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皇帝的“佳丽三千”,皇帝是如何宠幸的?
很多人都觉得对付家里的一个女人就已经很麻烦了,要是多几个怎么受得了啊。虽然羡慕古代帝王的生活,但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古代帝王后宫三千怎么对待呢,其实皇帝面对的可不止是佳丽三千,很多佳丽从生到死都没有见到皇帝都是很正常的,虽然皇帝有绝对的权威,但也需要一定的手腕。宋代文人周密的《齐东野语》卷19《后夫人进御》中记有五代时期梁朝的国子博士崔灵恩的一套理论。乍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再一想,崔灵恩的那套理论既不符合常理,又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后夫人进御》中说道:凡夫人进御之义,从后而下十五日遍。……其九嫔已下,皆九人而御,八十一人为九夕。世妇二十七人为三夕,九嫔九人为一夕,夫人三人为一夕,凡十四夕。后当一夕,为十五夕。明十五日则后御,十六日则后复御……凡九嫔以下,女御以上,未满五十者,悉皆进御,五十则止。后及夫人不入此例,五十犹御。故《内则》云:“妾年未满五十者,...
历史文化 | 2018-03-24 -
唐朝有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了长孙无忌你还知道谁?
公元643年3月23日,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跟随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第一次在凌烟阁中展示了大画家阎立本所绘24位功臣的画像,人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凉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魏征)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特进、卫国公李靖特进、宋国公萧瑀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徐茂功)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凌...
历史文化 | 2018-03-23 -
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还是谥号?
历史上的帝王,我们经常会用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来称呼他们,而不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实际上,高祖、武帝、太宗这些称号,都是他们去世后,后人对他们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可以区分为谥号、庙号。那么谥号和庙号又有什么区别?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考证,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获得谥号的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获得谥号。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资格获得谥号。而文人士子的谥号则由其亲友或门生故吏所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不具备官方性质。谥号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而那些作恶或没有贡献的国君,死后就没有谥号。用没有谥号来表示“恶谥”。“恶谥”同样起源于...
历史文化 | 2018-03-22 -
历史上喜欢改名的名人除了徐悲鸿、郭沫若,你还知道哪些?
姓名既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也是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由于中国文字意象繁复微妙,不同文字的结合常给人一种或简单,或深奥,或粗俗,或典雅的印象,不同的姓名也直接反映着命名者的心理和素养。历史上关于改名的趣事很多,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有改名的经历。施耐庵《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原名叫施彦端。他在江阴游学时,大财主徐麟羡慕他的才学,就请他在东林庵讲学。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还进行写作。施耐庵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时,突然想到了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麟问道:“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啥要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麟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时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专心致志而且用心极诚。”说着,他指着木鱼木槌说道:“我珍藏它们是想让人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专心致志的精神啊!...
历史文化 | 2018-03-22 -
清宫剧中的姓氏为什么那么长?这些姓氏后来都改成什么姓了?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现在,我们接触最多的宫廷剧无疑就是清宫剧了。据统计,以“唐宋元明”为背景的电视剧,一起加起来都比不上清宫剧的数量。清宫剧比别的剧总是有特别之处,那就是让人印象深刻的长长的姓氏。随着满蒙民族与汉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其生活习性逐渐发生变化,有意无意地效仿汉族文化,久而久之,他们的姓氏也随之变化。等到清朝灭亡之后,满族的姓氏也逐渐向汉族姓氏演变。那么,具体是哪些姓氏呢?A安--安佳鄂--鄂齐卓他、倭依特、西林觉罗敖--敖佳、敖勒多尔B白--巴雅拉、巴岳特(蒙)、白佳(蒙)巴--巴岳特(蒙)包(鲍)--辉图、博尔济吉特、伊勒根边--额尔吉卜--卜佳步--步勒默齐特(蒙)C蔡--蔡尔佳、赛米尔、比渣穆常--常佳曹--曹尔佳、伊尔根仓--仓佳陈--玉抹、费谟迟--迟佳崔--崔珠克D杜--杜鲁穆、图克坦、杜拉拉、生都、杜尔根基特(蒙)董--董鄂戴--戴尔佳、戴佳EF富(傅、付)...
历史文化 | 2018-03-19 -
中国的孝文化,你了解多少?唐朝的孝道治天下侧重在哪方面?
“百善孝为先”关于中国的孝文化,你了解多少?你知道孝文化的发展历程吗?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变化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以致中国人之...
历史文化 | 2018-03-01 -
辛弃疾发妻姓什么?《辛氏族谱》带你解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提起辛弃疾,我们一定不陌生他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菩萨蛮》。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满腹才华的大诗人。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怕老婆”的“怂”人。辛弃疾的妻子名叫范如玉,也是名家之后,父亲范邦彦是当时的太学生。之所以说范如玉大才是因为她不但有才华,而且还能“降得住”一向不羁的辛弃疾。辛弃疾一生好饮酒,范如玉十分不喜便逼着他戒酒,还在他书房的窗户上写劝酒词。有一次辛弃疾在大醉后醒来,看见窗户上的字便写了一首《定风波》,词中有一句“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看起来,辛弃疾虽戒不掉酒,但对妻子的话还是多有忌惮的。除了能劝住丈夫,范如玉还是一位能持家的贤妻。辛弃疾曾写过一篇《浣溪沙》,是为妻子50岁大寿写的祝寿词。在文中辛弃疾写道:“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明明都是50岁,妻...
历史文化 | 2018-02-26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历史上的王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骂王朗”这一情节,通过影视剧的方法表现出来,观众们的感受是非常直观,甚至是觉得很有意思的,只不过这一段很经典的情节,只不过是罗贯中又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真实历史上自然没有这段。只不过,我们可以抛开历史,就只是单独谈一谈小说和影视中的这一段剧情,一起来看一看,为什么“厚颜无耻”的王朗,却会因为诸葛亮的几几句话就被骂死了,王朗真的有那么“厚颜无耻”吗?诸葛亮骂死司徒王朗,乃是小说之言,历史上的王朗并非死於诸葛亮的詈骂。然而,回归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王朗为何会被诸葛亮骂死呢?皆因王朗没有抓住此次论战的核心。而在此次论战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是站在一个道德高点,去指责王朗乃是厚颜无耻的贰臣贼子。然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真正的厚颜无耻之人又怎么会被轻易地骂死?当初,项羽威胁刘邦,要将刘邦的爹给煮了。刘邦便耍无赖,说:咱俩结拜过,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咱爹煮了,就分我一杯羹。试想,如果是...
历史文化 | 2018-02-25 -
“丑”姓怎么读?丑姓的姓氏来源和人口多少你知道吗?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一个人的姓,是他所在的家族先辈的象征和代表。中国有一万多个姓,有些姓听起来就高贵不凡,例如:轩辕、独孤,有些姓一听就很玛丽苏,常被用作霸道总裁文,比如:梁、沈、顾、苏等。但还有一些姓,取名字反而像在自嘲,比如“丑”姓。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丑”姓的姓氏来源和姓氏故事。丑,作为姓氏,一般读niu(三声)。它的姓氏故事也很有趣。丑姓的姓氏故事相传,魏晋南北朝有个叫“丑千”的人。公元479年,南朝齐国皇帝萧道成的封禅之日,丑千看到了天地异象,他看到嵩山的东边有一块会降雨的石头,正在惊奇的时候,没想到石头开了,里面露出一方玉玺,后来他把玉玺献给了皇帝。暂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但丑千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当时的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丑”姓的来源。丑姓的姓氏来源《说文解子》中提到,“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也就是说,丑并不是单指相貌丑陋,而是指十二...
历史文化 | 2018-02-25 -
【阿族说帝王】我国少数民族皇帝为什么喜欢改名?改的最多的为什么是刘、李两姓?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还有不少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譬如五胡乱华时北方各国(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燕、南燕、南凉等),北朝中的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唐末五代时的后唐、后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领袖在入主中原、称帝建国前后,大都做了一件事——改姓。譬如十六国中前赵(汉赵)的建立者刘渊是匈奴人,使用刘姓。胡夏建立者赫连勃勃是匈奴人,祖上也用刘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鲜卑人,改姓元。五代后唐皇帝李克用是沙陀人,使用李姓。公元951年正月,后汉大将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同年2月24日,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不服郭威,也在河东太原称帝,沿用后汉乾祐年号,建立北汉。刘知远、刘崇兄弟和李克用一样也是沙陀人,改姓刘。在他们之后,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使用李姓。连辽国皇室,最早也被大唐赐姓李。谁强就服谁不难发现,但凡想在中原地区实施长久统治的少数民族政权,其皇族...
历史文化 | 201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