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晟恺
2021-07-15
编辑本段
史书的种类 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正史:以纪传体、
编年体的
体例,记载
帝王
政绩、
王朝历史,人物
传纪和经济、
军事、
文化、
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
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
著述(如
史记的《史记》、
范晔的《
后汉书》、
陈寿的《
三国志》、
欧阳修的《
新五代史》)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
杂记
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
杂史难以区分。比如《
汉晋春秋》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
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
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
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
风俗,民间琐事及
旧闻之类的
史籍,如
清代人潘永因的《
宋稗类钞》,
近代人
徐珂的《
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编辑本段史书的体例 按照体例分为四种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
西汉
司马迁的《史记》,它以
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
民族及
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
典范。又如《
汉书》。有个别的正史没有书或者志,比如《三国志》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
年月为经,以
事实为纬,如《左传》、《
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
袁枢的《
通鉴纪事本末》。这种
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
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现有九部纪事本末体的
古籍。 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
历史散文。分载多国历史。如《
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这一类。 按时间
和空间分为以下几种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他记载了上
自传说中的
黄帝,下至
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
东汉
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
专史,如
经济史、思想史、
文学史、
史学史等。 编辑本段纪传体史书的体裁 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
简史,以记载帝王的
言行为中心,兼述
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 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谱写人物
和事件。 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与
社会现象的专编。 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
重要人物的活动。 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史记》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作者是西汉
时期的司马迁。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黄帝至汉武帝),《史记》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
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
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
巨著后曾给当时的
大学者
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
著作而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
古代史书的通称,从
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
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诸子 中国
春秋战国时
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
小说等10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 、孟子为代表)、墨(以墨子为代表 )、道( 以老子、
庄子为代表 ) 、法(以韩非子为代表)4家 。 代表他们政治和学术观点的著作分别是《
论语》、《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志书 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
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
祠庙
寺观、
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方志种类大体是:1、综合全国情况的有总志和一统志;2、地区性方志,如
省志、州志、
县志、厅志、乡土志等;3、专志,指山水
禅林、
寺庙、
书院、游览
胜迹、人物、
风土方面的志书。方志
起源很早。《
周礼·
春官》有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说法。到了西汉和
魏晋时期,方志
一词已屡见不鲜。在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尚处于形成阶段。当时,无论是体例内容,方志皆属地理书,其
称谓亦多为地志、地记。其内容主要记叙地区的
方域境界、
山川物产、
风俗民情。现存的第一部具有比较完整内容的方志书《越绝书》(相传为东汉袁康所撰),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隋唐两朝,图经盛行,以志、记为名的方志书也发展起来。所谓图经,开始多以图为主,表示
疆域、山川、土地,经是图的说明,是图的附属物。隋唐时期,图经已以经为主,图反成为辅了,更加接近于后来所说的方志的性质。
宋代,以记地为主的方志成为史学的一个分支。至此方志书始体例初备,自成一体。
明代的方志比较
前朝又有发展,数量和种类都有增加。全国有一统志,各省普遍修总志或通志,省以下的
府州县亦各多次
修志。此外还出现了
边关志,以及村镇志等等。对于志书的性质,明代明确提出属于史的范畴。清代是地方志的全盛时期,不但种类全、数量多,在体例和内容方面也更加充实完备。清代
朝廷多次下诏促令各省修志,修山水寺庙以及园林胜迹的专志也很多,还修
关津志、盐井志、乡村
镇里场坊市里
等志。
清末又新出现乡土志。与清代相比,
民国时期方志的编纂,规模要小得多,体例多数亦沿袭
旧志,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如注意记载农工商业的生产情况和人们的生活面貌,还增加了各种
统计图表等等。中国的方志,反映地方特点,志书按时修订,包括内容广泛,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保留至今的志书(不包括山水祠庙等专志),约8500多种,其中清代最多,共6000多种,10万余卷。方志书除分藏国内各图书馆外,在
国外也有不少,亦有散存于私家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方志编纂工作由隶属于国务院的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领导,到
1995年,全国新出版的地方志已达5000多部。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
北宋史学家
司马光。 为《资治通鉴》作序的宋神宗便称赞此书“所载明君
良臣切摩
治道,议论之精语、
德刑之善刑、
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院、
威福
盛衰之本、规模
利害之效、
良将之方略、
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以治忽,
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永乐大典》初名《
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
解缙、
姚广孝、王景、
邹辑
等人纂修大型
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
中华民族珍贵的
文化遗产,是
中国古代最大的
百科全书。 <<
诗经>> 时代:
西周初期至春秋
中叶约五百年间 作者: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笑. 内容:
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共三百零五篇.风是民间流传的
小诗,最有价值,雅是
贵族写的,颂是对
君主的歌功颂德. 评价:是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国风部分表现了当时人民的
真实生活。 <<左传>> 朝代:春秋 作者:
左丘明[春秋末期] 内容:左传是三本对<<春秋>>最权威的翻译注释——<<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之一,内容自然是
春秋时代的历史啦. 评价: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生动,极具
文学价值。 《论语》 朝代:春秋 作者:论语的
弟子 内容: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
中心思想是仁. 评价:
儒家经典,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语录. 孟子 朝代:
战国 作者:孟子 内容:共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
儒家
大师,书中主要通过事情表达孟子的
儒家思想. 评价:儒家经典,突出的地方是提出了
民本思想. 史记 朝代\内容:产生于西汉,记录了
上古黄帝至
汉朝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西汉] 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具
影响力地位最重要的史书,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极高. 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