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首页 > 历史综合
祭灶节的来历和风俗
祭灶节,是小年的别称之一,中国传统节日,由于幅员辽阔,各地风俗差异大,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中国南方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中国北方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关于过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祭灶节的风俗: 祭灶 是小年当天重要的活动。祭灶有几千年历史了,是我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小年这一天人们不仅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点等,也会把旧的灶神画像换下来,贴上家家户户“请”回来的一帧新灶王像。 扫尘土 过小年意味着离过春节不远了,小年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彻底打扫室内卫生,俗称为扫尘。而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为迎接新年做好充分准备。 剪窗花 小年通常是在为过春节做准备,而剪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剪纸品种之一。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 吃灶糖 灶糖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有一种是江米磨粉加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圆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称“糖瓜”。北京俗称“关东糖”,因是按关东传统制法做成;上海、江苏的灶糖呈元宝形,也称“糖元宝”或称“廿四糖”;山西地区则统称“麻糖”。此外,还有做成荸芹、葫芦、小鸡、小鸭等各种形状的灶糖。
1440次浏览
四川腊八粥的做法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 四川腊八粥的做法: (1)、先将米淘净,放入砂锅里,加水后用小火煲。若无砂锅用普通铁锅、铝锅也可代替。水不可加太少,以漫过锅的十分之六、七为准。    (2)、将猪肉馅放入锅里,待开锅后撇去泡沫。肉馅尽量选用较瘦的猪肉馅。    (3)、将虾仁洗净放入锅内。    (4)、将事先泡发好的香菇切成约3毫米小丁,再将泡好的木耳切碎一同倒入锅内。    (5)、把胡萝卜切成约3毫米的小丁,放入锅内。胡萝卜应选用小一点的,嫩一点的,中间不能有硬芯。    (6)、15分钟后,将熏干也切成3毫米的小丁,放入锅内。    (7)、10分钟后,将青笋切成3毫米的小丁,放入锅内。    (8)、期间应经常搅动粥,避免粘锅。视其情况也可再加些水(因为放了这么多东西后,粥会变得很稠,当然如果你喜欢喝较稠的粥的.话)。    (9)、30分钟后,加少许精盐后即可出锅。    以上大约可供3-4人食用,每人约3-4碗。
1524次浏览
腊八粥都有什么
腊八这天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粗细搭配不仅吃起来更有质感、也可以摄取更丰富的营养物质。 【不同地区腊八粥用料区别】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天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宁夏: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河南:用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等8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据说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浙江: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1489次浏览
小寒吃什么食物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此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需要注意,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一定要有的放矢。 【小寒节气适宜吃的食物推荐】 羊肉 羊肉属热性,冬季食用有补肾助阳的作用,还能缓解腰膝酸软。在寒冷的节气,吃上一顿羊肉汤,暖胃又暖身。 牛肉 富含丰富的高蛋白质,还低脂肪、低胆固醇,小寒多吃牛肉可以补脾益胃、补气养血、强筋壮骨的好处。 山药 富含蛋白质和淀粉,可以快速地在人体内分解成热量,帮助身体抗寒。而且山药性质平和,具有健脾益胃的好处,特别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小孩食用。 胡萝卜 养肝明目,能补血,可增加抗寒能力,还包含多种胡萝卜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因此被称作平民人参,寒冷气候下,增加胡萝卜的摄入意味着丰富维生素的补充,可调节新城代谢,增强耐寒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红薯 淀粉含量较高,能迅速补充热量,天冷时喝一碗刚出锅的红薯粥或吃一个热乎乎的蒸红薯,不仅有助于抵抗寒冷,而且有助冬季养生。
1482次浏览
农历小寒
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据长期的气象记录以来,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1839次浏览
福建泉州樟脚村
樟脚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村子里有很多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因为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故得名樟脚村。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樟脚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全村山地面积约8000亩,耕地面积约905亩。全村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常年农作物以水稻、地瓜为主,兼作花生、大豆、芋头、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这里四季风光旖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此外,丰富的山地资源主要用来大面积种植经济林木和油茶园。
1561次浏览
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
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日-23日交节。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也就是说冬至过后,因此在北半球的国家的白天会越变越长。 冬至这一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是最低的,真正的严寒是在冬至之后,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民间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还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还会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当然,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冬至习俗因为地域不同,在习俗上面也会有所不同,像是在南方,冬至会有祭祖、宴饮的习俗,北方地区在冬至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 到了冬至,也就标志这进入寒冷的时节,这个时候在民间还出现了“数九”的习俗,所谓的“数九”,其实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也有的是说就从冬至这天开始计算,每九天算一九,依次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时候,这个时候寒气已尽,春天也就来了,另外在民间还会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的俗语。
1706次浏览
小寒节气
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 小寒意味着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这一天太阳黄经为285°,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气温还会持续降低。冷气积久而寒,小寒的含义就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是一个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小寒是这样解释的:“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还没有冷到极致。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冷,但在南方却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
1656次浏览
腊八节吃什么
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习俗也不相同。每到腊八这天,北方地区的人们会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而南方会吃腊八粥、腊八豆、腊八豆腐等等。 腊八粥是腊八节最常见的传统美食,古代每年腊月初八都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人们会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这一天喝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 腊八面也是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主要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陕西省渭北一带的地区,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面。 在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泡腊八蒜是一个重要习俗,腊八蒜酸辣适中,还带着点甜味,通常用来沾饺子吃。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小吃,家家户户都会用草绳在通风处悬挂腊八豆腐,这种食物可以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吃的时候摘取即可,可以单独吃,也可以和肉类一起炖炒。
1553次浏览
冬至扫墓
冬至扫墓是在农历冬至这一天的一个习俗,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祭祖日子,在冬至这一天除了有扫墓祭祖活动之外在古代还有宴饮等习俗,在以前历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就是在农历24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在以前是一个比过年还重要的习俗,从现存的历史古籍文献等来看,在以前周人多以冬十一月为正月,而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从现在来看,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岁首和现在的,“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日期在同阴历十一月,所以有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时期的祭祀的活动的说法。 时至今日,在南方一带还有吃了冬至饭长一岁”的说法,民间流传的说法为“添岁”。从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描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冬至和扫墓祭祖相关的活动记载。 在如今冬至扫墓的习惯,是南方地区相对较为普遍的风俗,从杭州、苏州、南昌、莆田、上海再到昆明、海南和潮汕等地区都有类似冬至的扫墓祭祖活动。在一些地区人们在冬至祭祖扫墓时候往往还会用到一些糕点,做成动物形状来进行祭祖,而和古代一样在祭祀礼仪完毕之后还会有一些宴席来招待祭祖的宗亲,并大家一起交流生疏的感情。
1770次浏览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原本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节日。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部分地区就已经有“腊祭”的习俗。《礼记·郊特牲》中有记载,“岁十二月,合聚万物二索飨之也。”当时我国民间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祭祀的主要是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以祈求丰收和吉祥。还有一种说法是“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腊祭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这个月就被称为腊月,腊祭这一天则被称为腊日。腊祭的日期原本不是固定的,汉代确定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 腊八节原本是佛教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寺院会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举行法会,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后来这个佛教节日逐渐演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1562次浏览
2023年大年三十是几月几号
2023年大年三十是公历1月21日,星期六。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岁末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这一天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因为这一天更好是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所以把这一天叫做“大年三十”。民间非常重视这个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清扫庭舍,漂泊在外的游子也要赶回家里与亲人团聚,一家人在爆竹声中辞旧岁,迎来新的一年。
2027次浏览
祭灶节
“祭灶节”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年”,也被称为灶王节、扫尘日等,是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过小年的日期也有差别,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祭灶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拜火习俗,《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就是执掌灶火的神,管理饮食,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民间传说,灶王每年腊月小年要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人们为了表示对灶王的敬重就有了祭灶这一风俗,以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祭祀灶神也逐渐成为过小年的主要活动内容。 小年的民俗活动还有扫尘、吃灶糖等,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从这天起,人们就要开始准备年货,打扫房屋,干干净净过个好年,同时也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182次浏览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腊八节的传说又很多,也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故事。 一、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二、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百姓纷纷给他们送粥,岳家军饱餐之后大胜而归,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也以腊八粥纪念他。 三、相传,释迦牟尼曾苦行悟道,一天饿晕倒在河边,有位善良的牧牛女用多种米、豆和野果熬成粥给他吃下,醒来后在菩提树下禅坐,于腊月初八这一天得道成佛。从那以后,各佛教寺院就在每年的这天施粥馈赠给僧人、施主等。 四、古代的人们在冬天狩猎,捕获禽兽后把他们的骨肉作为供品,用火祭的形式祭祀神农,以祈求神农降福于人间,古时也称之为“腊祭”。
1577次浏览
小寒诗词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3个节气,表示气温冷暖变化。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在中国的诗词名句中有很多是描写小寒节气的,以下将列举一些: 《小寒食舟中作》 唐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此诗表现了诗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唐 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鹧鸪天·读尽牙签玉轴书》 宋 周紫芝 读尽牙签玉轴书。不知门外有围蔬。借令未解銮坡去,也合雠书在石渠。 微雨后,小寒初。满斟长寿碧琳腴。不须更问荆州路,便上追锋御府车。
1527次浏览
山楂的功效与作用
山楂是在秋天的一种果实,从功效上来说大多和消食有关系,清·叶桂撰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经解》中有云:“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唐本草》中有云:“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当然山楂如果要入药用还是需要进行一系列加工的,但其本身也有一定营养价值。 山楂属于蔷薇科山楂属植物,这种植物的分布很广泛,在我国浙江、辽宁、吉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江苏、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都有分布,也有别名:“酸里红、山里红果、酸枣”,这种植物的果实近球形或梨形,成熟的果实为红色,味道酸酸的。
1419次浏览
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什么职位
国子监祭酒是古代的一种职位,类似于现代高等学府管理的职位,祭酒作为一个古代官名,在汉代时期有博士祭酒,到了西晋时期就改设为国子祭酒,而到了隋唐之后就称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也是国子监的主管官。从古代来看,国子监祭酒就是中央政府的官职之一,大多时候官职隶属于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而工作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相关,作为一个专门的官署名,国子监祭酒长期存在于各朝各代当中。
1832次浏览
汤显祖的名作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性情挚真,坦荡一生。为官入仕,他清廉自守,勤政爱民;教育子孙,他言传身教,诲人不倦;诗词唱和,他辞藻绝美,文采风流;戏剧创作,他“为情作使”,才情天纵。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1508次浏览
龚自珍的诗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龚自珍诗词选摘】 1、《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4、《远志》 九边烂数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 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 5、《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 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 东邻嫠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何日冥鸿踪迹遂,美人经卷葬年华。
1734次浏览
连城培田古民居
培田古民居是迄今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13.412平方公里。这个客家小山村拥有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 书院群落是培田古建筑体系的组成部分。据介绍,明朝成化年间,在培田这个小村落,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创办「石头丘草堂」,学校虽小,却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秀才一百九十一位,十九人入仕,官到五品五人,最高达三品, 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中国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1573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