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黎族历史 黎族先民与“火”有着怎样的关系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95
转发:0
评论:0
黎族历史黎族先民与“火”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取的是天火,而取大地上的火种则是“燧人”大神,关于燧人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取的是天火,而取大地上的火种则是“燧人”大神,关于燧人氏(取火者)钻木取火的传说很多,例如: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的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煮来吃,这段文字至少反映了中国古代远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这对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掌握取暖和照明的技术,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五十万年前周口店的猿人洞穴遗址中,已发现有用火的痕迹,说明在那个时候古人已经知道利用火了,虽然钻木取火远在史前时代就发明了,并且为人类长期使用,但是由于钻木取火等工具皆为木制,很难保留下来,考古发现也极为罕见。

  考古发现的取火工具并不完整,缺乏具体过程,被视为“死化石”。为了解决上述考古现象,必须借助民族学资料,而黎族的钻木取火不仅有取火的工具,还能考察到取火的具体过程及其细节,这对印证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在2005年,钻木取火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黎族先民与火

  据史料记载,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秦汉时期南方百越的一个分支“骆越”与黎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资治通鉴》卷28《汉纪》胡三省注曰“余谓今安南之地,古之骆越也。珠崖,盖亦骆越也”。

  专家考证,陶器的出土,证明了黎族与骆越的关系,有力地作证了在当时,火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黎族的先民生活之中。黎族人民的刀耕火种,烧制陶器,酿酒等农业、手工业都离不开火种,其中钻木取火技术的掌握为黎族先民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在黎族的先民中,不但学会了使用钻木取火,还学会了保留火种和防火,就在东方江边的白查村,是黎族村落的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据调查,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有专门的人负责看守保留火种,村里儿童不得接近火种,而且在村中有着防火钟,只要钟声一想,全村的人就知道着火了,立即参与到救火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黎族人对“鬼”有着怎样的态度?黎族“鬼”文化
祖先鬼。各个村落,以自己父系血缘男性正常死亡的远祖和祖先构成。这种在人们意识上所谓“祖先鬼”是人们所崇拜的主干;黎族同一祖先的直系血亲的妇女,其嫁出去的又是正常死亡的,也被归为所崇拜的“祖先鬼”。若是人们有病,请巫师来家中查鬼。若巫师说:“乃祖先鬼作祟”那便是意味着大难临头,病者赶快请巫师、娘母前来杀牛祭鬼,巫师、娘母两者均是男性充当。其区别是祭鬼时,娘母穿上妇女的筒裙和上衣,盘旋跳舞,跳出宗教性质的舞蹈;巫公则穿上本民族男性的服装,或穿上从汉族那里买来的长衣,只司念咒,在多种不同祭祈仪式中,念各种咒语。天鬼。人们意识中认为天鬼住在天上,害虫侵蚀庄稼,人们认为是天鬼作祟。秋后海南岛多台风,台风所造成的风灾,人们认为是天鬼作祟,雨季里暴雨成灾,人们认为是天鬼的搬弄。天鬼的魔力仅次天祖先鬼。若是有自然灾害的出现,巫师认为是天鬼在捣乱,人们异常惶恐,杀猪、杀鸡,请“鬼公”祭拜天鬼。地鬼。海南岛处...
· 黎族人是怎样发展至今的黎族历史简介
早在原始时代,勤劳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用自己的双手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山栏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庞粒”的野生稻种,在保亭亦有类似的野稻栽培种发现。史书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山栏稻经过黎族的长期选育,成为适应性很强的旱稻品种,米质白,粘性强而芳香可口。如史书所记:“其粒绝白”,“味颇香美”的“黎米”“一家煮山栏饭全村香”。用黎米做“酒酉平”(黎语音译近似于“逼央”),十分香甜,是待客的美味佳酿。黎族人民及其先民精明能干,很早就懂得利用本岛“土生土长”的“吉贝”纺织“吉贝布”,吉贝布经手工艺术加工成了“广幅布”,并创造了纺、织、染、绩四大工艺,为中华民族棉纺织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
· 黎族的历法是怎样的?黎族历法简介
黎族的历法与农事关系比较密切,和汉族的农历相似。一年共有360天,也分大小月。年份和日期都按“十二地支”来计算,用十二生肖来称呼年份和日子,以十二日为一个周期日,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年,周而复始。二个半周期日为一个月,一年共30个周期日;一个人长到有一个周期年,预示此人即将长大成人。按十二生肖计算日子和年份的历法,在黎族社会中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影响更深。黎族在红白喜事、探亲访友、建屋修路、耕田下地等要按十二生肖选择“吉日”。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保定村习俗,每逢12天就有一个“禁日”,“禁日”这天不利农务,只宜休息。合亩制地区喜欢根据“吉日”、“凶日”安排或不安排生产生活,如牛日、狗日、龙日是捕捉山猪最好的日子。若在这3天不打猎,擅自更改日期的被认为是心地不诚,存心与山鬼作对,会得罪山神;猪日、鼠日最适合播种、插秧、犁田、收割、吃新米。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宗教意识。黎族...
· 黎族当年是怎样“砍山栏”的?黎族农业简介
黎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在1949年以前处于水平十分低下的状态,大致可分为刀耕火种的“砍山栏”与稻田二种类型。到近代,已基本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砍山栏“的耕作方式在黎族聚居的地区还广泛存在。1949年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黎族农业生产的状况大为改观,逐步向现代化农业演变。砍山栏刀耕火种式的砍山栏是与落后生产力相伴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耕地不足的压力逼迫,历史上曾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仍是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不翻土、不施肥,种植在离居住地较远的地方,砍山成园后,用尖木棒戳地成穴,种一至三年便丢荒一、二十年,全靠天然的自然力来恢复土壤肥力;另一种是技术上已经前进了一步,在距离居住地较近的地方,砍山种一年后,便用锄头来翻土,把收获后遗留的稻杆压下作肥,然后挖坑种番薯,到翌年2~3月收薯后,利用挖薯翻起的松土,再以尖棒戳种下山栏稻,如反复种植3~4年甚至8~10年...
· 黎族历史黎族民间流传的英雄故事是啥
黎族的英雄故事,多以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对人物的典型描写,加以神奇化和超人化,着力塑造黎族人民心中的理想英雄。故事《兄弟星座》讲述:勇敢善战的七兄弟,为了讨个公理,杀死了横行霸道的天猪,直闯天庭与玉帝辩理,并煮食天猪,然后在天宇犁地耕耘。故事表现了黎族人民无视天法的反抗精神。这在黑暗的黎族社会里,在野兽横行的刀耕火种的土地上,在饱受饥寒的黎族人民心中,燃烧起熊熊的希望之烈火。七兄弟是英雄“星座”,翘首天河,环行不息,激励着人们去战斗。另一个故事《勇敢的打拖》,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黎族英雄。故事讲述:万恶的老鹰精魔力无边,常常危害人间海国,凡年轻貌美的女子一旦被它发现,倾刻间便被它硕大的翅膀裹走,国王的公主、海龙王的女儿相继。打拖为了替人间海国除害,只身深入魔窟,勇斩老鹰精,救出了国王的公主和海龙王的女儿。当国王和海龙王向打拖赐婚,要招他为驸马和女婿时,打拖拒绝了。故事表现了打拖无私无畏的高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