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的隐性冲突

2014-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9
转发:0
评论:0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的隐性冲突,   【摘要】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主要渊

    【摘要】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主要渊源于西方法学,渊源于西方的法律制度在中国适用过程中,必定会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些隐性的矛盾或冲突。
     【关键词】传统文化;法制;冲突
   
    
     中华法系曾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法系和印度法系一起被称作世界五大法系。中华法学融礼法为一体、道德教化与刑罚相结合的特点,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但中华法系已经解体,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和后,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与中华法系的联系已经被彻底割裂了。社会主义法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许多都是渊源或移殖于西方。一个渊源于西方的法律制度在中国的现实适用,必定会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些矛盾,如不认真分析是难以觉察的,当然要认清这些矛盾,就必须了解矛盾后面的更深层的原因。
     一、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各自法的不同特征
  中国传统法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刑轻民”、“刑民和一”。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特征,就要从法的渊源上查找原因。中国传统法学渊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从法学意义上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权利承担”,而忽视人的权利。
  (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义务承担”
  1.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义务、轻权利”根源于农耕文明。中国的文明发源于适合农耕的黄河流域,首先是通过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了解自然的发展规律,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律,使得人们的思想趋于保守。第二,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加深了集体间的协作和对集体的依赖,在集体协作面前,人更注重的是成员之间的协作并为集体义务贡献。第三,由于地域的相对封闭,更加容易造成中央集权,一个集权的中央更加削弱了人们的权利,并加重了人们的义务。第四,农耕经济可以实现自己自足,并不需要外部的资源,造成人们在交易方面的需要非常薄弱,因交易而需要的个体平等、人身自由也得不到发展。同时,与此相适宜的商业信誉及契约文化也就失去了诞生的土壤。所以,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是保守的,是内缩的。
  2.中华法系“以礼入法”的渊源,实际是在强调人的义务。中国传统的“礼”不仅是一般的礼貌规定,而且是对人的社会和政治角色及行为规范的严格规定。“礼”仅仅规定了一个人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方面应当尽到的义务,而没有提及他应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什么回报,即没有规定他的权利。当然,在一个人人遵守“礼”的规定的社会里,一个人对其他人尽到了“礼”的义务,其他人也会同样对他尽到“礼”的义务。这样,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得到了有效的调节。
  3.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通过突出义务来实现权利的。把中国社会中的个人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权利,而是义务。社会不是规定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然后由他自己依法要求和捍卫这些权利,而是给个人规定一系列义务,通过相互尽义务的方式完成社会结合和利益分配。例如,父慈、子孝、君明、臣忠,这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父、子、君、臣的义务规定。通过各自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父亲和儿子也都分别实现了自己的利益。这里的关键是,儿子得到父亲的关怀不能作为儿子的权利规定下来,而要作为父亲的义务规定下来。同样,得到儿子的孝顺也不能作为父亲的权利,而只能作为儿子的义务规定下来中国社会强迫个人尽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义务,就像西方社会强迫人们尊重和承认其他人的权利一样。
  4.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承担”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个人修为方面,要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克己复礼”,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对国家要“精忠报国”、“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总之人生在世就会有数不尽的责任和义务。 
  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强调人的“义务的承担”,渊源于中国文化的的中华法系也一样强调人的“义务的承担”,对于人的“权利”保护的很少,所以才出现了中华法系“重刑轻民”、“刑民合一”现象。
  (二)西方法学强调人的“权利伸张”
  与农耕文明的中国社会不同,西方大多属于海洋文化,西方社会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以权利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强调人的“权利伸张”:
     1.海洋文明造成了人们“权利伸张”。相对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的资源较贫乏,由于不依托土地,收获更加不稳定,外部资源的获取一般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商业贸易,二是武力征服。商业贸易中必备条件就是交易双方的人身是自由和平等的,这种权利的不断的伸张,逐渐发展到财产权、自由权、家庭权、选举权等公民权。通过战争和武力征服获取财富,这种虐夺也助长了人们“权利伸张”,所以西方的思想是开放的,是外张的,并带有侵略性。
     2.契约社会的形成促进了“权利伸张”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传统的人身束缚、土地束缚、行会束缚和等级制度逐渐消失。个人作为自由的和独立的行为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主体,无数孤立的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契约的形式结合成社会。把这些孤立的个人联结起来的是契约。西方社会就是通过权利关系把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人联合为社会。权利实际在“你的”和“我的”之间划出一条界线。西方社会的传统就是通过划分权利来调节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同时,契约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民商法的高度发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儒法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对于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秦王政来说,建立统一的大帝国既为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因此当他完成政治上的统一之后,如何巩固这种统一,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他日思夜想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课题,秦王政在起初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的方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秦王朝在统一过程中和统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正是按照儒者的设计建立起一套权力模式和行政体制,除了秦国原有的疆域外,秦王朝在山东六国并没有立即推行秦国原先实行的郡县制,而是依据各国的不同传统、不同状况,建立了藩属关系,承认各国
· 隐性
隐性基因隐性基因(Recessivegene)用来形容一种等位基因,只会在该生物的基因型为同质基因型,才会影响到表现型。若一个等位基因无论在同质还是异质的情况,都会影响表现型,则称为显性的。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过程,称为隐性遗传,而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过程,则称为显性遗传。有时,等位基因只有两种可能,其中刚好一项是隐性,一项的显性。隐性基因习惯以小楷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楷字母表示。这类隐性和显性基因的分布可用哈代-温伯格定律估计。亦可能会有多于一个等位基因是显性的,这种情况叫共显性。如人类血型中,A和B都是显性的,O是隐性的。许多著名的遗传病都是隐性的,因为这较难从表现型发现。隐性:镰刀型红血球疾病、色盲共显性:A1AD显性:色素失调症、卡勒曼综合症与肿瘤发生的有关基因中,肿瘤抑制基因通常为隐性基因。参考文献"On-linenotesforBiology2250–Princ...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造物文化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看,西方注重理性,东方偏重感悟。西方艺术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断变革;东方艺术形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的理念;东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指明了人道来自于教化而非天性。同样,设计中的人性也是源于教化而非天性。考证汉语中的“人道”一词的语源,在先秦儒家经典《左传》中子产曾说:“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就是说天道玄...
·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儒学未来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
·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儒学未来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