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拔河

拔河

拔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团队角力运动,世界各地皆有拔河活动。在今日的各种运动会中,仍然不难看见有此项比赛活动。目前拔河运动可被区分传统拔河及新式八人制拔河运动,传统拔河为20-30人的活动,过去以祭祖等活动常出现;但新式八人制拔河则为近代较常推展的运动,体重分级、规则分明,更具公平性,竞技性更高。目前八人制拔河运动被区分室内及室外,室外项目最初由欧洲发展,后来日本将室外带回后研发了室内拔河运动,甚至被国际拔河总会采用,成为国际赛固定时间交错举办室内及室外拔河的竞赛。亚洲国家八人制拔河推展最普及为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2015年12月,经韩国、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四国联合推荐,拔河以“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的名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成为韩国的第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拔河相关文献
藏文化—传统体育—独特的藏式拔河
藏文化—传统体育—独特的藏式拔河,   每逢藏历的节假日,在众多节庆活动中,藏式拔河尤为引人瞩目。即使在平日农牧闲
查看全文
韩国申遗抢下拔河:“拔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
韩国申遗抢下拔河:“拔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文化财厅(文物局)12月2日消息,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
查看全文
清明节为什么要拔河?历史上第一次拔河原来是在清明节!
拔河是清明节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拔河最早名叫“牵钩”、“钩强”,相传春秋时楚国和越国水军交战时,鲁班为楚国设计了一种名叫“钩强”的兵器,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使用阻和钩需要士兵有很强的力量。因此钩强对拉就成为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到了南北朝时,原本用于水战的牵钩在民间流传开来,特别是在多水的南方,渔民们把“钩强”改造成带有“挽子”的篙作为驾船的工具。而钩强对拉也从军事训练变成民间娱乐活动。逢年过节时,民间就会组织“牵钩”之戏,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蔑子做的缆绳来较量。唐朝时,这种游戏正式改名“拔河”,并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每逢祭祀活动,都会出现大型拔河比赛,热闹非凡。唐朝人为什么会喜欢拔河呢?因为唐朝人喜欢体育运动,又喜欢热闹,拔河正对胃口。当然,唐代最典型的运动是打马球。问题是打马球的成本太高了,需要有钱养马不说,从人的护具到马的护具,上好的硬木球杆,成本都很高,普通人家根本负担不起。因...
查看全文
拔河
历史中国根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春秋时期的楚国一带,军中已经出现拔河运动,用来训练士兵称为“牵钩”。书云:“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唐代以前的拔河活动以拉扯竹索为主,到了隋唐时期已将竹索改为大绳,绳长约50丈(即167米),两头还分系小绳索数百条。在古代拔河时一边还要敲着大鼓,以壮士气。唐中宗提倡此一运动,并曾多次观看拔河比赛,拔河者多至千余人,呼声振天,中外观众,无不震骇。进士河东薛胜在《拔河赋》中言:“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两队,名曰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光绪版《洮州厅志》“风俗”记载:“旧城民有拔河之战。用长绳一条,联小绳数十,干百人挽两头,分朋牵扯之。”唐代也称为“牵道”,《梵网戒本疏日珠钞》:“牵道者,大唐已南礼朗州人多乐作之。尽地作河。两边各有百人。或二百三百五百相对。以一条大绳。绳上复有子绳。绳...
查看全文
拔河是怎么来的
拔河是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比赛器材是一根粗绳。双方运动员站在界线两边,把对方拔过“河界”为胜。明明是“拉绳”,为什么叫“拔河”呢?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长江流域的楚国水军,在长期的战斗中发明了一种名为钩拒的兵器,用它钩住敌船,使其无法逃脱。不久,敌国也仿制了钩拒,战斗中你钩我拒地拼力气,力大一方往往能取胜。唐朝时,钩拒战作为游戏活动已在全国广泛开展,
查看全文
拔河相关标签
东亚传统竞技游戏
中国传统游戏
元宵节
新春游戏
朝鲜新春习俗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