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首页 > 家族寻踪
阚家塘古民居
阚家塘古民居是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境内景区,其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下容村阚家塘组,是清朝乾隆年间李克瑞修建的李氏家族院落,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 阚家塘古民居坐落在山间的冲垅盆地上,湾中有东、南、北三股溪流如蛟龙绕过,村落宅居均靠北依山势而建。从地形上来看,阚家塘古民居是典型的山间盆地式古村落。 根据相关李氏族谱的记载,李姓始祖李怀楚于1580年前后由江西瑞昌清湓迁居阳新马峰尖。最初的院落大概只有百余平方米,是独一天井的联五建筑,后来李氏家族的人丁兴旺,加砖扩建,最终就形成了如今这个样子,宅院长约百米,宽约二十米,形成了上、中、下三层,三个大门,36个天井,108间房屋,正门上方书写着“盘谷清风”字样。 当我们往里看,可以发现李氏家族院落内的房间分为了五种类型,分别是祭堂、公屋、客堂、厨房和起居室。一般来说祭堂和客堂是家族人员的禁地,而客堂中的装饰是比较好的,有木雕藻井、雕花木窗,精巧木楼,这也体现出了主人善待友人和宾客的商人心态。公屋是家人活动场所,一般遇事聚会和操办家族大事都会在公屋,因此公屋平日里会保持洁净,严禁家禽入内。另外起居室,则无论长幼均为同等规格的面积。五个儿子和后代,都以确定面积使用并传承。
2108次浏览
始平世家冯氏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 始平世家冯氏是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于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始平冯氏在始平繁衍生息时间悠久,声望较高,人口较多。冯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在陕西。周文王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地于毕原,奉禄食采地理位置在陕西西安咸阳大荔的冯邑。康王十二年,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大都居于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始平,因此被称为冯氏始平世系。
3347次浏览
江西鄱阳瓦屑坝
江西鄱阳瓦屑坝一般是指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本来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的渡口,同时还是古陶遗址,如今湖边存在大量的瓦屑,所以才有瓦屑坝的名字。 瓦屑坝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在六百余年,饶州三十万移民从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出发迁徙,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集中,通过鄱阳湖入长江,向东进安庆府,到桐城、潜山、池州、凤阳……;向西入黄州府,到麻城、黄安、蕲州……后来,被转到四川、河南、云贵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莲湖乡瓦屑坝成为了明初我国两大移民集散地之一,莲湖乡瓦屑坝记录着大移民的历史,根据《中国移民史》等相关资料记载,江西瓦屑坝是中国八大移民点中移民数量最大、历史名人最多的“移民圣地”。 另外根据相关记载,明朝初期经鄱阳瓦屑坝外迁人口达214万人,遍布安徽、湖北等地,史有“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之说。 瓦屑坝在一些族谱当中,其写法是有所不同的,如"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而又因为口耳相传,所以"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
1948次浏览
桂峰古民居
桂峰古民居是位于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东北部,其历史比较悠久,在宋淳祐七年,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在此肇基,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几个世纪以来,桂峰蔡氏子孙在这繁衍发展,创造文明,使桂峰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桂峰古民居现存有39幢古民居,其中最早的是建于明代后期,整个村落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曾经是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地。 桂峰古民居有很多部分组成,有蔡氏祖庙: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建筑面积731平方米,为二进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是蔡氏最早肇基地,始建于宋元时期;蔡氏宗祠:占地面积948平方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公元1169年蔡茂相中进士后于第三年主持兴建,当时正值蔡氏家族鼎盛时期,建筑豪华;石狮厝、楼坪厅大菲、后门山大厝、后门岭民居、后门田大厝、资寿寺等等。 桂峰古民居虽然建设的年代比较悠久,但是古风犹存,如果大家想要明代后期、清代时期的建筑的历史,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好去处,在2002年的时候,桂峰古民居还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国家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238次浏览
陶渊明的后代家谱
陶渊明是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被称作"百世田园之王,千古隐逸之宗"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绝唱。关于陶渊明的后代,并未分布在同一区域。随着时代的迁徙,其后代大约分布在湖南、南京禄口镇昝(zuǒ)巷及江宁禄口昝巷、江宁区陶吴镇。明朝永乐二年,陶渊明长子的后代璋公与珙公,一同从江西迁徙来湖南,一个定居益阳安化,一个定居常德汉寿。 陶心浩(陶渊明后人)一脉就是定居常德的璋公后代,自此以后,这一脉的陶氏后人就在湖南繁衍生息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德”字辈这一支陶氏后人,为了躲避太平天国战祸从江宁禄口昝巷迁到南京城里门西的花露岗胡家花园附近,至今已历四代百余年历史。 在黄河之滨的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五柳村,也逸居着一支陶渊明的后裔,其迁徙及衍播脉络十分清晰,可由水川巜金陵陶氏家谱》、什川《金陵陶氏家谱》及先祖墓碑碑文和南京《陶氏家谱》清楚地佐证。
2171次浏览
江湾萧江宗祠
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萧江宗祠是萧江氏族发源地江湾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号称“江南第一祠”。 萧江宗祠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雕刻精美,是江湾景区的标志。萧江宗祠占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后堂四进。前院为宽敞花园,设有半月形莲花池;前堂为五凤楼、九脊顶、午朝门、月楼;中堂粗梁大柱,鼓 式石础;后堂高于前堂,有楼阁安放灵牌。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巨族,长居江湾。此地钟灵毓秀,孕育出众多人才,自宋至清孕育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传世着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进入《四库全书》,是当之无愧的“书乡”代表。
2571次浏览
洪洞大槐树简介
洪洞大槐树就是指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其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洞大槐树的正门,是一个“根雕大门”,其以槐根作为造型,寓意着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着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洪洞大槐树标志性的景观,是一个根字影壁,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在古大槐树处,有一个碑亭,它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 洪洞大槐树还有二、三代大槐树,其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而来的,二代大槐树距离现在将近有400年的历史,三代大槐树也有近拜年的历史;另外千年槐根,这个千年槐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离现在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此外洪洞大槐树景区还有很多景点,如移民浮雕图、祭祖堂、望乡阁、献殿、溯源阁、中华姓氏苑、广济寺、槐木化石、石经幢、过厅、洪崖古洞、民俗村、魁星楼、同源渠、思源潭等等。
2454次浏览
东阳卢宅肃雍堂
在江南,大多数是以小桥流水居多,但是东阳这座卢宅肃雍堂就不太阳,卢宅肃雍堂是中国长达九进的古居民,其位于浙江省东阳市,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卢宅是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的江南士族宅第,其核心部分“肃雍堂”轴线前后拥有九进院落。 东阳卢宅肃雍堂在世间能有着“北有故宫,南有肃雍”这样的称谓,并且还是中华的“大宅门”,其实就在于她的古宅恢宏,古建筑艺术登峰造极和推崇儒学,鸿儒辈出而中华罕见。东阳卢宅肃雍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座民间的故宫,有着精美的木雕,历史悠久而弥足珍贵,而且这木雕也是肃雍堂的精华之一。另外肃雍堂的发祥,很大程度上是崇儒学、敦礼教,尊师重教的结果。 在东阳卢宅肃雍堂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花灯,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肃雍堂现存一盏大堂灯尤为华丽典雅令人叹为观止,宝盖下,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这架大堂灯高4.5米,重255斤,用了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已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另外在很多部影视剧中一些恢宏、华贵的场景就来自这里,例如《天下粮仓》、《雍正王朝》、《人间四月天》等电影电视,也扩大了东阳卢宅肃雍堂的影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
2353次浏览
珠玑巷历史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其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城北部偏东,地处梅岭与南雄县城之间,珠玑巷是国家级AAAA级景区。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称,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地。 珠玑巷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时期,在唐开元四年的时候,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只要是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珠玑巷是中原南迁氏族的驻足地和发祥地,在岭南人文史上有重大影响。而且根据史料的记述,珠玑巷人向南迁移的史事从唐朝开始,但重要的迁移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大规模的有三次,陆续个别南迁的有一百多次。 到了唐末的时候,因为战祸和自然灾害,很多人都来到了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在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其大片的荒滩并不断增生的沼泽地成为南雄珠玑巷农业迁民的目的地。明代的时候,梅岭道上仍然一片繁忙,清代也是,而且梅岭道仍“为江广襟喉,南北之官轺,商贾之货物,与夫诸夷朝贡皆取道于斯”。 广府人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明代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根据相关的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调查结果的显示,珠玑巷南迁的姓氏150多个,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在珠江三角洲,名唤珠玑的街巷很多,江门新会城区有珠玑里,广州有珠玑路,东莞有珠玑街,南海九江有珠玑冈,都是为纪念故乡南雄珠玑巷而得名。
2314次浏览
龙井古民居
龙井古民居是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沙田镇的一个景点,其距离贺州市区是比较近的,几公里的距离,这个龙井古民居的面积不算很大,但是里面有很多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虽然贺州这里有很多的古村,龙井古民居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其实一个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古村,到如今还保留着大量的清朝同治时期至光绪年间的古民居群。龙井古民居建筑技术精湛,建筑物雕龙画凤,保持完整,龙井村也是本地人聚居的一个重要村落,仍保留着本地人的奇特生活习俗。龙井古居民还有一个千年的古驿道,这个千年古驿道全都是用条石铺设而成,总长1000多米,现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但仍可见当年的历史足迹。居民区的龙井泉水甘甜芳香,冒出一尺多高的串串水珠,据说这个泉水还能预测天气。多棵参天古榕分布在寨中,欢腾的小凉河流经村寨。马东、道东田园风光点缀其间。其中还有很多影视剧在龙井古民居处设置拍摄点,这也引得众多游客对龙井古居民产生浓厚的兴趣。 龙井古民居这里除了古建筑之外,还有很多田园风光是值得去观赏的。龙井古民居这里还有大片的茶花园,每年春天的时候,这个龙井古民居的景色是格外的美好,在这里也能拍出很好看的照片。总得来说,龙井古居民还是一个去观赏的好去处。
2420次浏览
樟脚古民居群
樟脚古民居群砌成语清嘉庆四年,所以到如今也有207年的历史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从324国道泉州市泉港区段朝阳公路往里走三四公里,经过蜿蜒盘旋的山路,就能到达涂岭镇樟脚村古民居群。 樟脚古民居群一共是有十座古居民,大小不一,现在还有人住。古居民是用砌山石,形状不一,色彩鲜艳,古香古色,堪称一绝。樟脚村还有大溪涧、金钟潭、观音山寺等,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 根据村里的人说樟脚古民居群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在村子里面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樟脚村因此得名。 当我们走进这个古民居群的时候,会发现这里全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里,历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气中。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砌屋时依山就势,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许多人家,同一座房子里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还得上几级石阶。户与户之间,都有石卵台阶相连。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顶,也有上面部分垒土坯的。这些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窗户少而小,据说是从防盗方面考虑的。同一座房子里,却一定要在前房后房之间留一道哪怕只是窄窄的露天巷道或小天井,为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古民居中最为堂皇、最具特色的应数“瑞峰楼”。
2032次浏览
钮氏家族的起源
钮这个姓氏是在当今较为少见的姓氏起源上来看主要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祖居吴兴以及后世改姓,但在宋代时期钮氏的百家姓排名大致是在191位,而钮氏家族在历史中也有出过很多的名人,例如在元代时期有钮克让,而明代时期有钮氏家族的钮衍以及藏书家钮纬(祖上吴兴客居),在清朝有钮秀于钮福畴、钮福保等。 钮姓大家族姓氏人口相对较为分散,在今天的北京以及天津、陕西、河南、河北、河南、山西、内蒙、浙江都有分布,可谓遍布大江南北,从古代的郡望和堂号来看主要有吴兴郡,以及理德堂、状元厅、本仁堂等,从起源的细节上来看,在《晋书》中有记载:晋有钮循,望出吴兴。的说法,起源上一个源流中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祖居吴兴,当时以椒房之戚拜赐印绶指印“纽”而赐姓,故本姓“纽”,后才演变成“钮”,这就是钮氏姓的由来。而在改姓的起源由来说法上主要是来自于清代时期满足八大姓之一的钮祜禄氏改汉姓为郎、钮氏有关。
2698次浏览
免费家谱查询
免费的家谱查询途径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通常来说通过免费的方式进行家谱查询我们可以通过线下在图书馆、档案馆、收藏馆、寻根地的宗族祠堂等地方进行走访查阅,线下的家谱查询相对较为费时,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线上查询,在线上互联网中有很多的家谱信息查询资料库,在通过线上设定条件之后分门别类的进行查找更有目的性和精准度。 家谱对于每个家族乃至社会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是一种记载着家族事迹以及历史人文的图鉴,也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其中有包含人口学、民俗学、历史学、人文学、社会学等最为宝贵的资料,我们在需要查询家谱的时候首先一要明确我们查找的目的和方向,二要懂得怎么去进行筛选和归类,三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最好还可以去家谱祖籍地去寻根探访,这样查询出来的家谱和相关始祖的资料才是最为可靠的。 免费查询家谱的方法: 线下查询方法: 通过图书馆、档案馆、收藏馆、祖籍地、民政地方等机构进行走访查询。在通过探访祖籍地进行寻根,找到相关姓氏的祠堂进行走访和探寻,搜集线索资料,以供后期家谱查询的寻根偏正,方式可以先通过找寻亲属关系来进行。 线上查询方法: 通过免费的线上家谱数据库查阅,进行条件筛选进行,在查询之前最好能先获知例如始祖、祖籍地以及字辈、堂号或是相关族人宗亲的信息,在进行条件选择之后查询结果会显得更加精确。例如在谱库中(https://www.zupu.cn/zp) 我们通过年代的分类以及地区的分类(省,市)、姓氏划分结果会显得更加可靠。
2790次浏览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是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冬至扫墓祭祖也是我国的祭祖习俗之一。据说,在唐宋时期,冬至就已经作为祭天祭祖的节日了,皇帝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祭祀大点,百姓也会向先祖祭拜。冬至祭祖也称为祭冬。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扫墓祭祖也有大致的过程步骤,首先是将祖先的坟墓清理干净,包括坟墓及其周围的杂草和垃圾,若是坟墓出现漏水、塌陷等问题还要及时填补修缮。清扫完之后就可以在坟墓前摆放贡品,常见的贡品有馒头、梨子、苹果、枣子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花卉,比如菊花、百合花、君子兰花等等。这些都完成之后就可以祭拜祖先了。 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扫墓祭祖的主要寓意就是礼敬祖先、体现孝道。
2350次浏览
兰陵萧氏有多牛
兰陵萧氏是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其是开基于东海郡兰陵县的望族。兰陵萧氏与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这些世家不同,其名气不是一开始才有的,兰陵萧氏的社会地位的上升和士族门第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在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再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其中以南兰陵为基点,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后来在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并且建立了齐、梁两朝。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兰陵萧氏进入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人才辈出,,一共出过四十二位宰相,齐梁诸帝二十一位天子,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客。文人中最突出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选》。与王、谢、袁并称为四大侨望,即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并称:[王谢袁萧]。西梁灭亡后,因萧皇后之故,兰陵萧氏成为隋朝外戚,满门显著。 到了唐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比较繁荣了,萧姓也出过10位宰相,其中齐梁一房即占了8人,他们几乎全部出于这一房的同一支,且一直从唐初一直延续到唐末。而兰陵萧氏在入隋后已一步步融入到关陇集团中,所以兰陵萧氏与上述讲到的四大侨望不一样,兰陵萧氏一直繁盛到了唐朝时期。
2241次浏览
张氏家族发源地在哪里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4位,当代张姓人口数达到了0.954亿,百家姓排名第三位。 历史上,对于张姓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 1、认同最广泛的说法为张姓得姓始祖为张挥,发源地为今河北省清河县。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就张姓始祖张挥来说,号天禄,青阳之子,为黄帝之长子玄嚣(五帝之一的少昊)的第五个儿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 2、除了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还有天下张姓根在濮阳的观点。河南省濮阳县和河北省清河县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比如古清河流域,流经现濮阳及清河。换而言之,在张姓的起源和散播过程中,两地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濮阳县建有挥公陵园和张挥公园,以纪念张氏始祖。
2786次浏览
瓦屑坝十大迁出姓氏
瓦屑坝迁出移民中,有项、朱、胡、邹、王、程、何、董、方、高、黄、邵、吴、余……等姓氏。瓦屑坝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组织的从江南外迁大量人口进行垦荒事件。鄱阳瓦屑坝成为安庆地区和其它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在明朝的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安庆府居民中已有27万江西瓦屑坝移民。 瓦屑坝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本来是潘阳湖畔的一个古老的渡口,明朝的移民就是从这个渡口上船被送到安庆等地的。由于许多因为因年代久远而忘却具体的祖居地,因此也就将瓦屑坝作为他们的元局地。瓦屑坝是思想情绪的一种凝结。 瓦屑坝之所以能够成为移民集散地,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瓦屑坝地形又成半岛形状,饶州府各县移民到达瓦屑坝集中,在这个半岛状的瓦屑坝,既能防止移民逃离,又便于府官司员来往县城,加强管理及办证迁移。移民们从瓦屑坝乘船,过鄱阳湖到达湖口,然后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可到达湖北各府县。
4076次浏览
如皋冒氏家族
如皋冒氏家族起源于元末明初,兴旺发达于明朝,并成为明朝时期如皋冒、苏、李、钱四大望族之一,官宦世家。对明朝灭亡,他的切肤之痛是不言而喻的。冒氏先人为成吉思汗后裔,忽必烈第九个儿子镇南王脱欢的后代。元朝末年,皇帝曾通过给子孙后代封地的方式保护皇族免于灾祸。冒氏家族的先人冒致中选择了将封地定在如皋。因为,在如皋这座风水极佳之地隐居,远离兵祸战乱,可以自求多福。 如皋冒氏家族中最有名的人物无疑是跻身”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冒襄,字辟疆,他是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朴巢诗选》《朴巢文选》《先世前征录》《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他最为人乐道的就是与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
2483次浏览
兰陵萧氏后人怎么辨认
兰陵萧氏是古代南朝刘宋时期以军功而起来的一个士族,也是历史中的古代著名家族和大门阀,和历史中大多数的门阀相比兰陵萧氏兴起于南朝中后期,属于典型的“晚出门户”,在《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中·柳冲传》载唐朝人柳芳综论中古士族的说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兰陵萧氏列为南朝“四大侨望”之一,所以后人也会习惯将兰陵萧氏作为江东侨姓士族的主要代表之一,兰陵萧氏的后人有很多从辨认上可以看到历史中不少兰陵萧氏多为帝王和大官,其后代家族子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在唐代时还出了十个宰相,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开始慢慢淡出。历史中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 兰陵萧氏家族历史中相关的后代人物从帝王和宰相来分有: 兰陵萧氏皇帝: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南齐第二位皇帝萧赜、萧昭文、萧宝卷、萧宝融、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萧衍、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及文学家萧纲、南梁皇帝萧绎、南朝梁宗室萧庄、西梁第二位皇帝萧岿、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萧铣 兰陵萧氏宰相: 刘宋时期名臣萧思话、南朝齐宗室大臣萧缅、南齐宗室大臣萧嶷、南齐宗室大臣萧子良、萧锵、萧子懋、南齐宗室大臣及宰相萧子明、萧昭粲、萧惠休、萧颖胄、萧伟、南梁宗室宰相萧渊藻、唐朝宰相萧至忠、唐懿宗时期大臣萧邺、唐朝宰相萧仿
2327次浏览
闽清宏琳厝古民居
闽清宏琳厝古民居,又被称为新壶里,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这个闽清宏琳厝古民居的始祖是药材商人黄作宾,建于清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然后由他的长子黄宏琳四兄弟续建,这座古居民一共经历了二十八年的时间才全部落成。而宏琳厝到如今大概也有二百多年的时间了。宏琳厝是全国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单体建筑。 宏琳厝占地面积17832.28平方米,可以说这个面积是非常大的,看这个宏琳厝面积分布,可以发现宏琳厝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水井4口,厝内廊回路转,纵横有序,建筑为土木结构,对称翼券仰,雕梁画栋,是一座一次性设计、一气呵成、整体结构精巧的民居建筑。老宅已沐风雨二百年,厝内子孙繁衍十一代,人口两千多人,遍布海内外。 宏琳厝的布局是比较严谨的,第一进依次为虎头门、屏门、天井、环廊、正屋,环廊外侧为私塾院落;第二进屏门后为天井,天井前为廊道,左右是书院,天井后侧为正屋,一进二进院落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横街中间有甬道,横街两端为下马间;第三进与第二进模式一致,但第三进的建筑要比一进、二进高大雄伟,厅堂宽敞明亮,装饰更考究。宏琳厝三进主座建筑面阔,均为五开间,房舍错落有致,厝内廊回衢转,楼上楼下四通八达。厝内分布大小厅堂三十五间,花圃二十五个,天井三十个,风火墙三十六堵,水井四口,大门十三个,住房六百六十六间。 宏琳厝的防火设施是比较齐全的,它设有防火墙,可以阻挡火势蔓延;纵横交错水沟的水和窨井里泥浆是很好的灭火材料;厝南边开引一条水圳,把水导入厝内沟网,保证有充足水源灭火。其次防蛀防腐措施到位。厝内排水通畅,地气干爽;每根柱子都用础石垫起,防止潮湿上行和虫蚁侵蚀。再次抗震性能强大。宏梁大柱,榫枘相接,可与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相媲美。最后防匪体系严密。
2115次浏览