祠堂"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大多建于墓所,所以又叫"墓祠"。在中国,祭祀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秦汉以后,民间祭祖活动多在家中或墓地举行。受帝王宗庙,尤其是唐代以后册封元勋功臣、敕建祠庙的影响,以祠庙祭奠祖宗的形式逐渐深入民间,元代以后基本形成定制,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
族谱知识 | 2018-09-08 -
北京有名的宗祠有哪些?这些宗祠形成于什么时候?
北京的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和历史都在世界的前列同时也孕育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和底蕴。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下北京地区的名人宗祠和祠堂。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到今天的首都,北京经历了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最辉煌、最具规模的古老建筑群,祠堂就是这些古老建筑的组成部分。北京的祠堂是北方祠堂文化的代表,从数量、规模、性质、种类上,都能深刻体会到古都历史文化的繁荣辉煌和博大精深。1.太庙: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200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规模宏大,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是中殿和后殿,均为面阔九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中殿即寝殿,后殿又叫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
族谱知识 | 20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