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是我国北方又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广泛流行于河北省,以及华北、 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韵大鼓起初是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后流传到天津、北京时被称为“怯大鼓”。自小学习怯大鼓的刘宝全通过自己不断对京剧的学习,结合怯大鼓的特点将怯大鼓的方言改为京音,形成了今天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的演唱形式是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伴奏乐器是三弦、四胡、木板和书鼓。京韵大鼓的体裁多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

京韵大鼓相关文献
艺术管理视域下京韵大鼓的传承发展探析
京韵大鼓是我国曲艺的重要曲种,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卓越的京韵大鼓艺人,并形成了各具特色与魅力的流派。京韵大鼓流派的形成是京韵大鼓艺人们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结果,也是这一曲艺音乐成熟与发展的标志,推动着曲艺种类的不断丰富与可持续发展。京韵大鼓在我国曲艺音乐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它丰富了我国传统曲艺形式,是曲艺音乐的一块瑰宝。但在发展中,一些流派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导致一些传统曲目失传甚至流派消失,令人无比惋惜。所以通过运用现代艺术管理手段,科学、合理地推动京韵大鼓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京韵大鼓及其流派的形成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最早是由流行在河北省中部一带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后来在北京、天津逐渐形成。艺人胡金堂、霍明亮、宋玉昆等改长篇大书为短段说唱,当时被称为怯大鼓。后经刘宝全等艺人改河北口音为京音而成为京韵大鼓。刘宝全吸收了京剧的一些唱腔唱法以及北京的民间小调,形成
查看全文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鼓词的曲种之一,唱词为上下句结构,除了每个唱段第一个上句的尾字为“起韵”必须押韵外,其他的句式均为上句不押韵下句押韵,押韵的字为平声。有时一篇鼓词中间为了情节内容变化的需要而换韵,叫做“花辙”。京韵大鼓唱词的特点,最主要的方面是基本句式及各种变化形式。京韵大鼓的音乐属板腔体结构形式,有慢板(4/4拍)、垛板(2/4拍)、紧板(1/4拍)三种基本板式,其中,慢板运用得最广泛,旋律最丰富。作为说唱音乐,京韵大鼓的旋律是以语言声调为基础的音乐进行。京韵大鼓各板式以平腔为主,平腔的特点是:吟诵性强,与语言关系密切,上下句均可用,旋律朴素平直,尾字不带拖腔,常用音域在一个八度左右。板腔体的戏曲和说唱,除了运用板式的变化来表现事件的进展,各种音乐表现力丰富的“腔”的使用,也是板腔体音乐的基本手法之一。京韵大鼓音乐性较强的“腔”有多种,这些腔主要在慢板乐句尾部拖腔上使用,而尾字之前,基本是用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