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皇帝都吃什么?怎么吃?
中国历代宫廷都把吃饭搞得大张旗鼓,有众多复杂的讲究。在推崇“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帝王们当然不能不讲究饮食。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古代历朝历代皇帝的饮食。从北齐开始,光禄寺成为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这种设置延至清代。隋唐还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用的食品、宫廷宴会的食品和在京官员的膳食,拥有职员数千人。殿中省尚食局则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脑为奉御,确保供应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饮食禁忌。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须遵循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将要进膳的时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间,禁卫森严,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拨食!”随即出现10余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着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的食盒,左手拿一条红罗绣的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来后,先要用银制品测试饭菜是否有毒,然后还要由专人“尝膳”,确定没有问题后,皇帝才能吃...
历史文化 | 2018-12-15 -
古代人吃饭也是分时间段吗?其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衣食住行一直都是跟着我们息息相关的,尤其是饮食习惯。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其实很多都是跟生活水平有关,我们看古代朝代变更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起义,都是因为底层的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想要去搏一搏。现在我们吃饭都是一日三餐,这也成为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方式了,那么在古代呢?古代人吃饭也是分时间段吗?其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其实在古代,古人们的一日吃几顿是跟他们的生存条件有很大关系的,比如在秦朝以前,当时的农业发展是比较慢的,所以当时的粮食产量是比较少的,从而导致人们吃的就比较少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古人们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然后皇室才有资格吃四餐,诸侯吃三餐。他们吃饭的时间段,一般是早上九点左右,叫做“朝食”,称为“饔”;下午“餔食”,称为“飧”,是四点左右。到了汉朝的时候,普通人也是一日两餐,不过在当时的贵族的生活当中,就开始实行一日三餐了,也是这...
历史文化 | 2018-12-15 -
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发展历程,你知道吗?
古代“墨”的性质经历了从“天然墨”到“人工墨”的转变,后期“人工墨”的功能又由实用功能延申到文化鉴赏与收藏的层面。后来墨已经不是简单的文房用品,反而是成为一个鉴赏品。
历史文化 | 2018-12-14 -
古代有春运吗?古人过年放假是怎么回家的?
春运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极为关注的问题,每年春节放假,五湖四海的人都抢票准备回家过年。所以,春运是每年出行量最大的时候。那你知道古代有春运吗?古人过年放假都是怎么回家的呢?其实,自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春节回家团聚的习俗,就有了春运。古人们虽然因条件所限,不像现代人一样大规模在外工作打工,但是古代官员、在外经商的商人、在外游历的文人、外出谋生的人,也会争取赶在春节前回家。古代春节也是放假的,比如宋朝。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等也都放假,这么前后连起来,差不多这一个月都在放假。唐朝虽然没有宋朝这么多假日,但也出台了不少人性化的政策,比如∶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30天的定省假(不含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15天的定省假。清朝中期,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即便有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看上...
历史文化 | 2018-12-13 -
古人“结拜”很讲究,有“五不拜”的习俗,你知道几个?
“金兰”取自《易经·系辞》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主要是用于表现坚固的友谊。“金兰谱”即是在纸上写上结拜人的生辰八字、家庭住址,连自己的祖辈三代的名字都要写。
历史文化 | 2018-12-10 -
古代有哪些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水利著作?
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和方志著作中有不少篇幅记述水利,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最重要的著作有以下几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十分独特的奇书,它不仅是神话传奇小说,同时是我国早期重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但作者难于考究。根据学者研究,《山海经》的4个组成部分出于不同时代,其中《山经》大约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海外经》《海内经》成于西汉;《大荒经》成于汉魏晋时代。《山海经》以《山经》最为重要,共2.1万字,以山为纲,分东西南北中5个山系叙述地理,包括山川、道里、动物、矿产、邦国、神话﹑传说等。在水利方面,每讲一水,言其发源和流向,并注意河流的季节变化,以及伏流﹑潜流等。对不少井泉﹑湖泊.盐池、沙洲等都作了记载,成为早期的珍贵文献。《山海经》还记载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西王母》等治水神话,对后世志怪小说、传奇小说、神话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禹...
历史文化 | 2018-12-10 -
教资成绩已出,那么古代当老师有相关从业资格证吗?
就在昨天晚上八点,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的教资成绩已经可以查询了,相信有不少人很紧张,这也说明现在有很多人都有去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从古自今,我们都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在古代,教师一直也是备受尊重的一个职业,那么,古代人当老师需要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吗?古代人都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老师呢?进入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跟你谈一谈。图源自网络古代的想要成为教师,也是需要通过考试的,比如说在《登科记考》中就记载着:“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当然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其实在西汉之前,教师们都是通过互相推荐,就可以上任的,所以没有所谓的从业考试,但是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类似教资的东西,比如说如果想要成为太学博士的话,那就需要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这个就相当于现在教育部主持的考试。当时的人们想要教学,那么就必须要通过这个考试,才有资格任教,同时他们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年龄都有一定的规...
历史文化 | 2018-12-09 -
古人是如何防范和应对疾疫的,你知道吗?
我国自古以来,对于突发疾疫都极为重视也制定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政策。虽然科技不是很发达,经济水平也不是很高但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古代是如何防范和应对疾疫的。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就出现过疾疫。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齐大灾”,这次“大灾”,按《公羊传》的解释,就是大疫。此后,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根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发生疾疫的次数分别是: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从死亡的人数看,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次是金朝开兴元年(1232),汴京大疫,五十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少数”。古代疾疫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可见一斑。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古人是不是束手无策,一点措施也没有呢?当然不是!尽管那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但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各样的办...
历史文化 | 2018-12-08 -
古人是如何养生的?
饮食养生: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因此,古人的食材较为丰富,各个层面都有涉及,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同时还讲究食材之间的搭配、宜忌,避免营养失衡。
历史文化 | 2018-12-07 -
冬天已到,古人们在冬天时常会做什么事情?
最近看到过好几次新闻报道,都说迎来了很多次寒潮,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以有不一样的方式抵御寒冷,所以我们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外出上班是非常正常的,那么冬天对于很多古代人来说,其实是一个修生养性的季节,因为在古代,只有冬天的时候农事才可以放下,人们在秋收之后,安逸地生活,所以古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可以说,在古代,虽然没有了农事,但是古人们在冬天也会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因为要生存,那么只靠农事肯定是不够的。比如说,古代的女性,在冬天的时候,会做的事情就是做女红了,毕竟在古代,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干活,所以古代很多女性都会女红,在冬天,大雪纷飞,农活可以放下,但是女性们不会歇息,他们可能会聚在一起,一起做手工,比如说缝衣服啊,纳鞋底啊,这些都是古代女性在冬季的时候,会做的事情。图源自网络再就是古代的男性,冬天到了之后,农事放下了...
历史文化 | 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