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族祠堂还有没有必要存在?
祖坟、家谱、祠堂是家族文化的三大核心资产。祠堂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历史文化 | 2024-07-09 -
探索族谱文化:开启孩子的成长新视角
族谱文化及其蕴含的家族历史与价值观,正逐渐成为家长们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资源。
历史文化 | 2024-06-16 -
二十四孝之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
子路百里负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孝道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性格直率勇敢,非常孝顺。子路早年家境贫寒,为了奉养双亲,他经常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背米回来供养父母。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后来,子路得到了楚国的赏识,被封为大夫,享受优厚的待遇,每顿饭都有丰盛的菜肴。然而,当他有了条件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时,父母却已经去世。子路对此深感悲痛,他说:“虽然我现在想吃什么都有,可以想到当年为了供养父母而奔波负米的情景,就吃不下去啊。”子路不仅在父母生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们,而且在父母去世后仍然怀念着他们的养育之恩。这种孝顺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传颂和赞扬。子路的孝道行为也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认为,孝顺是做人的根本,而子路正是这一美德的典范。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子路的孝顺行为,并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
历史文化 | 2024-06-13 -
开门七件事是哪些事?
在古代,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历史文化 | 2024-06-02 -
满月传统习俗剃胎发:文化传承中婴儿健康的科学解释
满月剃胎发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旨在驱邪避邪、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各地有不同的习俗和讲究,如剃头时要抱着葱、用面箩接住胎毛、挂上长命锁、请舅舅主持、喝满月酒等。剃下的胎发不能随便扔掉,要留作纪念或制成胎毫毛笔等。
历史文化 | 2024-05-30 -
长沙童谣:月亮粑粑、谢谢你的茶、牵羊卖羊、打铁歌
长沙童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长沙人民口头创作和传承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学习和传唱长沙童谣,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长沙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 | 2024-05-30 -
九紫离火运来了!这二十年离火大运什么行业适合做?什么行业不能做?
从立春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了传说中的九紫离火运的大运周期,这个周期有20年。之前我们走的是八白艮土运,所以房地产、基建等土、木相关的行业比较火,现在进入了离火运,什么行业会比较吃香呢?什么行业是不能做的呢?小谱搜集了网上的一些观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方向上的启发。
历史文化 | 2024-05-30 -
越南四次归属中国:历史回顾千年战争与归属纠葛
古代越南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四次被中国统治,但始终坚守对独立的追求。从秦汉时期的北属时期开始,越南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冲突。在三国至唐朝时期,越南曾宣布独立,但又被中国重新征服。在明朝时期,越南与明朝发生了战争,最终在1427年获得独立。清朝时期,尽管越南曾短暂被清朝统治,但在1884年的《中法新约》中,清朝承认了越南的独立。这些战争和冲突展现了越南人民对独立的执着追求和顽强抗争精神。最终,越南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历史文化 | 2024-05-30 -
婴儿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在民间,有婴儿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习俗,据说这样孩子就能够健康长大。孩子出生时,家中长辈便会向左邻右舍报喜,同时向亲朋好友们讨要一块布料,这些布料会被精心缝制成百家衣,上面绣有花鸟鱼虫或人物图案。人们认为孩子穿上百家衣,就接受了百家的照拂,便可以长命百岁。那些姓“刘”“陈”“程”的人家,谐音“留”“成”,因谐音吉利,这些人家的布头或旧布片很受欢迎。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蓝”与“拦”谐音,表示妖魔鬼怪收不走孩子。百家衣的制作讲究颇多,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而是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被称为道袍衫。而在衣服的底襟处,老人们会故意留一个口子,称为“藏魂处”。等到孩子满月后,母亲会将这个口子缝上,象征着孩子的魂魄已经牢牢地留在了母亲身边。吃百家饭的习俗则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如果家中有幼儿长期体弱多病,家人便会用红布缝制一个大口袋,向邻居们挨门乞讨粮食。用这100家讨...
历史文化 | 2024-05-28 -
为什么投票时常用“正”字计数?
在选举活动中,其核心环节是投票、唱票与计票,而我们常用的是“正”字计数法。这一方法直观明了,成为了众多场合下记录数据的首选,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即时统计并展示结果的场景里,它更是显得格外醒目与高效。那么,“正”字计数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它是由戏院司事们记“水牌账”演变而来。时间拉回到清末民初,当时的上海戏园,是一个充满市井气息与文化韵味的场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茶园”。戏园内部构造独特,分设不同的观看区域,有专为上流社会预留的花楼、包厢、正厅座位,也有供普通民众看戏用的条凳长桌区。不同于今日的电子票务系统,当时的戏园采用了一种原始而高效的售票模式—水牌账。入场观众由服务员引导就座。每满五人,戏园内的记账先生便会在一块大木牌(水牌)上标记一个“正”字,并标注服务员姓名。由服务员负责计数、收费等,这种方式高效又准确。随着时间推移,戏园开始实施门票制度,传统的水牌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正”字计数...
历史文化 |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